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曉青
2017年11月,筆者有幸赴日進行訪學,期間共參訪了三所日本小學:富士見小學、有140年歷史的野川小學,以及學習共同體的領航學?!獮I之鄉(xiāng)小學。雖然三所學校位于不同的地區(qū),各有特色,但給了筆者共同的感受:日本學校是從細節(jié)著手將學校打造成學生的家,從而進行校園文化的滲透。
一、細節(jié)打造一家親
1. 儀式感,日常的家。富士見小學是一個沒有塑膠跑道的仿社區(qū)型的校園。筆者剛到學校時,正巧遇上有幾個班級在操場上體育課,班級間的區(qū)別,是學生們頭上戴著的不同顏色的帽子。日本教師介紹說,戶外體育課就是一次學生和大地接觸的機會,每一個學生不管春夏秋冬都穿著短袖短褲,可以讓學生增強體質,貼近大自然,更是培養(yǎng)學生們的堅強意志和團隊精神。
在濱之鄉(xiāng)小學的研討會現(xiàn)場,可以看到參會的師生非常注重儀式感。前來聽課的教師,全體著黑色西裝。在濱之鄉(xiāng)小學,校歌是每個學生每一次大型集會必唱曲目,在研討會開幕式上也不例外。合唱尾聲,學生們一邊繼續(xù)唱歌,一邊按年級的高低順序陸續(xù)退場。一方面是出于安全的考慮,避免擁擠而受傷,另一方面是讓歌曲繼續(xù)回蕩在每個人的心中。更重要的是,正如歌詞所提及:如果有天你受傷了,沒關系,一定會有人在旁支持你。讓學生感受即使遇到困難,同伴一直陪伴在身旁,整個校園頓時被賦予了家的感覺。
2. 細節(jié)見習慣養(yǎng)成,干凈的家。筆者參訪的三所日本小學,沒有看到學?;A設施條件上的優(yōu)秀,卻在學校處處可見的細節(jié)之處體會到學校的教育內(nèi)涵。
在參訪的小學里,雨傘與收納袋是每個來校上課的學生的必備品。雨傘在窗戶下整齊地掛成一排,為了不讓傘滴下的水濺出,學校在地板上再鋪上一層抹布。這么細致體貼的態(tài)度,相信也一定能感染小學生細致地對待生活。
干凈的環(huán)境,還歸功于每一位進入學校的教職工和每一位來校上課的學生的共同努力。在參訪的各學校教室門口,都有一個專門的放鞋柜,凡是要進入教室的人,都要在門口換鞋子。學生有自己的室內(nèi)專用鞋,校內(nèi)教職工也有專屬鞋柜,每雙鞋子上都標有名字。學生要出去上戶外課時,先要將自己原先穿著的衣物用收納袋裝好,放在自己的桌上,換成適合戶外課活動的短袖短褲,換上自己的日常鞋子。從換裝這個小小的舉動,一步步培養(yǎng)學生有條不紊的規(guī)則意識。
進出不同房間要換鞋子,似乎成了日本小學生的日常行為。甚至在洗手間門口,也需要再一次換鞋。一方面在于保持洗手間的衛(wèi)生整潔,另一方面便于外面的人快速知道廁所的使用人數(shù)。學校對衛(wèi)生清理的教育,除了讓學生自制衛(wèi)生宣傳單,還利用懸掛照片來進行教育。樓梯轉角處不僅掛有學生辛苦清理廁所、打掃校園角落的照片,也有正確如廁和洗手的示意圖。這些來自學生實際操作的真實畫面,拉近了學生與宣傳教育的距離感。對照片中的學生而言,也是對其行為上的肯定與激勵。
3. 角落見安全滲透,安全的家。在參訪的學校中,安全教育已經(jīng)潛移默化地融入到學生的習慣意識中,且具有可操作性和實踐性。
學校的安全教育內(nèi)容主要圍繞生活實際來進行。據(jù)筆者所知,日本學校非常注重對學生進行口腔衛(wèi)生清潔的教育。每個在校用餐的學生都要帶一把自己的牙刷,因為學校要求每天午餐后都要刷牙。學校保健室門口的安全宣傳欄,也是以口腔健康為主要內(nèi)容。另外,每間教室門口都貼有消防疏散通道路線圖,標識著不同地方起火的不同疏散路線。每個新學期伊始,學生都要先熟悉各條消防通道。日本是個地震多發(fā)國家,故教室后部儲物柜旁也貼有防震指南。發(fā)生地震時處在哪些場所,該采取哪種避震方式,在指南表格中都清晰明了地列出。
4. 不給別人添麻煩,和睦的家。從專用室內(nèi)鞋,到專用服裝,再到課桌椅,日本學校都打造著一個家的模式。每套課桌椅都被貼上了學生的名字貼,每個學生都可以在學校里找到歸屬感。課桌椅的幾個角都包著墊子,防止學生碰撞時受傷,也避免移動時產(chǎn)生噪音。這些行為可以感覺到他們對細節(jié)的把握,其目的是不給別人添麻煩。
有一天的參訪恰逢學生的午餐時間,筆者看到了學生們的分食過程。首先由值日班級負責分發(fā)全校各班級午餐,再由各班級的值日生分發(fā)給各學生。其余學生則安靜地換好衛(wèi)生服,鋪好桌布,有序排隊等待分發(fā)午飯。每個人領到飯后都平靜坐在座位上,等待開始就餐的鈴聲,整個過程安靜而井然有序。日本的學校強調光盤飲食,每個人吃多少取多少。珍惜糧食,珍惜資源的理念,就這樣潛移默化地滲透到每一個學生的身體里。用餐結束后,學生們有秩序地將餐盤分類,擺放整齊,并按照規(guī)范將空牛奶盒折好,由值日生負責曬干,作為日后手工課的材料,這些體現(xiàn)著垃圾分類與資源利用意識。
讓筆者最為感慨的是學生的飯前餐具擺放和飯后餐具回放樣式,是一樣的整齊干凈,這一切都沒有給別人添麻煩。排隊有序領飯,不給分飯的同學添麻煩;光盤不留食物,不給洗碗的人添麻煩;分類收拾,不給整理的人添麻煩。
二、師生共創(chuàng)全家福
日本學校認為校園文化的構建,不僅僅依靠校方,還歸功于每一位師生共同的努力。
1. 共同的家,尊重每一個孩子。每個學生都是教室的主人,都是學習的主人。每個教室的班牌都由本班學生自己制作,既富有個性化,又體現(xiàn)著班級文化。教室墻面展示學生的書法作品,美術作品,甚至自畫像。細數(shù)一下,全班同學的作品都同時展示在教室里。有些日本教師擔心這樣會不會引發(fā)學生的對比心理,從而打擊個別后進生的自信心。筆者認為大可不必擔心后進生的退縮心理,因為每位學生的作品都直觀展示出來,可以讓學生之間有機會互相借鑒,從而激勵他們下一次做得更好。
筆者在參訪的教室看到學生都展示著自己的班級目標,還有每個月更換的目標表。這些目標注重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學生需要寫出制訂該目標的理由,上個月目標的實現(xiàn)結果,再思考本月的目標制訂。這些目標的制訂體現(xiàn)著學生的自主意識,也讓他們積極參與到班級的建設中來。
2. 整合課程,大家的家。日本小學開設的社會、家庭等人文課和語數(shù)等文化課一樣多。部分學校每天更換班級的課程表。據(jù)了解,由于部分學校實行的是包班制,學校授權給包班教師可以根據(jù)班級學生的學情,來適當調整課程,教師也可以根據(jù)課程需求來整合使用課程教學材料。學校還和政府合作,定期邀請政府官員來校進行林業(yè)、鐵路等鄉(xiāng)土教育活動。
校園文化是一種隱性的教育因素,對學生有著正面積極的影響。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筆者從訪學過程中增長了自己的見聞,也希望筆者的見聞感悟對國內(nèi)學校的德育工作能有所幫助。
(作者單位:福建省福州教育學院附屬第四小學?搖?搖?搖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