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陽,周璇璇
?
漳州民間傳說中朱熹的良吏形象及其成因
王志陽1,周璇璇2
(1. 武夷學院 朱子學研究中心,福建 武夷山 354300;2. 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 文化創(chuàng)意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在漳州的民間傳說中,朱熹(朱子)是一個除暴安良、移風易俗、盡職盡責的良吏形象。這取決于朱子在漳州知州任上以文治教化作為主要職責,兼顧其他方面職責而實現(xiàn)的政績。朱子在漳州大力推行“正經(jīng)界”的政策,得罪了漳州士大夫中有權勢的群體,使漳州民間傳說中出現(xiàn)了局部否定朱子政績的聲音。
民間傳說;朱熹;漳州;良吏形象;教化
漳州是紫陽過化之地。在擔任漳州知州時,朱熹(朱子)深刻影響了漳州的社會文化,民間流傳著許多有關他的傳說。學者對這些民間傳說多有關注。例如:戴冠青在關注包括漳州在內(nèi)的閩南地區(qū)民間朱子傳說時,認為“這些民間傳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將朱熹想象成‘神的化身’”[1]31。但她以閩南為區(qū)域,并未詳細考察漳州朱子民間傳說的特色。李弢以漳州朱子民間故事為個案,系統(tǒng)地考察了朱子在民間的形象,認為其形象為“心系黎民的州官”“飽學擅教的儒師”“神仙道人”“江湖術士”[2]138―139。但他對朱子形象的成因僅從一般民間傳說的共性入手,未能揭示漳州民間傳說中朱子形象的真實成因。事實上,漳州朱子傳說均是基于朱子擔任漳州知州時期的政績而衍生出來的。苗書梅認為,宋代知州的職能包括:(一)兼領一州或一路兵政,主持所轄區(qū)域的治安防務;(二)總領一州民政,負責州內(nèi)政令的貫徹執(zhí)行及風俗治理、賑災救濟等;(三)“勸農(nóng)桑”,“理財賦”,“實戶口”,統(tǒng)領一州財賦事務;(四)“平獄訟”,雪冤獄,主持州級司法政務;(五)對一州屬官有監(jiān)察保舉職責。這些職責實際上可分為治安、民政、司法三大部分[3]44―46?;诖?,本文從治安、民政和司法三個方面考察漳州民間傳說中朱子的良吏形象,并探究其成因。
在漳州的民間傳說中,朱子與漳州開元寺惡僧斗法的故事流傳最廣,主要有《計除開元寺惡僧》[4]85―87《朱文公破甘露》[5]84―85《朱熹智誅老鼠精》[5]85―88等。其中《計除開元寺惡僧》和《朱熹智誅老鼠精》兩則故事較為完整,而《朱文公破甘露》則屬于機智故事,情節(jié)較為簡單?!队嫵_元寺惡僧》講述的是朱子與開元寺老鼠精幻化而成的妖僧斗法的故事,經(jīng)過老鼠精怒咬漳州衙門大堂、朱子智退洪水兩個回合的斗法,最后鎮(zhèn)壓老鼠精于深井中,完成了清除社會毒瘤的重任?!吨煳墓聘事丁分v述的則是妖僧利用白猴獲取甘露增強法力,并以此技能要挾官府,朱子用計除去了出產(chǎn)甘露的竹子,去除惡勢力的故事?!吨祆渲钦D老鼠精》講述的是妖僧要用水淹漳州城迫使時任漳州知州的朱子屈服,而朱子智退洪水,擒拿妖僧,建老鼠亭鎮(zhèn)殺老鼠精的故事。這三則故事有一個共同點:朱子與有法術的惡僧斗法,最后朱子采用智謀或者法術除去妖僧,還百姓以平靜的生活,達到削弱寺廟勢力的效果。
治安防務,包括對外戰(zhàn)爭與對內(nèi)治安管理工作,是知州職責中最重要的內(nèi)容。維護地方治安,掃除地方黑惡勢力,是朱子作為漳州知州的基本職責。上述三則故事的敘述背景是,漳州地方最高長官知州上任后要先去拜會開元寺和尚,官府權力被黑惡勢力裹挾,治安狀況十分糟糕:惡僧橫行,百姓遭殃,婦女被奸淫或被拐賣等惡性案件頻發(fā)。面對這種嚴峻形勢,朱子上任后,“故意不去拜會老鼠精,專心致力于辦理積案”[4]86,“沒有馬上去拜訪開元寺的一個和尚”[5]84,“過了數(shù)月,朱熹一直沒有前往”[5]85。當時機成熟后,朱子用法術或者智謀掃除了開元寺惡僧等黑惡勢力,“從秘密地窖里放出被關押的青年婦女數(shù)十人,讓她們父母領回家去”[4]87,“從此,開元寺再沒有發(fā)生婦女失蹤的事”[5]88。朱子敢于運用各種行政手段鏟除黑惡勢力,整治漳州地方治安,其除暴安良的良吏形象便自然在百姓口耳之間相傳。需要說明的是,朱子與惡僧斗法所運用的各種方術或法術,僅是去除惡勢力的一種手段或方法而已,并不影響朱子的良吏形象。
一州民政歸知州全權處理,而民政處理既有一般性事務處理,也有特殊事務處理。作為一代儒宗的朱子,在漳州知州任上的主要業(yè)績是開化禮教和培養(yǎng)人才。前者屬于大眾化的普及性教育,后者屬于精英化的思想教育。兩者互為表里,促進了漳州“海濱鄒魯”之譽的生成。
在開化禮教方面,民間傳說當以朱子進行移風易俗的《塔口庵的來歷》最為典型。該傳說借助傳統(tǒng)地理風水之說講述道:
和尚告訴朱文公說:“井是美人穴,水是桃花水,逐日飲此桃花水,怎不做出傷風敗俗的事來呢?”和尚一句話道破了天機,點醒了朱文公。他堅定地點一點頭說:“好,我有辦法了!”說完,他就告辭和尚回府衙去。
事后,朱文公叫人召來了打石師傅,在北橋廟的井上建起了一座尖尖的小石塔,封閉了這口井。北橋的百姓從此就要到了頂巷去挑七星井的井水飲用。朱文公又倡議,漳州百姓家家戶戶都要特制一種“竹隔仔”(竹簾),掛在大門口,使家室里外有別,?某人可以站在厝內(nèi)看街,過路人卻看不見厝底內(nèi)人。朱文公又下令,?某人上街都要罩一塊藍底花頭巾,不要輕易拋頭露面;手里要拄一支有鳩頭的拐杖,有人膽敢攔路調(diào)戲,可以打他個狗血淋頭,這就是后來傳說的“文公巾”和“文公拐”。朱文公還規(guī)定,纏腳?某人每只高跟鞋底,只準釘一眼鐵釘,走起路來,只能規(guī)規(guī)矩矩的,走得太快,鞋跟就會掉落了。[4]95
這里包括了三個方面的內(nèi)容:一是塔口庵的來歷,屬于傳說的精彩內(nèi)容,蘊含了朱子以塔庵的形式鎮(zhèn)壓邪氣的目的;二是漳州人家門口掛竹簾的風俗來源;三是“文公巾”和“文公拐”風俗的來源,它們都指向一個極為重要的對象——社會禮教。此外,故事還特意提到漳州風俗的野蠻狀況:“盡管官府嚴加科罰,漳州北門地區(qū)北橋至北廓頂這一帶淫穢案件接連發(fā)生,討契兄、找姘頭,甚至連叔嫂、嬸侄也做出了那種亂人倫、沒天理的‘見笑’事(丑事),怎么禁,也禁不止;怎么罰,也罰不怕。”[4]94這可謂是禮教未開、風俗敗壞的社會景象。在此狀況下,朱子主要從兩方面入手改造風俗:一是從地理風水入手,封閉了“美人穴”的地理風水;二是從日常生活規(guī)范入手,糾正不良習氣,由此扭轉(zhuǎn)了漳州的社會風氣。
在培養(yǎng)人才方面,民間傳說則當以朱子與高足陳淳交往的故事最為典型。比如《陳北溪畫月》開篇說:
那年朱熹在漳州當知府,聽說陳北溪擅長丹青,就想去見見他。一天,北溪先生進城,晚上住宿在東橋亭佛祖廟內(nèi),朱熹就步行前去看望他。說話之間,朱熹就請他給畫一幅月亮圖。北溪先生答應了,說過幾天畫好了給送來。?[6]83
過后,朱子三番五次派差役前去催畫,陳淳看差役可憐便以甘蔗渣作畫,但差役不識畫作的價值,在書坊另購了一幅畫回去交差,結果被朱子識破。朱子看完原畫連聲稱贊。故事通過朱子看原畫呈現(xiàn)的場景描寫神化了陳淳的月亮圖。此故事意在歌頌陳淳的字畫好,但由文中敘述可知,陳淳的字畫在漳州民間是沒有任何名氣的,就連公門中的差役也未聽聞其名聲,而朱子卻派差役三番五次催陳淳作畫,通過展示畫作提攜陳淳的名聲,為陳淳等漳州后學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關于陳淳字畫好的故事,以《福建漳州傳說》所載錄的“火燒字畫”故事最耐人尋味,其開篇如下:
陳北溪嫁女時,以五大籠的舊畫作嫁奩,鄰家聞知此事,都覺好笑,紛紛議論,但他的女兒卻很歡喜。過了一些時,婆婆發(fā)覺那五大籠是臭味的舊畫,長嘆幾聲,便一籠一籠搬到灶前去充燃料了。[7]35
從邏輯上來說,“火燒字畫”故事顯然應是在《陳北溪畫月》之前發(fā)生的,否則不會出現(xiàn)鄰家認為陳淳以書畫作為女兒嫁妝“覺得好笑”之事,更不會有陳淳的親家母怒燒書畫的內(nèi)容。因為陳淳生活于漳州北溪邊,雖以教授生徒為生,但也屬讀書之家,以門當戶對而論,其女兒所嫁家庭當非純粹白丁之家,故其女的婆婆本人即使不識字,也應對字畫心存三分敬畏,不敢燒字畫。由此可見,“火燒字畫”故事無意識地強調(diào)了陳淳的字畫在當時并未有名氣,少有人知道其價值。
綜合上述內(nèi)容可知,陳淳的字畫在當時可能小有名氣,但因未入仕,其字畫尚未被社會各階層所認可,而朱子卻能夠親自前往拜會陳淳,又大力獎掖其作品,由此擴大了陳淳書畫的影響力,這正是朱子提倡文教的范例。
司法是知州的重要權力,斷案的公正性則是民間判斷知州是否稱職的最重要標準之一。與前述內(nèi)容不同,朱子在漳州斷案的傳說較為復雜,以《青石碑》《朱熹錯判鐵環(huán)樹》《斷娃池》等為典型。
《青石碑》的內(nèi)容大致如下:平民遼寧先期將作假的青石墓碑埋入墳地之中,再狀告大姓胡實強占墳地,朱子誤信遼寧的假證據(jù),判胡實交納七年租地費用,七年后遷墳,把土地歸還給遼寧。這引發(fā)了胡實的不滿,他上訴到監(jiān)司衙門,監(jiān)司衙門將此案發(fā)回重審,朱子一氣之下判令胡實立即遷墳歸還土地給遼寧。朱子為了證實自己的無誤與清明,在胡實遷墳之日喬裝到墳地查看百姓的反應,結果得到惡評:“什么圣賢,連小人奸詐的事也不能洞察!”由此朱子深入調(diào)查,重審此案,查找證據(jù),最后還胡實以清白,重新判定墳地歸胡實,使得此案圓滿結束[4]99―103。
在這個故事中,朱子先是站在偏向市井小民的位置,卻有失公正,最后在證據(jù)面前改正了自己的錯誤。但是,我們從中并未看到朱子懈怠或者玩忽職守的情形,他一直盡職盡責地履行知州的職責——“朱熹帶了府吏,衙役,連同訴訟雙方一干等人,來到墓地察看”[4]100。當重審此案時,“遼寧嚇得臉無血色,那削尖的腦袋往地上磕了九個響頭,抖抖索索地把前因后果全部招認了”[4]103。
《青石碑》中朱子及時改正錯誤并未造成冤案,而《朱熹錯判鐵環(huán)樹》則屬于冤假錯案?!吨祆溴e判鐵環(huán)樹》的內(nèi)容大致如下:廖姓、王姓二人爭奪“金獅戲繡球”的風水墓地,朱熹誤中廖姓的詭計,把墓地誤判給了廖姓,造成王姓含冤讓出墓地,最后朱子僅能以其朱筆毀去“金獅戲繡球”的墓地風水,灰溜溜地回到建陽[8]92。這個故事遠較《青石碑》來得復雜,后果也更為嚴重,因為已然造成冤假錯案。與其他冤假錯案不同,朱子依舊盡職盡責地做了各種調(diào)查工作,只是過分拘泥于以往的經(jīng)驗,“認為‘人證’和‘物證’相比較,人證是活口,可以受人操縱指使;物證是靜止的東西,非很長的時間是不會變化的,覺得‘物證’比‘人證’可靠”[8]92,這種先入為主的思想導致朱子錯判了鐵環(huán)樹案。
《斷娃池》記載了朱子因不堪青蛙噪聲打擾而審判青蛙,又因書僮未按照朱子意見處理問題,導致青蛙被誤判至死的故事。故事中朱子采取的措施,最見其為官心態(tài):
寬恕了青蛙以后,朱文公心情沉重,悶悶不樂。他想到書僮沒有按他的話去辦,可能沒有好結局。他把書僮叫來,給了一包銀子,嘆一口氣說:“你自取罪過,恐怕已經(jīng)無法解救了。我給你路費,你趕快回家去吧!”書僮不知自己罪有多大,哭哭啼啼地回到了家,第二天就沒病沒痛地死在家里。所以,漳州還有一句民諺,叫做“小人犯上,不出三日”就是指這件事。[4]89
在這里,青蛙顯然還指代了普通百姓,至少敘述者所持的心態(tài)正是如此,故用“小人犯上,不出三日”表達對書僮的不滿。故事雖以民間傳說的形式來敘述,卻真實反映了百姓對身處公門的衙役玩忽職守、草菅人命的憤恨與不滿。由書僮對待青蛙的輕蔑態(tài)度,更能顯示朱子的憐憫之心,這正是朱子斷案時出現(xiàn)誤判的心態(tài)反映。
綜上,朱子在漳州期間判案的出發(fā)點是為普通百姓做主,只是在判案過程中,更多拘泥于過往經(jīng)驗或偏袒小民的固有情感,出現(xiàn)了錯判。盡管朱子判案的民間故事反映了朱子是一個不太合格的法官,卻彰顯了其愛民如子的良吏形象。
朱子任漳州知州未及一年,卻留下了大量的民間傳說,這和其實行的各項施政措施密切相關?!端问贰繁緜髡f:“光宗即位,再辭職名,仍舊直寶文閣,降詔獎諭。居數(shù)月,除江東轉(zhuǎn)運副使,以疾辭,改知漳州。奏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減經(jīng)總制錢四百萬。以習俗未知禮,采古喪葬嫁娶之儀,揭以示之,命父老解說,以教子弟。土俗崇信釋氏,男女聚僧廬為傳經(jīng)會,女不嫁者為庵舍以居,熹悉禁之。常病經(jīng)界不行之害,會朝論欲行泉、汀、漳三州經(jīng)界,熹乃訪事宜,擇人物及方量之法上之。而土居豪右侵漁貧弱者以為不便,沮之。宰相留正,泉人也,其里黨亦多以為不可行。布衣吳禹圭上書訟其擾人,詔且需后,有旨先行漳州經(jīng)界。明年,以子喪請祠?!盵9]12762這段文字既概括了朱子在漳州知州任上的主要功業(yè),也指出了其推行“正經(jīng)界”受到的阻力。
一方面,朱子整頓漳州治安與司法,為漳州百姓大力爭取減稅數(shù)額,著力于教化百姓,政績卓著。朱子在漳州整頓治安與司法的成績,如《光緒漳州府志》載:
未至之始,吏民聞風竦然,望若神明,及下車蒞政,一以道德正大行之,人心肅然以定。官曹厲節(jié)志而不敢縱所欲,宦族循法度而不敢干以私,胥徒易慮而不敢行奸,豪猾斂蹤而不敢冒法,郡中訟牒無情者畏憚而不敢復出。平時習浮屠為傳經(jīng)禮塔朝岳之會者一禁而盡息,良家子女入于空門者悉閉精廬歸復人道,奸民多鼠竄。[10]485
朱子尚未上任就已經(jīng)引起漳州士民百姓的騷動。到任后,他以正大之道治理州政,使所屬各級官員都不敢為所欲為,地方豪族也遵從法律而不敢做非法之事,各類違法犯罪案件大大減少,有力地扭轉(zhuǎn)了漳州的官場風氣,改善了漳州的社會治安狀況,漳州百姓對朱子滿懷敬仰之情。同時,朱子還大力推行減稅及教化措施,如《光緒漳州府志》記載:
至任,以節(jié)民力易風俗為首務。先奏除屬縣無名之賦七百萬,減經(jīng)總制錢四百萬。以漳俗未知禮教,首述《古今禮律》,開諭之。又采古喪葬嫁娶之儀揭示父老,令解說訓其子弟。時即學舍誨誘諸生,一如守南康時。又擇士有行義知廉恥者列學職為諸生倡。知學錄趙師虙之為人,首薦之,以郡人高登直言杵秦檜貶死容州,奏乞褒錄,為立祠學宮,以文祭焉。漳舊號佛國,男女聚僧廬為傳經(jīng)會,不嫁者私創(chuàng)庵舍以居,始嚴禁之,俗為大變。[10]485
朱子為民減苛捐雜稅達七百萬,正常稅額四百萬,共計一千一百萬之多,其施政影響并非僅局限于其任內(nèi)一年的突擊減稅,還深刻影響了繼任者,“所議罷者累政奉承不敢變,至今民被其惠也”[10]486。顯然,由于在漳州知州任上做了惠及底層百姓的事情,故朱子受到漳州百姓深深的懷念。而且,其提倡的教化措施得到了漳州百姓自覺的擁護,沿襲形成了漳州特有的民間風俗,“自淳熙至今五百余載,漳民婚娶喪葬率遵《家禮》,郡邑所在,春秋祠祀致恪焉”[10]486。
另一方面,朱子大力推行“正經(jīng)界”,得罪了漳州士大夫中有權勢的群體。由《宋史》本傳可知,朱子在漳州大力推行“正經(jīng)界”活動,但是最終受阻未能成功,吳禹圭可謂朱子“正經(jīng)界”措施而利益受損的士大夫代表?!稐l奏經(jīng)界狀》貼黃說:“所謂俵寄者,正田不知下落,官司恐失租米,即以其租分俵寄搭鄰近人戶,責令送納。推此一端,貧民受弊亦可見矣。然它處不聞有此名字,獨漳州見之?!盵11]880土地自由買賣之后,原有土地更換主人,未及時到官府建檔,失去原有的信息,而官府擔心失去稅收,又不敢重新丈量,強加在普通百姓的田地上,由此使得賦稅不均的情況更為嚴重。兼并土地的正是士大夫,失去土地的則一般是普通平民,故朱子提出了解決俵寄土地的方法,即重新丈量土地,并依據(jù)土地情況確定稅負?!稐l奏經(jīng)界》記載:
為今之計,莫若將見在田土打量步畝,一概均產(chǎn),每田一畝,隨九等高下定計產(chǎn)錢幾文,而總合一州諸色租稅錢米之數(shù),卻以產(chǎn)錢為母,別定等則,一例均敷,每產(chǎn)一文,納米若干,錢若干。米只一倉受納,錢亦一庫交收,卻以到官之數(shù)照元分數(shù)分隸若干為省計,若干為職田,若干為學糧,若干為常平,逐旋撥入諸色倉庫。[11]878
朱子以丈量全部土地為基礎,又隨土地情況而確定各畝稅負,統(tǒng)一收稅,再依照各類土地的功能劃撥政府退稅,由此確定各類土地的稅收負擔。一旦施行上述措施,普通百姓尤其是自耕農(nóng)及無土地之人就會被減稅,而擁有大片土地,尤其是兼并土地未上報政府的士大夫,則會被征收正常稅收,其逃稅通道被堵住,既得利益受損。
正是在推行“正經(jīng)界”的過程中,朱子設計的政策和措施,維護了普通百姓的利益,但損害了士大夫的既得利益,導致漳州民間傳說中既有朱子為民做主的形象,又有朱子損害士大夫利益的形象。這是因為擁有既得利益的士大夫,在漳州社會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和話語權,他們的阻撓使得朱子不能真正推行“正經(jīng)界”,普通百姓因無法獲得“正經(jīng)界”的好處,對此事利弊持懷疑態(tài)度,故以讀書人的迂闊視之。兩種力量之間的較量,對朱子的民間傳說產(chǎn)生了多元的影響,即一方面確立朱子親政愛民的基調(diào),一方面又出現(xiàn)否定朱子的聲音。
[1] 戴冠青.朱熹的民間想象與閩南民眾的崇儒精神[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08(1):30―32.
[2] 李弢.民間的朱熹:以漳州民間故事為個案[J].閩臺文化交流,2009(1):138―142.
[3] 苗書梅.宋代知州及其職能[J].史學月刊,1998(6):43―47.
[4] 漳州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 福建卷:漳州市分卷(二)[M].漳州:漳州市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1992.
[5] 漳州市薌城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 福建卷:漳州市薌城區(qū)分卷(上)[M].漳州:漳州市薌城區(qū)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1992.
[6] 中國民間文學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文學集成 · 福建卷》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 福建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8:83.
[7] 翁國梁.福建漳州傳說[M]//婁子匡.國立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北京:中國民俗學會,1935:35.
[8] 長泰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中國民間故事集成 · 福建卷:長泰縣分卷[M].長泰:長泰縣民間文學集成編委會,1993.
[9] 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12762―12763.
[10] 上海書店.光緒漳州府志[M].上海:上海書店,2000.
[11] 朱熹.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一)[M].劉永翔,朱幼文,點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Classific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ZHU Xi's Folklore in Zhangzhou
WANG Zhiyang1, ZHOU Xuanxuan2
(1. Wuyi University, Wuyi 3654300, China; 2. Zhangzhou Professional College, Zhangzhou 363100, China)
ZHU Xi is a good official driving out the rascals, protecting the people and altering the old customs and habits with due diligence in the folklore of Zhangzhou. This depends on his achievements in his official career of culture and the other educating affairs. Because of his vigorous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y that measured land and repaid taxes in Zhangzhou, he offended the powerful group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dom in Zhangzhou, which led to the partial denial of his achievements in the folklore of Zhangzhou.
folklore; ZHU Xi; Zhangzhou; good official; humanization
2018-06-14
福建省教育廳2015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JAS150884)
王志陽(1983―),男,福建南靖人,講師,博士。
I267
A
1006–5261(2019)01–0139–06
〔責任編輯 趙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