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昌盛
摘 要:寫好教學后記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途徑之一,也是中學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路徑。主要結合課堂實踐經(jīng)驗和教訓,從記教學“成功之舉”、記課堂“百密一疏”、記教師“奇思妙想”、記學生“即興發(fā)揮”四個方面入手,淺談地理教師如何寫好教學后記,促進教師在反思中成長提升。
關鍵詞:地理教學;教后記;教師成長
教學后記,簡稱課后記。是教師在授課之后,對本節(jié)課教學任務完成情況、存在的問題、學生學習情況及個人感受、理念提升的回顧、總結、反思和提升,是將教學預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中的經(jīng)驗、教訓、成敗、得失等記錄下來,并附寫在該教案后面的文字記載。然而,一些教師花費大量精力精心備課,卻無暇靜下心來寫教后記;有的老師教后記書寫“千篇一律”形式單一;有的老師“流于形式”應付檢查;有的老師“難以下筆”不知所述。
一、記教學“成功之舉”
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獨到的教學方法,特色的學法指導,先進的信息技術等,都是教學成功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堂成功的地理課后,教師應及時記錄教學過程中達到預先設計的目的、引起教學共振效應的做法、課堂教學中臨時應變得當?shù)拇胧⒛承┙虒W思想方法的滲透與應用的過程、教學方法上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等,從而為今后的課堂教學再提升提供指導和借鑒,促使自身的專業(yè)素養(yǎng)更快地提升。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八章第一節(jié)《中東》“匱乏的水資源”這部分內(nèi)容,書本上提到中東氣候干燥,河流稀少。課堂教學中,多數(shù)教師通過讓學生讀“中東水資源”圖找出中東主要河流,并結合世界氣候分布圖來理解中東水資源匱乏的原因。筆者在講授這部分知識時,做了一個游戲:請學生分別代表中東的不同國家,教師報出中東主要河流名稱,如果某國使用這條河流,就請站起來。學生熱情高漲,活動結束后,學生自然得出結論:中東每條河流都是多國共用,有的國家還使用多條河流。這個結論讓學生更容易理解水資源分配上的矛盾也是形成中東緊張局勢的原因之一。
二、記課堂“百密一疏”
即使是成功的課堂教學也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把這些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敗筆”(如處理不當?shù)碾y點,課堂提問精準性欠缺的問題,安排不妥的地理教學內(nèi)容等)詳細記錄下來,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推敲、探究和剖析,并在原有基礎上不斷地改進、完善、推陳出新。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二節(jié)《地球的運動》,筆者在教授地球的自轉這部分內(nèi)容時,提問學生“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的兩個地方會出現(xiàn)時差?”有的學生上臺指著地球儀的南極點和北極點;還有的學生指著在同一經(jīng)線上的南北兩個點。因為教師的提問不夠精準,指向不明確,導致學生“不明就里”,回答“迂回不前”。如果教師一開始就提問“地球的自轉,會使不同經(jīng)度的地方出現(xiàn)什么地理現(xiàn)象?”學生就不會產(chǎn)生理解上的歧義,也就不會“彎彎繞”了。課后筆者及時在教學后記中把全過程記錄下來,供以后教學時參考使用,還可成為教學案例反復研究。
三、記教師“奇思妙想”
課堂教學中,隨著教學內(nèi)容的展開,師生的思維發(fā)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往往會因為一些偶發(fā)事件而產(chǎn)生瞬間靈感,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突然而至,若不及時利用課后反思去捕捉,便會因時過境遷而煙消云散,令人遺憾不已。
人教版地理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四節(jié)《俄羅斯》一節(jié),學生學習俄羅斯主要地形區(qū)和主要河流時,多通過讀“俄羅斯的地形”圖來完成,但是俄羅斯的地形區(qū)以及河流名稱較為繞口,加之學生并不熟悉,所以學生對此部分學習并無明顯興趣。筆者仔細觀察俄羅斯在亞洲部分的三條主要河流——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一邊讀一邊觀察河流名稱,突然發(fā)現(xiàn)三條河流如果各取一個字,那么就組成了一個詞語“畢業(yè)了”。此時,趕緊讓學生順著這個詞語尋找對應的河流:“畢”——鄂畢河,“業(yè)”——葉尼塞河,“勒”——勒拿河。學生頓時醒悟,原來還有此記憶訣竅呢!筆者再次“靈光一現(xiàn)”,接著問學生這三條河流畢業(yè)了,流向哪里呢?學生通過讀圖觀察,結合地勢的高低,判斷出這三條河流的“畢業(yè)學?!薄北?。至此,一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
四、記學生“即興發(fā)揮”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思維活躍,時常會“即興發(fā)揮”,教師應當及時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的想法或見解,這樣不僅對他們是一種贊賞和激勵,還可以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
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一章第一節(jié)《疆域》中關于“中國34個省級行政區(qū)域的名稱、簡稱和行政中心”的學習,學生在學習省級行政區(qū)域的簡稱時存在一定的記憶和理解困難。除了老師講授的常用記憶方法外,一些同學還能巧妙地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不同角度“解讀”簡稱的記憶方法,讓人耳目一新。例如,江西省簡稱“贛”,個別學生提出我們常吃的“贛南臍橙”就是江西省贛州市特產(chǎn)。山東省簡稱“魯”,一些同學說古詩“齊魯青未了”中的齊魯就是山東一帶,還有同學說家里用的“魯花花生油”產(chǎn)自山東省。山西省簡稱“晉”,一位同學說中央電臺有一句廣告詞叫做“晉善晉美”是用來宣傳山西省旅游的,還有同學說我們經(jīng)常去“晉家門”吃飯,吃的就是山西特色美食。廣東省簡稱“粵”,一些同學說廣東人多說粵語,個別學生說國家正在發(fā)展的“粵港澳大灣區(qū)”就包含廣東省。以上這些看似是同學們課堂上的“即興發(fā)揮”,其實都是同學們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所悟,教師要及時記錄他們難能可貴的見解,這不僅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而且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
總之,寫好教學后記是進行教學反思的途徑之一,也是中學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路徑。寫好教學后記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還可以積累和豐富教學經(jīng)驗,促進教師的教學業(yè)務水平的不斷提升,使教師終身受益。所以地理教師必須重視并及時寫好教學后記。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