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東營市實驗中學 郭青曉
一直以來,學校教育都是為考試服務的,而這是由我國客觀國情決定的。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各行各業(yè)選拔人才的基本標準便是各個階段的升學考試與學生的畢業(yè)成績,且從兒童階段開始,教師、家長都一直用分數(shù)來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初中語文教育也不例外。
尤其是我國推行的九年制義務教育政策意味著初中生在畢業(yè)之后不再享受義務教育政策的保護,必須憑借自己的“真本事”才能進入不同等級的學校教育,而初中生早早便明確意識到中考必將成為決定各自人生的重要分水嶺。為此,初中語文教師也開始以中考為指向標,組織了“唯考試論”教學活動。
然而,這種教學模式已經(jīng)嚴重影響了初中語文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質量,因為過于集中理論灌輸?shù)膶W科教學活動大大限制了初中生的思維發(fā)展與遷移意識,且過于繁重的應試壓力也嚴重減弱了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并不利于語文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對此,新課改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重新強調了學校教育的人才培養(yǎng)結構與語文教育的本質目的,希望初中語文教師可以尊重初中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尊重學生的成長天性,全面保護初中生的身心健康,使其通過語文學習獲得終身發(fā)展所應具備的“語言建構與應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因此,初中語文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認知特點來組織語文教學活動,為學生的未來成長做準備。
本文將從組織趣味性的語文教學活動、組織以學生為主體的語文探究活動、合理改善考試評價的導向作用三個角度分析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如何組織符合學生認知特點的語文教學活動。
當學生們進入初中學校之后,便意味著他們不再是凡事都要聽從師長建議的稚兒,而是有著獨立思想與自主意識的青少年,且會隨著學習變化與人生成長而逐漸變得成熟。但是,這并不代表初中生已經(jīng)具備了良好的行為自制力與約束力可以安安靜靜地坐在教室內聽講。
相反,初中生的生活經(jīng)歷十分單純,大多數(shù)時間都是在學校中度過的,所以他們身上依然保留著天真、活潑、愛玩、好動的性格特點。
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以趣味性課程資源組織語文教學活動,比如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語文學習情境,設計靈活多變的語文教育游戲等等,以便保護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興趣,為學生的后續(xù)成長做好準備。
漢字學習一直都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卻并不受學生重視,因為漢字學習需要學生的長期積累。為了激發(fā)初中生的漢字學習興趣,我會經(jīng)常組織“比劃猜詞”游戲,有時候以單一的詞組為主,有時候以成語、俗語與諺語為主。初中生可自由分組,一人根據(jù)自己對某個漢語詞組的理解做出相應的示范動作,另外一個學生則應根據(jù)肢體動作提醒進行猜測與分析。這個語文游戲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漢字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積累漢字知識。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這個語文游戲組織起來十分簡便,所以本班學生經(jīng)常在課下自主參與游戲活動。再如,我也經(jīng)常利用一些影視資源來補充學生的漢字知識與語法知識儲備量。
一般情況下,我會隨機在課堂上播放深受學生喜愛的影視劇作品片段,鼓勵學生自主觀察人物臺詞,通過主人公的口語描述與字幕提示找錯字、糾語病,由此訓練初中生的漢字、語病識讀與糾正能力。這些活動可以很好地改善初中生輕視語文基礎知識的不良觀念,且能幫助初中生養(yǎng)成一個隨時隨地學習語文知識的思維習慣,對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與未來學習都有積極的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明確指出,探究是最符合學生學習特性的一種教學活動,以學生的自主發(fā)現(xiàn)為基礎。在初中成長階段,學生的生理會有明顯改變,逐漸趨于成年人,渴望當家做主,不再滿足于接受現(xiàn)成知識,反而十分渴望通過自己的發(fā)現(xiàn)與創(chuàng)新來得到他人的認可與賞識,由此證明自己的人生價值。面對這一成長特性,初中語文教師應該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活動,引導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去質疑、去創(chuàng)新、去證明,促使初中生在語文探究中良好學習。
另外,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活動還可以促使學生實現(xiàn)深度學習,自主感悟語文知識的生成過程。這就便于初中生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學習能力,能夠對學生的一生發(fā)展產(chǎn)生影響。
如在《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課教學中,為了訓練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我將5 個學生組建成一個學習小組,同時提出了明確的探究任務,即通讀課文,初步積累基礎知識;學習本課所使用的精彩比喻,分析這些比喻句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了解李大釗這位革命先烈的主要事跡,通過課文概述李大釗先生所具有的高尚精神與偉大情懷,說一說自己的閱讀感受。
這三個學習任務可以很好地幫助初中生理解《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的主題思想與人物特征,能夠有效豐富初中生的文學鑒賞經(jīng)歷,促使初中生在閱讀學習中實現(xiàn)進步與成長。在小組內,初中生要積極合作,通過探究本文的行文線索與篇章脈絡,從整體上鑒賞本文的文學價值與寫作風格。
另外,為了進一步深化初中生的合作探究程度,我還會在課堂教學中隨機引出細節(jié)化閱讀問題,比如艱難的國運是什么?到底是怎樣艱難的國運呢?文章所提到的雄健精神具體是指什么?請利用課文原文進行解釋;文章中使用了哪些比喻?這些比喻句表達了作者所具有的什么樣的情懷與品質?你能不能再用其他的歷史人物來說出雄健的精神與人格風范?文章結尾句使用了“有趣”這個詞語,而且文章中也多次提到“趣味”,請問這些“趣味”到底是指什么?
在這些問題的刺激下,初中生會反復品讀與剖析文章的語言特點,在小組內部積極闡述個人想法,而這也將會對學生產(chǎn)生一定的啟發(fā)與引導作用,全面豐富初中生的閱讀理解。
考試是初中生不可逃避的一個學習活動,但是大多數(shù)學生并不能正確對待語文考試,不懂參與語文考試的目的是要檢測自己的學習成果,歸納不足,以便制定出更合理的語文學習計劃,反而難以正確對待自己的不足與缺陷。再者,有著一定功利心的初中語文教師也會用成績將學生分等級,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然而,人類的天性是優(yōu)勝劣汰、爭強好勝,初中生亦然。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改善考試評價的導向作用,既要用學生個人的縱向成績變化明確學生的學習進步與不足,也要以層次化的橫向考試成績組建良好的競爭與合作關系,使初中生在他人刺激下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的學習狀態(tài)。
一般來說,在實施考試評價的時候,我會先從學生自己的試卷得分與失分比率角度出發(fā),引導初中生正視自己的解題錯誤,反思與回顧自己的解題思路與犯錯原因,保證學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生成的錯誤資源實現(xiàn)學習進步。
然后,我就會對比與匯總初中生在歷次語文考試中的成績變化,結合語文試卷的難度水平判斷學生在這個周期內是否實現(xiàn)了有效學習。如果是,那么鼓勵學生繼續(xù)保持;如果不是,則鼓勵學生自主闡述個人學習計劃與方法,及時提出修改建議。這就可以幫助學生正確對待考試評價,客觀對待自己的解題錯誤與解題能力。
另外,我還會觀察學生的性格與心理素質,為不同的學生挑選一個追趕榜樣,用客觀的成績差異刺激學生,同時向學生表達自己的信任,希望學生可以相信自己,自覺向榜樣看齊,由此在全班范圍內營造良好的追、趕、超氛圍。
總而言之,隨著以人為本理念的逐漸深入,初中語文教師勢必要根據(jù)初中生的認知特點與成長規(guī)律來組織語文教學活動,始終堅持以學情為起點、以學生需求為中心,確保初中生可以通過語文學習受益終身。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全面觀察學情,實時更新學情信息,在方方面面落實生本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