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身體視角中的閱讀:歷史變遷、現(xiàn)實轉向與實踐啟示

        2019-01-19 13:40:17
        圖書館論壇 2019年6期
        關鍵詞:觸覺虛擬現(xiàn)實媒介

        吳 倩

        1 身體:理解閱讀活動的新視維

        “閱讀”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定義是:看(書報)并領會其內容[1]。《中國讀書大辭典》對閱讀的界定為:一種從書面語言和其他書面符號中獲得意義的社會行為、實踐活動和心理過程[2]。這些定義展示了閱讀的思維定勢,即閱讀被認為是與視覺有關的、解碼表征符號意義的活動。然而,伴隨媒介技術的不斷變革,閱讀行為正在發(fā)生深刻的變化。

        近兩年已有學者關注到新技術中閱讀活動的重大變革。崔波[3]認為新技術時代的城市閱讀中,眼睛正在讓位于身體,追求快感的具身閱讀體驗成為閱讀者的主要訴求。張建[4]發(fā)現(xiàn)VR/AR 圖書閱讀方式的變革,令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全身心沉浸其中,人機高效互動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可以激發(fā)讀者的想象,讓他們達到最佳的具身認知狀態(tài)。王雪[5]以“身體感”為理論框架解釋在電子閱讀普及的時代,紙質閱讀依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徐慧艷[6]認為過去20年中,基于信息加工心理學的符號表征主義的語言理解與閱讀觀正在受到一系列的批判與質疑,學生的閱讀作為一種認知活動,可以將其概括為身體操作與想象操作的機制來完成理解的,而虛擬現(xiàn)實技術可以促進具身閱讀的實現(xiàn)。此種新技術中的新閱讀范式被稱為“具身閱讀”,主張與閱讀有關的認知、思維、情緒、判斷、推理等心智活動并非只是大腦內部的抽象符號計算,而與身體的物理環(huán)境、動作姿勢及其與環(huán)境交互而產生的感覺關系密切,強調身體在閱讀體驗和認知效果中的重要位置。

        新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身體和技術的關系日漸緊密,如果對“手機是人體器官”的說法尚且存疑,那么虛擬現(xiàn)實技術中,沉浸體驗的實現(xiàn)則明顯是由身體與數(shù)據(jù)信息融合達成的,而人工智能時代,技術與人的關系徹底重組?!吧眢w技術化”與“技術身體化”趨勢在技術哲學領域引發(fā)了對“尊‘心’卑‘身’”“身心二元”等傳統(tǒng)觀念的反思。以梅洛·龐蒂和唐·伊德為代表的主張身心一體、身體是知覺基礎的技術現(xiàn)象學顯示出了強大的解釋力。唐·伊德從身體-感知關系提出人與技術的四種基本關系:具身關系、詮釋學關系、它異關系和背景關系,后來的研究者將這四種關系簡化為前兩種。其中,具身關系中,技術成為身體的一部分,人與技術融為一體;詮釋學關系則體現(xiàn)了人借助技術(儀器或者設備)所顯示的信息而獲得對外部世界的感知。如果說“具身關系”是技術對人的身體的延伸,那么“詮釋學關系”則是技術對人的語言的延伸[7]。在身體知覺和純粹意識的關系上,梅洛·龐蒂認為“知覺的產生顯然先于語言,它不是意識的功能,而是肉的功能,存在的功能。它推動著感性存在進行再一次的‘開裂’,進而進入表達和語言之中。因此,語言只是從這種沉默中涌現(xiàn)出來的,是對被知覺世界的進一步‘結構化’的產物”[8];也即身體知覺是人的意識與外在世界發(fā)生聯(lián)系的媒介。

        與閱讀活動有著千絲萬縷關系的認知科學和傳播學兩大領域也正在掀起具身轉向,即重新重視身體在人類認知及傳播活動中的價值。閱讀,是求得知識、提升智力的重要手段,是一種人類特有的認知行為。傳統(tǒng)的認知理論將大腦比喻成計算機主機系統(tǒng),將身體作為承載系統(tǒng)的硬件載體,認為認知活動就是大腦內部開展的抽象符號的推理和運算過程,與身體無關。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fā)展,研究者發(fā)現(xiàn)預先設定的抽象符號推理系統(tǒng)并不能支持機器人很好地應對突發(fā)情境,這激發(fā)了具身認知范式的出現(xiàn)(這一提法最早是由G.Lakoff 和M.Johnson 于1999年在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 一書中提出)。簡言之,“傳統(tǒng)的觀點認為,理性是抽象的、表征的和離身的,而新觀點則認為理性有其身體基礎,有意義的概念及抽象理性在人類身上或在其它有機體中可能是具身的”[9]。此外,在傳播學領域新技術中的身體問題亦引發(fā)熱烈探討。例如,黃旦[10]認為人與以手機為代表的移動媒介合而為一體,是一種具身關系;曹鉞等[11]認為隨著可穿戴設備、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新興媒介技術的發(fā)展,人類社會正加速邁入一個高度智能化、網絡化與泛媒介化的沉浸傳播時代,而“身體在場”是理解當下人與媒介關系的關鍵;劉海龍[12]認為傳統(tǒng)的身心二元論預設傳播是心的交流與身體無關,而人工智能對傳統(tǒng)傳播理論形成挑戰(zhàn)。

        概言之,身體越來越成為理解閱讀活動的重要維度,而媒介技術與身體的關系如何則成為以身體為視角考察閱讀活動及其變遷的關鍵。以媒介技術為核心聚焦的媒介環(huán)境學派代表人物的論著可作為本文的理論資源,比如,馬歇爾·麥克盧漢提醒我們,“一切媒介技術都是肉體和神經系統(tǒng)增加力量和速度的延伸”[13]128。且媒介技術對身體的延伸與截除相伴而生,“輪子使人的肢體更加輕盈、快速地在事物之間移動,使肢體的卷入越來越少。語言使人延伸和拓展,卻又使人的官能割裂。人的集體意識或直覺,由于言語這種意識的技術延伸而被削弱了”[14]227。再如,“作為視覺功能的強化和延伸,拼音字母在任何有文字的社會中,都要削弱其它官能(聲覺、觸覺和味覺)的作用”[13]121。

        此外,馬歇爾·麥克盧漢將媒介技術劃分為三個發(fā)展階段:“原始的統(tǒng)一(存在于原始的、口頭的文化)、分裂化(在書寫和印刷中)及重新統(tǒng)一(在電子媒介中)?!盵15]這與保羅·萊文森的媒介演化“人性化趨勢”理論有相通之處,其將媒介技術發(fā)展進程分為幾個階段:“最初是面對面的、非技術性的傳播,此時身體在場,但是存在著跨時空傳播能力上的生物局限性;第二個階段是技術被發(fā)明出來,用以克服跨時空傳播中的生物局限。但是,為了克服這些局限,早期的技術必須丟掉真實世界環(huán)境中的許多元素,也要降低身體的參與程度;隨著技術變得越來越復雜,它們試圖重獲早期技術丟失的、面對面?zhèn)鞑ブ械脑兀c此同時保持對時空的延伸?!盵16]概言之,媒介技術發(fā)展傾向于回到前技術時代身體在場的面對面交流狀態(tài),早期媒介技術以放棄物理肉身來克服身體的生物局限性而達成跨越時空的傳播效果,但媒介技術發(fā)展的更高階段仍會回到身體在場的交流狀態(tài)。因此,媒介技術發(fā)展遵循“依賴身體-脫離身體-回歸身體”的基本規(guī)律。

        基于以上理論資源,隨著媒介技術的進化,身體在閱讀活動中呈現(xiàn)什么樣的變遷趨勢?虛擬現(xiàn)實等技術中的何種特質使閱讀活動實現(xiàn)了具身轉向?有哪些可能的實踐啟示?本文將聚焦上述問題,以期為出版產業(yè)轉型發(fā)展、全民閱讀創(chuàng)新推廣以及傳統(tǒng)書店更新升級提供借鑒。

        2 歷史變遷:閱讀史中的身體

        書寫文字的出現(xiàn)使得閱讀開始脫離身體,逐漸演變成意識層面解碼符號意義的活動。數(shù)字閱讀時代,一方面,數(shù)字媒介的非物質特性使得身體在閱讀活動中的參與程度再次降低,以視覺為中心的閱讀被推向極致;另一方面,聲音、色彩和光影等的疊加又實現(xiàn)了對身體在場的模擬和補償。

        2.1 書寫文字:身體隱退與符號登場

        前語言階段,身體在場且是唯一的交流媒介。聳肩、觸摸、手勢、氣味等僅能傳遞少量信息,無法實現(xiàn)自由交流。于是,以語音為特征的口語媒介出現(xiàn)了。彼時,現(xiàn)代意義上的閱讀還未出現(xiàn),但已有閱讀活動的萌芽。對于大約公元前1300年的古埃及書記員們來說,“閱讀”就是“朗誦”,閱讀就是說話,所以他們會吟誦“是讀書人把他的故事傳揚”[17]5。在此階段,身體依然在場,肌肉抽動、口腔器官以及面部表情參與,但其在閱讀中的位置是第二位的,處于核心位置的是附著意義的口語語詞??谡Z傳播在跨越時空、復原追蹤等方面仍受限于身體固有的生物局限性,人類社會在追求更高發(fā)展的迫切需求中發(fā)明了可記載傳承、可超越時空的書寫文字。作為一種記錄技術的書面文字一旦出現(xiàn),信息便可得以脫離人的身體而存在,“雖然最早的閱讀者看到的只是刻有印痕的木棍或紀錄口述內容的符木,但是從此口頭的東西變?yōu)榭梢暋盵17]15,以文字符號為主要形式的閱讀也在此時產生。由此,人類開啟了漫長的借助再復制、可傳播的體外媒介進行閱讀的時代,且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可作為人體延伸的體外媒介越來越多樣、越來越先進。古登堡印刷術的發(fā)明使得書籍、報刊等印刷媒介最先大規(guī)模地流行開來,成為人類主要的閱讀媒介。在這樣的閱讀模式中,身體將信息編碼成符號文本再輔以書籍、報紙、期刊等印刷媒介予以傳播,讀者再將閱讀到的文字符號解碼接受。與古埃及書記員或者接受過特殊訓練的奴隸們高聲朗誦給聽眾的情況有所不同,書寫文字閱讀偏向于視覺,同時“截除”或弱化了聲覺、觸覺等其他感官通道,在獲得更高效傳播、更廣泛讀者的同時成為不需要身體積極參與的符號化傳播活動。米歇爾·德·塞托將其描述為:“閱讀,變成了一種眼睛的動作,不再像從前那樣伴隨著口頭發(fā)音帶出的聲響,或者肌肉的動作……文本不再將自己的節(jié)奏強加于讀者身上,它不再通過讀者的聲音來表現(xiàn)自己。這是身體的隱退?!盵18]

        2.2 數(shù)字媒介:超越身體與模擬身體

        人類歷史進入20 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催生了更豐富的體外媒介和更多樣的符號形式。1960年代,數(shù)字媒介逐漸走向前臺,借助網頁、平板電腦、閱讀器以及手機等載體的數(shù)字閱讀逐漸流行開來。技術在延伸身體、克服生物局限性方面又實現(xiàn)了新突破。例如,“快速的電能不僅產生快速搬運,且使復制成為前所未有的輕便之舉。電子編碼的文本可以一個人讀,也可以同時讓一百萬人讀,只要他們有自己的電腦設備……”[14]266;再如,較之被釘在書頁上a-b-c-d的線性排列方式,“數(shù)字文本中的超鏈接使得文本中的思想完成快速而富于幻想的聯(lián)系,這與人腦的多層次、平行加工能力更好地和諧一致”[14]222。

        一方面,這種更進一步的延伸是以虛擬性比特字節(jié)替換物質性印刷媒介換取而來。按馬歇爾·麥克盧漢“延伸與截除相伴而生”的忠告,較之于書面文字,數(shù)字媒介有新“延伸”,亦必然有新“截除”。當主體都可以虛擬成比特符號的時候,傳播活動對身體的依附性也越來越低。從印刷文本到電子文本,人與閱讀內容交互的界面從物質性的書籍轉變成非物質性的比特字節(jié),紙張的觸感、油墨的味道以及翻書的聲響也不復存在,而閱讀屏幕背后的比特字節(jié)無法觸摸,身體在其中的參與程度再次降低,似乎透過電腦機器,眼睛便能閱讀到一切,視覺中心主義被推向了極致。也無怪乎,傳統(tǒng)認知理論會以計算機為隱喻,將認知活動視為大腦展開的表征符號計算活動。正如約翰·杜漢姆·彼得斯所言,“交流者的肉體已經不再是體現(xiàn)其獨特個性和人格的無可辯駁的象征;我們的面孔、行動、聲音、思想和互動,都已經全部遷移到媒介之中,它們無需得到我們的允許就可以盡情撒播我們的個性。交流已經無需身體在場”[19],媒介技術在延伸身體的軌跡中也完成了對身體的超越。

        另一方面,“反諷的是,當技術終于使人擺脫身體在場的面對面交流的局限,實現(xiàn)了夢寐以求的遠距離精神交流后,反而激發(fā)了人們對于身體的渴望”[12]。數(shù)字媒介的非物質性特征使身體不在場的虛無感愈發(fā)突出,也促使人類重新意識到身體的重要性而試圖通過技術手段予以補償。例如,在產業(yè)實踐中,亞馬遜電子閱讀器竭力追求的紙張感就是對身體觸感的嘗試,這也符合馬歇爾·麥克盧漢和保羅·萊文森對媒介技術發(fā)展階段的劃分及“回到身體在場的面對面交流是媒介技術進化動力機制”的論斷。事實上,數(shù)字媒介是匯聚了文字、聲音、圖片、視頻等多重符號形式的媒介系統(tǒng),“轉換成紙質文字的經驗使原有的經驗扁平化,使之變得蒼白”[13]114,而視聽兼?zhèn)涞臄?shù)字閱讀則彌補了紙質閱讀的平面性、單一化等弊端。聲音、色彩和光影等的疊加造成的直觀化和切身化效應喚起了身體上的觸覺感受,是對前技術時代人類傳播實踐中身體在場的模擬,是對身體回歸的努力。

        我們只有在新媒介的“后視鏡”中才能獲得對舊媒介的新認識。在圖片、聲音以及視頻等更為豐富的數(shù)字新媒介的“后視鏡”中,紙質閱讀時代所謂的“身臨其境”只不過是借助書面文字、加上日常經驗的想象達成的身體在場,是粗陋且不可靠的;而在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新媒介的“后視鏡”中,數(shù)字媒介時代所謂的身體在場只不過是通過視聽補償而來的身體模擬,同樣是粗陋且不可靠的,因為“很多時候圖像傳達的并非是完全真實的現(xiàn)場。圖像只是反映了世界的某個細微局部,即使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追求現(xiàn)場進入和在場感的網絡直播,由于表現(xiàn)形式的限制,它對現(xiàn)場的傳達仍是有限的,觀看者的在場仍然是心理或者注意力層面的在場,而并非360度的‘身體性’在場”[20]。

        3 現(xiàn)實轉向:從視覺觀看到身體回歸

        如果說數(shù)字媒介對身體的補償和回歸還停留在感官模擬狀態(tài),那么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技術正在掀起真正意義上的觸覺回歸和身體在場,實現(xiàn)了閱讀的具身轉向。

        3.1 觸覺獨特性與閱讀的身體在場

        口語朗讀階段,聽覺的感知比率大大增加,且壓抑了視覺和觸覺等;進入書寫文字時代,聽覺被架空,閱讀更多地依賴視覺。虛擬現(xiàn)實技術則允許調動身體的全方位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甚至是味覺等多重感官同時被激活,尤以觸覺體驗的實現(xiàn)最具革命性。視覺、聽覺等感官知覺都能顯示身體的意義,但觸覺是身體在場與否的最關鍵性知覺。因為觸覺是最原始和最基礎人類知覺,其與身體的關聯(lián)程度更緊密、更直接。

        “視覺體驗向我們呈現(xiàn)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遠處景象,使我們產生能直接出現(xiàn)在任何地方、又不在任何地方的錯覺。但是,觸覺體驗依附在我們的身體表面,我們不能把觸覺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觸覺體驗不可能成為對象”[21]。換言之,視覺經驗某種程度上可脫離身體存在,而觸覺必須依附于身體而產生。此外,觸覺不同于視覺、聽覺或嗅覺等其他感覺,無需借助物質性中介或語言等意識性中介,是接觸者與被接觸者以極其直接的方式予以聯(lián)系,“它們(指其他感覺)全都依賴別的物,即通過中介而產生感覺,而觸覺是在與對象接觸時發(fā)生的,觸覺名稱的形成就是由于這個原因”[22]。觸覺與身體更為緊密和直接的關聯(lián)也使得觸覺回歸促成了更強烈的身體在場感。

        近年來,虛擬現(xiàn)實技術領域持續(xù)探索,為虛擬對象與人體之間的力學相互作用搭建鏈接機制的觸覺反饋裝置也在不斷突破,觸覺將和視覺、聽覺一樣成為虛擬現(xiàn)實技術的基礎配置。因此,虛擬現(xiàn)實技術支持中的閱讀體驗必然是身體在場的,閱讀者也不再需要借助頭腦中的想象力完成認知,而是經由身體的物理感官直接感知和經驗。由此,閱讀者不再是身處在閱讀內容之外的旁觀者,而是身處在閱讀內容之中的當事人,具身閱讀達成。

        3.2 動態(tài)交互性與閱讀的身體在場

        如果說閱讀過程中的觸覺體驗還只能確認瞬時的身體在場,那么,持續(xù)的交互體驗則是一種動態(tài)的身體在場。閱讀者通過與閱讀內容的長時段交流與互動逐漸完成對虛擬身份的代入和虛擬環(huán)境的認同,進而形成身體的在場感。交互性也是虛擬現(xiàn)實技術與以往媒介技術最大的不同之處,這是因為觸覺與視覺和聽覺所不同的地方還在于觸覺發(fā)生的瞬間也一定伴隨著被觸,且觸覺發(fā)生的前提一定是觸摸動作的發(fā)生。因此,與純粹觀看而不與閱讀對象發(fā)生任何影響的靜態(tài)視覺文化所不同,觸覺文化天然帶有交互性和行動性。交互性得以實現(xiàn)的技術原理在于計算機系統(tǒng)可以高速處理由身體各個感官通道的信息轉換成的數(shù)據(jù),再將待輸出的數(shù)據(jù)“解碼”成感官信息,以達成身體皮膚的觸覺、聽覺以及視覺等,閱讀主體與閱讀內容以信息數(shù)據(jù)為中介而完成交流互動。以2017年美國Spiraloid Workshop 推出的、由紙質出版物改編的虛擬現(xiàn)實小說《納米機器人:事件一》(NaniteFulcrum:Issue One)為例,在這部小說的閱讀體驗中,閱讀者將配合虛擬現(xiàn)實設備Oculus Rift 推出的Touch 控制器,不管是豎起大拇指或者握緊拳頭,玩家的手部動作都會被內置的傳感器所追蹤,借助計算機系統(tǒng)玩家的動作得到反饋。例如,用戶可以自行移動光源而看到小說中的主人公,可以撿起或觀察虛擬場景中的物品,還可以通過抓取頁面選擇下一步呈現(xiàn)出的場景。由此,閱讀者將如同真正身臨其境地參與到抵抗納米外星人的入侵戰(zhàn)爭中去。

        3.3 無交互界面與閱讀的身體在場

        處于人-機之間的一類隔膜被稱為交互界面,它既區(qū)別又聯(lián)系著虛擬世界和物理現(xiàn)實兩個大相徑庭、卻又彼此依賴的世界[23]。交互界面并非局限于數(shù)字革命以來的新媒介,書籍雜志亦扮演交互界面的角色:它使得物理現(xiàn)實中的讀者與書寫中的虛擬故事產生關系。從龜甲竹片、石壁泥板、油墨書香再到互聯(lián)網絡、移動設備,某種程度上,閱讀就是從依附于交互界面之上的虛擬世界中獲取信息、解讀意義的過程。保羅·萊文森的媒介演化“人性化趨勢”理論反映在交互界面上就體現(xiàn)為交互方式越來越自然,手機觸摸屏幕的革命性正在于其將交互界面透明化,在身體和機器之間建立起一種近乎無縫的交互感覺,滑動手機屏幕,我們便可以控制、選擇閱讀內容,但始終存在的手機屏幕依然提醒我們是在和虛擬世界中的閱讀內容進行互動。

        然而,“這種‘自然’趨勢在虛擬現(xiàn)實技術中發(fā)展到了一個高峰,當我們與界面互動的方式和我們與界面內容互動的方式逐漸重合時,產生的是一種比以往任何視聽手段都來得真實的身體在場感”[24]。換言之,虛擬現(xiàn)實技術中,人機交互界面更進一步透明,甚至近乎消失,無交互界面遮住了現(xiàn)實世界,“虛擬世界”全面敞開,為身體在場提供一種迷惑性。特別是增強現(xiàn)實技術以及后續(xù)的混合現(xiàn)實技術的發(fā)展,直接在現(xiàn)實對象原有的位置上疊加由數(shù)據(jù)支撐的虛擬內容,虛擬現(xiàn)實的感知與現(xiàn)實世界的感知同時發(fā)生,真實和虛擬之間無縫對接,使用者的感官感知徹底脫離其物理肉身所在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而連接到虛擬性現(xiàn)實中去,實現(xiàn)了一種身體的真正在場感。知名紙質出版物《紐約時報》一直致力于探索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技術如何優(yōu)化閱讀體驗。2018年以來,《紐約時報》重磅發(fā)布幾部增強現(xiàn)實新聞閱讀產品,分別實現(xiàn)了用戶近距離圍觀冬奧會運動員在桌面上旋轉跳躍、在自由女神火炬周圍游走及全方位細節(jié)查看、在物理空間中觀摩真人大小的服裝設計等。其在2018年12月25日推出的增強現(xiàn)實新聞產品It’s Intermission for the Large Hadron Collider,允許讀者從不同角度查看粒子對撞過程,營造了逼真的身體在場感,其閱讀體驗和認知效果被業(yè)界解讀為“新聞閱讀進入增強現(xiàn)實時代”的信號。

        4 實踐啟示:體“感”、體“境”與體“態(tài)”

        虛擬現(xiàn)實新技術中的新閱讀提醒我們回溯人類閱讀史,重新審視身體的感官知覺、物理結構、運動狀態(tài)及其與環(huán)境的交互在提升閱讀體驗和閱讀認知中的價值與意義。當然,具身閱讀不可能完全替代傳統(tǒng)閱讀,虛擬現(xiàn)實技術奇觀也有過度吸引注意力而削弱閱讀內容價值等的風險,但可以為全民閱讀創(chuàng)新推廣、出版產業(yè)轉型發(fā)展和傳統(tǒng)書店創(chuàng)新升級打開新的思路。

        4.1 體“感”:閱讀中的感官體驗

        具身閱讀觀為實踐發(fā)展帶來的首要啟示在于豐富、優(yōu)化和協(xié)調閱讀者與讀物、人群、活動和環(huán)境相遇時的感官體驗,閱讀不應該只是單一的視覺項目,還應該是五感全開的身體體驗。閱讀也不再只是信息和知識的吸收,更是獲取愉悅情感體驗的重要方式,這也是信息冗余時代,紙質圖書和傳統(tǒng)書店較之于數(shù)字閱讀和電商渠道所獨有的優(yōu)勢。如何在身體感層面引發(fā)閱讀者的喜悅、滿足、感動等積極情感是提升閱讀產品競爭力、培育全民閱讀興趣的手段。

        以身體感官為著落點,將空間設計心理學運用到書店中營造感官王國已在實踐中得到嘗試。較之于傳統(tǒng)實體書店逼仄、單調的賣書場地,以臺灣“誠品”、廣州“方所”、上?!扮姇w”為代表的新型實體書店更注重讀者的身體感官體驗。淡雅的書香、咖啡的香味、輕柔的音樂、紙張的觸感以及鄰座的風景,跳脫出單一的文本書籍而全面激活閱讀者視覺、聽覺、味覺、觸覺(軟硬、冷熱、質地、重量)等的身體知覺,實現(xiàn)了從圖書販賣場地到都市文化空間的轉型,這也是新型實體書店在電商平臺低價、便捷的打壓之下仍保有生命力的重要原因。

        此外,打造與閱讀內容相契合的身體感可以喚起更有效的認知效果和閱讀體驗,在少兒圖書、科普讀物中尤具實踐價值。例如,某出版商在親情主題的兒童書籍設計中,用各色棉布取代普通紙質,以通過良好的觸感營造溫暖細膩的情感體驗獲得好評。出版產業(yè)在童書觸覺體驗的嘗試還有膠片書、塑料書、洞洞書、移動書、滑板書、翻翻書等。再如,在聽覺體驗上,根據(jù)閱讀內容調整有聲讀物的朗讀聲音、背景音樂、節(jié)奏頻率等也很有必要。兒童有聲閱讀品牌“凱叔講故事”(北京凱聲文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旗下有聲閱讀APP)針對“睡前給孩子聽故事”這一精選分類使用場景,在故事結束之后綴上一首生澀但經典的古詩,并采取多遍重復且一遍比一遍聲音小直到最后似有似無的朗讀方式,創(chuàng)造一種適宜睡眠的聽覺體驗,贏得了兒童家長好評。

        4.2 體“境”:閱讀中的浸入體驗

        情境是近年來傳播學、社會學的熱門詞語,而情境之“境”的重要維度就是身體體驗的“境”,這也符合具身閱讀觀所主張的身體所浸潤的環(huán)境及其與身體的交互影響閱讀體驗的觀念,為傳統(tǒng)書店和閱讀推廣的實體空間營造提供理論基礎。如何針對目標消費群體、主營書籍類型設計物理環(huán)境(溫度、亮度、擺設等)、建構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跨界講座、藝術展覽、文化交流等勾連而來的人群及其行為準則)、營造情感心理環(huán)境(文化區(qū)隔、群體認同、趣味品味等)以及匹配移動閱讀場景(睡前、地鐵等),以激活更為愉悅的身體感知和更為高效的認知效果,是由此而來的實踐啟示。

        需要強調的是,“互聯(lián)網+”、大數(shù)據(jù)、虛擬現(xiàn)實技術、智能可穿戴設備以及體感技術等為具身閱讀的環(huán)境設計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持。美國波士頓學院教授約瑟夫·紐金特帶領的團隊將詹姆斯·喬伊斯的意識流經典著作《尤利西斯》(Ulysses)改編成VR 故事,還原咖啡館、炮樓等場所以及室內環(huán)境的諸多細節(jié),將原本艱澀難懂的小說情境形象地演繹出來,加深了浸潤其中的閱讀者對書籍內容的理解,引發(fā)其閱讀和傳播興趣,是身體情“境”打造的典例。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團隊研發(fā)的Vocktail 技術已經完成了可調節(jié)的風味體驗,用戶可根據(jù)喜好在移動應用程序上進行調整,借助光、嗅覺和“虛擬”的味道使得VR 頭顯里的任何東西,甚至自來水的味道都很美好[25]。針對閱讀內容調整閱讀者身體嵌入的環(huán)境已具備技術可能性。

        4.3 體“態(tài)”:閱讀中的生成體驗

        具身認知觀強調知識的生成性、實踐性和交互性,主張“認知過程并非心智被動、機械性地表征與映現(xiàn),而是在人類參與、行動、實踐基礎上,創(chuàng)造、創(chuàng)生的知識產物”[26],而身體的運動方式對認知心理產生直接影響已為心理學實驗所證實。以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例,閱讀者通過轉換身體姿勢、關注視角等自由行動與閱讀內容展開互動以喚起感知和想象,激發(fā)更深、更廣的認知效果,閱讀不再是靜態(tài)的眼睛“看”和“讀”,而是動態(tài)的身體“參與”和“交互”。由此而來的實踐啟示在于:應通過優(yōu)化閱讀產品、創(chuàng)新服務項目以及升級閱讀活動促進身體在閱讀中的動態(tài)參與以實現(xiàn)更好的閱讀體驗和認知效果。例如,在閱讀推廣特別是兒童閱讀過程中,通過角色扮演等引導讀者進行動作模擬以激活相應的具身體驗,可以加深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當前在移動互聯(lián)網、虛擬現(xiàn)實等新技術的支持下,通過身體參與閱讀活動的視野將越來越開闊。

        2017年,由當當閱讀會、騰訊集團聯(lián)合策劃的“上海文學地圖朗讀接龍”活動召集李敬澤、金宇澄等20 位知名作家將上海書展現(xiàn)場、上海作家協(xié)會、上海文藝出版社等10 個具有文學記憶的場所串聯(lián)起來,展開長達10 小時的文學朗讀活動,引導讀者通過身體漫游城市空間參與到文學作品、作者和其他文學愛好者中去,是閱讀推廣的一種創(chuàng)新方式。2018年初,在拉斯維加斯開幕的消費電子展(CES)上涌現(xiàn)了傳統(tǒng)的鼠標、鍵盤、手柄等互動方式之外的眼球追蹤、動作捕捉、手勢追蹤、腳步追蹤、腦電波追蹤以及聯(lián)網手套等新交互方式。例如,眼球追蹤技術可對人眼位置進行檢測以為當前所處視角提供最佳的3D 效果,眼部看到的地方可作為觸發(fā)閱讀內容中情節(jié)變動的節(jié)點,借助設備、數(shù)據(jù)和計算機系統(tǒng),虛擬環(huán)境會對用戶感知進行反饋,由此,用戶可以感知到虛擬世界的變化以獲得一種交互體驗,這為科普類、兒童類圖書產品開發(fā)增加參與性和互動性提供了新的可能。

        猜你喜歡
        觸覺虛擬現(xiàn)實媒介
        喚起人工觸覺 實現(xiàn)“意念控制”的假肢
        海外星云(2021年6期)2021-10-14 07:20:42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食的觸覺
        特別健康(2018年3期)2018-07-04 00:40:20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風口上的虛擬現(xiàn)實
        商周刊(2017年24期)2017-02-02 01:42:55
        虛擬現(xiàn)實技術向科幻小說借靈感
        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 04:18:00
        觸覺設計在產品設計中應用研究
        HTC斥資千萬美元入股虛擬現(xiàn)實設備商WEVR
        IT時代周刊(2015年8期)2015-11-11 05:50:37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日韩一区二区av伦理| 久久精品无码av| 精品久久久久成人码免费动漫| 在线永久看片免费的视频|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浓毛老太交欧美老妇热爱乱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福利午夜波多野结衣| 久久青青草视频免费观看| 亚州无吗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精品久久宅男的天堂| 久久无码专区国产精品s| 日本少妇人妻xxxxx18| 久久综合亚洲色社区| 亚洲av国产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乱码丰满人妻一二三区| 日韩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老肥熟女老女人野外免费区| 手机在线播放av网址| 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看| 婷婷丁香五月亚洲| 91青青草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 久久人妻精品免费二区| 国产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人妻无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www|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 成人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无限在线观看| 亚洲碰碰人人av熟女天堂| 无遮挡粉嫩小泬| 久久免费精品日本久久中文字幕|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在线永久看片免费的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精品色婷婷| 视频一区视频二区自拍偷拍| 一本色道久久爱88av| 91久久青青草原线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