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敏
(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yī)院中醫(yī)科,江蘇 新沂 221400)
肺部感染是中風患者常見的一種并發(fā)癥。并發(fā)肺部感染是導致中風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本文對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2例中風后肺部感染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旨在觀察用參苓白術散合千金葦莖湯加減方治療中風后肺部感染的療效。
選取江蘇省新沂市人民醫(yī)院收治的112例中風后肺部感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均收治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將其隨機分為常規(guī)組(56例)和中醫(yī)組(56例)。常規(guī)組患者中有男性36例,女性20例;其年齡為50~78歲,平均年齡(65.6±8.5)。中醫(yī)組患者中有男性31例,女性25例;其年齡為48~79歲,平均年齡(64.6±8.7)。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治療。所用藥物和用法是:1)頭孢西?。ㄉa廠家:山東羅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63150),靜脈滴注。輕度感染患者使用此藥的方法是:1 g/次,1次/8 h。中度感染患者使用此藥的方法是:1 g/次,1次/4 h。重度感染患者使用此藥的方法是:2 g/次,1次/4 h。連續(xù)用藥7~10 d。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生產廠家:珠海聯(lián)邦制藥股份有限公司中山分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143181,規(guī)格:每支含0.375 g的他唑巴坦和3 g的哌拉西林),靜脈滴注,3.375 g/次,1次/6 h,連續(xù)用藥7~10 d。在此基礎上,為中醫(yī)組患者加用參苓白術散合千金葦莖湯加減方進行治療。參苓白術散合千金葦莖湯加減方的藥物組成和用法如下:炒白術10 g、茯苓10 g、陳皮10 g、桔梗15 g、鮮蘆根30 g、桃仁20 g、冬瓜仁30 g、薏苡仁30 g、甘草10 g。水煎服,1劑/d,分2次服用。若患者存在痰濕蘊肺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黃芩15 g、法半夏15 g。若患者存在痰熱郁肺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川貝母10 g、魚腥草30 g。若患者存在痰瘀互結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紅花10 g、赤芍12 g。若患者存在氣陰兩虛的癥狀,可在此方中加入黨參15 g、黃芪20 g、生地10 g、麥冬10 g。
治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其各項血常規(guī)指標及血清C-反應蛋白的水平恢復正常。好轉: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各項血常規(guī)指標及血清C-反應蛋白的水平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的臨床癥狀、各項血常規(guī)指標及血清C-反應蛋白的水平未改善。
對本次研究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4.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內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組內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后,中醫(yī)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的患者有42例(占75%),為好轉的患者有10例(占17.9%),為無效的患者有4例(占7.1%)。中醫(yī)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92.9%(52/56);常規(guī)組患者中臨床療效為治愈的患者有32例(占57.1%),為好轉的患者有15例(占26.9%),為無效的患者有9例(占16.1%)。常規(guī)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為83.9%(47/56)。中醫(yī)組患者的治愈率及治療的有效率均高于常規(guī)組患者,P<0.05。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的對比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C-反應蛋白的水平相比,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C-反應蛋白的水平均較治療前明顯降低,P<0.05;中醫(yī)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C-反應蛋白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詳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比較(±s )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C-反應蛋白水平的比較(±s )
組別 白細胞計數(shù)(×109/L) 血清C-反應蛋白(m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常規(guī)組 12.05±1.64 8.25±2.06 54.25±8.21 20±6.62中醫(yī)組 12.24±1.76 6.34±1.89 55.06±7.89 12±5.58
中風患者因長期臥床、肺循環(huán)血量增多、肺淤血及肺微循環(huán)障礙,常會發(fā)生肺部感染。并發(fā)肺部感染是導致中風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研究指出,吸煙、意識障礙、延髓麻痹、咳嗽及吞咽反射減弱、既往有慢性肺病、NIHSS評分較高、臥床時間較長等均為導致中風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2-3]。中醫(yī)認為,痰熱壅肺、氣陰兩虛、脾胃虛損、脾虛生痰是中風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的主要病機[4-5]。參苓白術散合千金葦莖湯加減方中的白術歸脾、胃經,為“補氣健脾第一要藥”;茯苓,歸心、脾、肺經,可滲濕健脾;蘆根、冬瓜仁可清肺滌痰;薏苡仁可上清肺熱而排膿,下利腸胃而滲濕;桃仁可活血逐瘀,助排膿;桔梗、陳皮、甘草可理氣化痰、宣肺止咳;諸藥合用可共奏健脾益氣、祛濕化痰之功[6]。有學者指出,參苓白術散合千金葦莖湯加減方用藥輕靈,清熱而不甚苦寒,利濕而不甚溫燥,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的原則[7]。本研究的結果顯示,中醫(yī)組患者的治愈率及治療的有效率均高于常規(guī)組患者,P<0.05。治療后,中醫(yī)組患者的白細胞計數(shù)、血清C-反應蛋白的水平均低于對照組患者,P<0.05。
綜上所述,用參苓白術散合千金葦莖湯加減方治療中風后肺部感染的療效較好,能夠顯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