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龍(Raphael Genis)(以色列)
最近,“家暴”成為中國輿論場里的一個高頻詞,引發(fā)社交媒體過億次的關注。
先是美妝博主宇芽自訴被男友家暴,引燃公眾討論,最終該男子被判拘留20天。接著,有家暴前科的演員蔣勁夫現任女友發(fā)文控訴其家暴,全網嘩然。
另一位名人“家暴男”李陽的美籍前妻,卻又宣布與其復合,因為“家暴不可容忍但我原諒他”,讓很多人直稱“看不懂”。
“家暴”在2019年底成為輿論關注的焦點,體現了中國社會的進步。
據我觀察,“家暴”這件事,在中國一直以來更多地屬于街談巷議的范圍,在公眾認知上,還存在著不少誤解。
首先,“家暴”并不是電視劇里才會有的遙遠的事。
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全世界,“家暴”都是“高發(fā)事件”,真實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根據中國全國婦聯的統(tǒng)計,中國有大約30%的已婚女性遭受過家庭暴力,全球的比例也與之相近。
第二,“家暴”不等于“變態(tài)”。
不少網友認為施暴者心理變態(tài)、酗酒或有情緒調節(jié)障礙。還有人認為,低收入階層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才會實施家暴。這些因素可能部分存在于施暴者身上,但不能把它們畫等號。
真正的問題在于,施暴者的腦海里存在一種強烈的控制欲。他們認為,對方有義務服從其各種指令,滿足其各種欲望。而受害者往往被施暴者“操控”,陷入“習得性無助”的心理狀態(tài)。
美國家庭暴力研究所的心理學家萊諾·沃克曾采訪過1500名家暴受害者,并整理出了一個暴力形成周期:第一步,構建緊張壓力——因為日常生活矛盾,施暴者開始生氣。第二步,急性暴力,施暴者出現暴力行為。第三步,和解——施暴者開始表示后悔并為自己找借口。第四步,回到蜜月期——暴力之后,施暴者會表現得特別溫柔,給受害者制造幻想。
這個周期周而復始,不斷消解著受害者的獨立意志,這也正是不少受害者一而再再而三容忍施暴者的原因。
公眾輿論在面對家庭暴力時,需要給予更多的“平常心”和“同情心”——它并非“變態(tài)者”和“懦弱者”之間的社會奇聞,而是可能發(fā)生在你我身邊、基于人性弱點的不幸案例。
更關鍵的一點是,整個社會要建立起一個共識:忍耐不可能解決問題,尤其不能保護孩子。
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曾對攻擊性暴力行為進了一項名為“波波玩偶”的實驗。結果表明:觀察過暴力行為的孩子,其攻擊性遠高于同齡孩子,也更樂意模仿成人的暴力行為。
為了自己和孩子,受害者要勇敢掙脫施暴者營造的操控陷阱。不要害怕,因為人們會站在你的身后支持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