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靜
[摘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有意識地向學生傳授一些學法,可以促進學生學科能力的成長。體悟語境、探究結構、觸摸意象等都是有效的閱讀方法,教師要從不同視角展開教學引導,幫助學生盡快進入學習情境之中,在對文本展開全面細致解讀的同時,促進學生語感的形成,幫助學生完成自我認知構建。
[關鍵詞]閱讀教學;體悟語境;自我構建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9)36-0008-01
語境是語言教學的核心要素。教師在引導學生進入語境學習時,需要有廣泛的吸納意識,讓學生在語境中品味文本語言、探究文本結構、探析文本意象,注重文本學習過程和體驗,領略文本豐富的情韻內涵,自然成長學科素養(yǎng)。
一、體悟語境,品味文本個性語言
體悟語境需要從品味文本的個性化語言開始。不同文本有著不同的語言風格,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語言品析時,需要對語言特點展開鑒賞引導,給學生更多的閱讀提示,利用語言片段展開案例解讀,讓學生自然進入語境之中,體悟到語言特點。小學生語言鑒賞能力有限,不具備更多的語言鑒賞方法,教師需要從典詞、佳句、經典片段、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等角度展開引導,給學生規(guī)劃好思考路線。
《燕子》這篇課文描寫極為精美,非常適合展開語言鑒賞操作。教師先讓學生自由閱讀,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并要求學生說說喜歡的理由。學生開始閱讀梳理,快速找到一些語句內容,并進行個性化閱讀鑒賞。有學生找到一句話:“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辈⒔o出鑒賞:“小燕子的外形有突出特點,作者從羽毛顏色、翅膀、尾巴等角度展開觀察,利用比喻等修辭方法,對小燕子進行直觀展示,給讀者留下了深刻印象。”
教師讓學生自由選擇語句展開解讀和鑒賞,學生順利進入語境之中,對文本語言進行了個性化的鑒賞解讀,自然形成了閱讀鑒賞認知基礎。
二、探究結構,體驗文本學習過程
文本結構研究也屬于語言學習范疇。文本結構凝聚著作者的匠心和思考,富有創(chuàng)造性和獨特性,從文本結構探索中形成的學習認知,呈現鮮明的邏輯性特點,具有更高的閱讀鑒賞價值。教師在引導學生展開文本結構研究時,不妨從文本寫作線索角度展開引導,讓學生根據線索進行閱讀梳理,順利進入文本內涵之中,在學習體驗的過程中完成認知內化。
《陶罐和鐵罐》是一篇童話故事,其情節(jié)設計帶有鮮明的時間順序,教師讓學生梳理主要內容,并對文本結構進行感知體驗。學生開始閱讀思考,并給出個性化解讀:“這篇課文主要是按照故事發(fā)展順序展開的,先寫當初的鐵罐和陶罐的對話,然后寫后來鐵罐和陶罐的不同命運,引發(fā)讀者思考?!薄皬慕Y構形式上可以看出,作者采用了‘總分的結構形式敘述故事,先總寫故事起因,然后具體交代陶罐和鐵罐的不同遭遇?!苯處熆焖俑M,給出自己的評價,并要求學生從結構分析中感受文本主旨內涵,學生很快就悟出了其中的哲理。
教師引導學生展開結構探索,給學生提供深度解析文本的機會。學生以文本結構分析為學習突破口,自然建立起了閱讀感知基礎,這是語境閱讀的必然追求。
三、觸摸意象,領略文本豐富情韻
文本意象豐富多彩,教師在引領學生展開深度閱讀學習時,需要透過文本表象,去觸摸文本深處的意象,以領略文本豐富的情韻。童話、小品文、故事、詩歌,這些文本中大多蘊含著豐富的寓意,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維度展開閱讀探索,自然能夠使學生獲得教育和啟迪。
在教學《我變成了一棵樹》時,教師先讓學生自由閱讀文本,并對文本中的意象進行探究:如果你也能變成樹,你會選擇什么樹?又會有怎樣的奇特經歷呢?學生開始熱議,對變成樹之后的境遇進行集體討論和規(guī)劃。教師深入到學生群體之中,與學生展開對話,很快學生就有了更多直觀的感知。教師讓學生參與小組互動交流活動,具體講述自己的設計和理想。
教師為學生布設一個想象學習任務,其目的是讓學生通過設想,表達出自己的心理愿望,這無疑給學生提供了難得的學習展示機會。學生都有豐富的聯想力,教師刻意發(fā)動,自然能夠獲得預期效果,使學生能夠在自由想象中領略文本的豐富情韻。
體悟語境是深度閱讀學習的達成指標,學生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自然進入語境之中,對語境構建因素展開全面整合和體會,在個性化語言評鑒中,明確語言運用特點,體會文本形象內涵,內化文本認知。教師引導學生深潛文本之中,對文本展開個性化閱讀體悟,還能夠豐富學生的閱讀經歷,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