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論述通過搭建“導學”“導悟”“導達”等“導”的三個平臺,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廣度、挖掘學生的參與深度、保持學生的參與溫度,提出要改變傳統(tǒng)單項教學模式,指導學生建立“結構—性質—應用”的認知模式。
【關鍵詞】高中化學 參與度 認知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9B-0140-02
當前,高中生在化學教學中的參與度往往不會很高。在認知參與中,學生表現(xiàn)出對教師講解的過分依賴,習慣于通過聽、記、背等方式接受知識,而忽略對知識的理解和延伸再造。針對這一現(xiàn)象,教師可以通過搭建“導”的平臺,增強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元互動,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徹底改變以往單項傳播的高中化學教學形式,實現(xiàn)“教”與“學”的深度碰撞,使學生建立“結構—性質—應用”的認知模式,為學生搭建更廣闊的教學平臺。
一、導學,提高參與廣度
(一)創(chuàng)設科研模式,制訂方案。在“導學”的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工作中最重要的一點是對學生的學習方法進行指導,培養(yǎng)學生獨立學習的能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模仿科研工作,自主對課堂中的化學知識點設計探究性的學習方案,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機化合物——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筆者將“乙醇的物理性質”這一部分知識點交由學生自主“導學”。在課堂開始,筆者拿出事先準備好的無水乙醇樣品,問道:“有人知道乙醇的化學式嗎?”“CH3CH2OH?!睂W生齊聲回答道。筆者繼續(xù)問:“現(xiàn)在,每個小組的桌子上都有一小瓶無水乙醇的樣品,如果你們是科研工作者,你們會從哪幾個方面了解這一瓶未知的乙醇液體呢?”話音未落,學生就搶著回答道:“氣味、顏色、密度?!笨吹綄W生的積極性都已經(jīng)被調動起來了,筆者引導各組學生根據(jù)桌子上的樣本,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對乙醇進行研究,并將研究結果書寫成報告。在接到任務之后,各組學生都積極投入“乙醇”的科研探索活動中。
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獨立學習的能力,其潛能甚至超乎教師的想象。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科研模式指導學生制訂研究方案,幫助學生更好地展開學習。這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廣度,而且能挖掘學生的潛能,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開展組內(nèi)交流,共享成功。改善高中化學單線教學方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教學參與度的另一有效措施是積極引導學生開展生生互動。學生在小組內(nèi)部共同學習、共同探索,不會有和教師溝通的壓力,可以暢所欲言,發(fā)表見解,共同解決問題,共享成功經(jīng)驗。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機化合物——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這一課,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乙醇的性質,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筆者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的研究小組,布置如下探究問題:“如何辨別無水乙醇、水、普通白酒?請形成小組方案。”各個小組積極就這一問題展開熱烈討論。筆者觀察各組的鑒別方案,發(fā)現(xiàn)學生對如何在這三種樣品中鑒別出水有著一致的默契,都選擇通過聞氣味這一最簡便、直接的方式判斷出水,再通過一定的方法區(qū)分另外兩種樣品。有的小組提出在兩個樣品中加入無水硫酸銅,變藍的是普通白酒,沒有變化的是無水乙醇;有的小組討論是否可以通過加入有機溶劑觀察是否分層進行辨別;有的小組討論用測量密度的方法區(qū)別兩種溶液。每個小組都沉浸在火熱的討論之中。
通過觀察學生組內(nèi)交流的情況,筆者看到某一學生的提議被小組其他成員否定,但這個學生并不因此而氣餒,反而越挫越勇,更加積極地參與小組討論。當小組內(nèi)部形成一致的方案時,每一位成員的臉上都洋溢著一種成功的自豪感,共享成功的喜悅。
二、導悟,挖掘參與深度
(一)自主實驗,得出結論。自主實驗是高中化學教學中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指導學生感悟知識最佳的教學平臺。教師給予學生實驗平臺,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實驗探究得出結論,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參與化學教學的高度,而且有助于挖掘學生的參與深度,增強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機化合物——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這一課,在對“乙醇的化學性質”知識點的教學中,筆者指導學生通過自主實驗,總結乙醇的化學性質。筆者組織各小組學生用玻璃棒蘸取少量的無水乙醇樣品,并將蘸取了無水乙醇樣品的玻璃棒放在酒精燈上點燃,觀察實驗現(xiàn)象,總結歸納,得出結論。學生總結道:“乙醇能夠燃燒,呈現(xiàn)淡藍色火焰,燃燒生成水(H2O)和二氧化碳(CO2)?!敝?,筆者鼓勵并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驗證試驗,以驗證無水乙醇燃燒的產(chǎn)物。
動手往往能夠給學生帶來最直觀的感受,有助于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和記憶知識。教師指導學生自主試驗,為學生搭建“導悟”的平臺,讓學生以動手實驗的方式感悟發(fā)現(xiàn),總結結論,更深層次地參與到化學教學活動中來。
(二)對比實驗,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在搭建“導悟”平臺時,教師除了引導學生關注實驗探究過程,通過現(xiàn)象“悟”出結論,還要善于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多個實驗,從中尋找規(guī)律,完成從“悟”到“發(fā)”的啟迪過程,幫助學生理解并形成自己的見解,挖掘學生課堂參與的深度。
例如,在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機化合物——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這一課的相關實驗結束后,筆者引導學生根據(jù)這一章節(jié)中的實驗情況展開分析。筆者問道:“乙醇和金屬鈉反應生成氫氣說明什么?”學生思考后回答:“說明羥基中的氫容易斷裂?!惫P者繼續(xù)問:“那么,乙醇能夠還原氧化銅,這一實驗又說明什么呢?”學生回答:“說明乙醇分子中兩個氫原子斷裂,奪去氧化銅中的氧原子,組合成為水分子。”“那么,同學們能不能根據(jù)乙醇和金屬鈉、乙醇燃燒的反應,嘗試寫出這一實驗的方程式呢?”在筆者的引導下,大部分學生順利寫出正確的方程式,只有少部分學生在配平時出現(xiàn)問題。
在高中階段,不少學生對實驗現(xiàn)象和實驗產(chǎn)物的記憶沒有問題,但涉及方程式的書寫時,思路就會出現(xiàn)混亂,這是典型的對化學反應的規(guī)律沒有理解好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對比實驗,在學生的認知思路中,將實驗現(xiàn)象與方程式書寫有效地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有效地參與到教學的過程中來,這樣學生便能很快地掌握方程式的書寫規(guī)律,掌握知識。
三、導達,保持參與溫度
(一)鼓勵推測,有效遷移。除了引導學生在行為參與方面融入化學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認知層面的教學參與度同樣需要教師格外重視。教師通過搭建“導”的平臺,可以建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作業(yè)形式,將知識與問題有效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通過所學展開合理的推測,實現(xiàn)知識的有效遷移。
例如,在學習完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機化合物——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這一課的相關內(nèi)容之后,筆者布置給學生課堂作業(yè):如何從乙醇水溶液中提取出無水乙醇?讓學生在課后自由討論,大膽設計提取方案。在下一節(jié)課一上課,便有學生積極舉手說道:“乙醇的沸點 78℃,水的沸點是 100 ℃,只要通過恒溫裝置,將液體溫度控制在 78℃ 到 100℃ 之間進行蒸餾,便可以收集到無水乙醇。”接著,筆者提醒學生,在蒸餾的過程中水也是會揮發(fā)的,并讓學生回顧以前學過的實驗中有沒有可以套用的除雜方法。很快就有一位學生問道:“老師,可以通過加入生石灰吸收水分雜質嗎?”在筆者的鼓勵和引導下,學生有效地實現(xiàn)知識的遷移應用。
課堂不是學習的終點,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學習、感悟,而且要指導學生有效地運用知識,有效地將“教”與“學”,“學”與“用”結合在一起,舉一反三。
(二)聯(lián)系實際,解決問題。高中化學與學生的生活聯(lián)系十分緊密,教師想要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便要將課堂知識有效地融入生活現(xiàn)象和實際問題中,構建“知識解決問題”的化學應用理念,讓學生不僅在課上學習知識,而且在課下應用知識,為教學參與度保溫。
例如,在學習完人教版必修二第三章“有機化合物”這一章節(jié)后,筆者問學生:“你們家中有沒有一些銀器制品,比如長命鎖、媽媽的銀手鐲,時間長了變黑了、變暗了?你們能夠根據(jù)所學的知識讓它們再次變得光亮嗎?”學生一開始毫無頭緒,筆者啟發(fā)學生,如果將銀換成銅的話,那么是否可以找到思路?學生恍然大悟,跟用乙醇還原氧化銅的辦法一樣,用乙醇還原氧化銀。筆者鼓勵學生利用課上所學到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諸如此類,教師有效利用課程知識,通過問題“導達”將知識遷移轉化至解決實際的生活問題中,引導學生積極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中獲得成就感,保持學生教學參與的熱情和積極性,使學生更加積極地探索新知。
搭建“導學”“導悟”“導達”三個平臺,立足于學生為本的素質教育理念,充分挖掘學生自主學習的潛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培養(yǎng)學生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在搭建平臺中,教師不僅優(yōu)化了教學策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需要,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的化學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韋萍萍.新課改下高中化學課堂導學教學方法的實踐探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8(12)
[2]張 偉,王金海.導課藝術案例分析——談高中化學課導入方法[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8(11)
[3]武贊壽.“疑·探·導·練”教學模式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的嘗試[J].學周刊,2018(01)
[4]譚遠聰.對高中化學導學案教學模式的思考[J].華夏教師,2017(10)
【作者簡介】甘日耀(1981— ),男,漢族,大學本科,中學一級,研究方向:新課改下高中化學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