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羨慕這樣滾燙的青春啊!”陳銘感嘆了一句。
在澳門濠江中學,一對少男少女從他面前走過。幾分鐘以前,男孩站在學校天臺上,在眾目睽睽之下,向女生告白,“你在我心里就像發(fā)著光的星星一樣?!彼诔跻粫r,從珠海轉學到澳門,不通粵語,無法和老師、同學交流。被告白的女孩做了他的翻譯官,兩人達成了“你教我粵語,我?guī)湍阊a習”的約定。
這是湖南衛(wèi)視的校園節(jié)目《少年說》第四季中的一幕。節(jié)目組每期選定一所中小學校,讓學生登上高臺,大聲說出自己的煩惱和愿望。陳銘是加油團成員之一,節(jié)目播到第四季,見過了形形色色的00后、10后,85后陳銘最欣賞的是他們身上的瀟灑,他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我們可能做不到。80后做選擇,拖泥帶水、瞻前顧后、審時度勢,太難了?!?/p>
從北到南,從私立中學到留守兒童學校,《少年說》進入不同層面的學校,第四季,節(jié)目組還去到了澳門,展示了澳門00后的生活。
有的學生煩惱英語能不能過9級;要上太多特長班;或者要在卡丁車大賽上拿前幾名;也有的只希望能有繼續(xù)上學的機會;或者8年沒見過父親,想讓父親回家給自己過個生日而已。
瀟灑是需要資本的。當00后展現(xiàn)出越來越鮮明的個性時,也展現(xiàn)出越來越大的差異。
《少年說》拍攝團隊有一百來人,每次拍攝前,總導演樸鶴冉都會叮囑他們,在學校里,如果有學生跟你打招呼,一定要回應。讓十幾歲的孩子把埋在心里的煩惱、困惑、理想,拿出來分享,需要獲得絕對的信任。
陳銘和樸鶴冉都是80后,80后進入青春期時,曾被稱為“垮掉的一代”,被貼上各種標簽。而當他們過了30歲,又步上前人后塵,看下一代年輕人時,也帶著傲慢和偏見。
總導演樸鶴冉
樸鶴冉住的小區(qū)隔壁有一所中學,經常會看到一群群的00后,覺得他們又吵又幼稚。做《少年說》前,節(jié)目組在湖南省內的中小學做調研,調查表中涉及許多嚴肅的時事政治話題,譬如你如何看待中國和日本的關系,韓國和美國的關系等。
收上來的答案,令樸鶴冉大吃一驚。“即使我32歲了,可能也想不到那個角度?!睒泮Q冉從此扭轉了對這屆少年的看法。
“我們在電視上幾乎聽不到這一撥人的聲音?!标愩懻f,“他們更多的是在微博,以一種狂熱粉絲的形象出現(xiàn),我們覺得這一撥都是瘋了似的?!?/p>
他想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米都多,我要來教教你們”,結果很快發(fā)現(xiàn)“完全不是這樣,誰教誰真不一定”。
一個小學五年級的女孩,站出來對媽媽說,想要去體校,做跆拳道運動員。陳銘想到自己那么大時,喜歡打籃球,但沒有勇氣對父母說同一番話?!澳悴皇情_玩笑嗎?不打斷你的腿就不錯了。可以當個愛好,但不能影響學習,我們那一代人,好像都這么成長起來。”陳銘對本刊記者說。
他問這個女孩的媽媽,讓孩子去讀體校,可能面臨高壓力、高競爭,文化課學習也可能會被耽誤,難道不擔心嗎?這位媽媽搖搖頭:“只要她說了,我就支 持。”
陳銘站在女孩身邊,心生羨慕,“我羨慕有這樣的環(huán)境,我羨慕她的家長有這樣的心態(tài)。大環(huán)境整體越來越包容了,這是文明的一個標識,包容每一個個體的夢 想?!?p>
《少年說》第三季,常德市一中,廖梓含爸爸在勇氣臺下回應女兒“爸爸現(xiàn)在正在戀愛”
但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會讓陳銘直呼“羨慕”,他也有備感無力的時候。
在對外經貿大學附屬中學錄制時,一個初二的孩子,站在高處大喊:“我就是不懂,為什么老天有時候這么不公平?我的父母如此善良,為什么偏偏這樣的事要落在他們身上?”
7年前,他的父母遭遇車禍,母親身受重傷,從此癱瘓在床。為了照顧母親,父親辭去了工作。全家只靠親戚接濟,和政府補助度日。他在高臺上的最后一句話是:“爸爸你相信我,會成為我們家第二個頂梁柱?!?/p>
陳銘仿佛都能看到他的未來——初三畢業(yè)后,他也許就會離開學校,出去打工。男孩下場后,陳銘把他叫到旁邊,沒有像那些喜歡站在制高點上說教的大人一樣,叮囑孩子一定要讀高中、讀大學,他只是簡單問了問男孩家里的情況和他未來的打算。男孩還沒有清晰的規(guī)劃,他離開后,陳銘轉頭對另一個加油團成員梁田說:“人力之渺小,沒有辦法。”
《少年說》給孩子和家長搭建了一個溝通心聲的平臺,但這場溝通是否對往后的人生有幫助,還得靠他們自己。
樸鶴冉向本刊記者分享了另一個故事。
第一季時,節(jié)目組到云南的一所中學錄制。一個初一女孩想繼續(xù)讀書,家長卻讓她輟學。樸鶴冉聽說她的父母是那種“在家里說一不二”的家長后,一直勸她,慎重考慮是不是真的要走上勇氣臺。女孩沒有動搖,“如果我參加完,我爸媽在現(xiàn)場罵我,回去后真的讓我輟學了,我也不在意?!迸⒄f,“我就是想通過我的故事告訴和我面臨一樣困境的孩子,一定要勇敢抗爭,表達自己的想法?!?/p>
女孩的父母拒絕簽出鏡同意書,這段故事沒有播出。節(jié)目組后來到云南回訪,又見到了那個女孩,她沒有輟學,已經上高中了。
《少年說》每一季都會回訪上一季出現(xiàn)過的孩子,想看看他們的生活有沒有改變。陳銘最想見一個叫廖梓含的湖南女孩。
廖梓含來自一個離異家庭,從小跟著父親生活。父親在她上高中后找了女朋友,卻沒有告訴她。廖梓含不能接受。陳銘曾在《奇葩說》中,討論過類似的話題,他在辯論中說:“中年人結婚的理由,是撐不住了。”“父母再婚不是背叛,是在開拓新的土地?!?/p>
廖梓含聽了這段話后,改變了態(tài)度,愿意支持父親的選擇。她走上勇氣臺說:“爸爸你不用瞞著我,其實我知道,我希望這周末,能跟阿姨一起吃個飯。”節(jié)目組回訪時,拍到了他們在一起過周末的畫面。
廖梓含送給陳銘一幅畫像,上面寫了一句表達感謝的話。陳銘把這幅畫放在家里的書架上,作為一種警示,“你要時刻記住,通過鏡頭說的每一句話,會有多么遠的漣漪,它會一波一波地往外擴散,你必須說每句話之前提醒自己,這漣漪又會波及到哪里?”
樸鶴冉告訴本刊記者,那些通過節(jié)目,關系變好的家庭,都具備一個共性:雖然缺乏溝通,但并不認為溝通不重要,“我們其實也很難給出一套溝通的規(guī)則,因為每個家庭的情況都不一樣,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工作都不同?!?/p>
第一季中,節(jié)目組進入湖南平江縣的一所學校,這所學校中有大量留守兒童。一個叫俞心怡的女孩站上勇氣臺,對媽媽喊話,希望得到媽媽更多的重視。她的父親在不久前去世,全家從上海搬回平江,媽媽忙于生計,忽視了和孩子的溝通。聽完女兒的傾訴,俞心怡的媽媽在節(jié)目中向女兒道歉。節(jié)目播出后,母女倆開始了一個“每天分享20分鐘快樂”的小游戲。
制片人孔曉一在制作節(jié)目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00后的父母和上一代父母之間的變化,要遠大于孩子的變化。中國傳統(tǒng)的家長形象都是威嚴的,絕對正確的,但節(jié)目組遇到的父母,大多愿意放下面子,承認自己的問題,“你要知道當一個孩子鼓起勇氣站在臺上的時候,他的父母、老師要鼓起翻倍的勇氣,才敢站在下面?!?h3>80后VS10后
中小學教師的變化也被記錄了下來。陳銘說:“老師群體對孩子的自由度的保護,和對孩子人格的尊重,往上躍進了一個層次。年輕一代的老師,都已經非常尊重學生,和學生真的是打成一片,跟哥們似的?!?/p>
《少年說》做過一期特輯,展現(xiàn)了一系列數據,其中指出將近20%的中學生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老師對學生心理問題的關照強化了許多。
在對外經貿大學附屬中學錄制時,一個陷入過抑郁情緒的孩子講述了自己的一段經歷。他在高一下學期時,出現(xiàn)了抑郁傾向,主動去找學校的心理咨詢老師尋求幫助。陳銘想到自己的學生時代,“去一趟心理咨詢室,還得偷偷地看有沒有人,趕緊溜過去,擔心會不會被當做神經病?!?/p>
00后們已經不需要擔心這種事了,他們可以在老師那里,得到專業(yè)的疏導。
加油團成員之一陳銘
對外經貿大學附屬中學的一位心理咨詢老師告訴在場的學生:“其實很多時候抑郁就像感冒一樣,無所謂痊愈,它可能走了,但在未來的某些瞬間、某些場景,可能又再次來侵襲你。但是你有了這樣的知識,知道怎么去排解它、拒絕它,可以走出來,就是這樣的過程?!?/p>
“這種改變可能源于媒體環(huán)境的改變?!标愩懻f,“媒體不斷地對抑郁癥、焦慮癥、躁郁癥宣傳,整個話語場,更加包容,直面這些曾經所謂的灰色話題?!?/p>
節(jié)目進行到第四季,10后開始登場。陳銘是兩個10后的父親,也是00后大學生的老師。他笑稱,“現(xiàn)在00后看10后都覺得像小朋友了。他們再聊10后,覺得那是在iPad上成長起來的一代,傻乎乎的一代?!?/p>
在他看來,80后和90后之間的差別,遠小于00后和10后之間,“這個是由科技發(fā)展速度決定的。嚴格意義上,80、90后看的幾乎是同一套教材,通過大眾媒體,獲得同一套公共信息。我們那個時候,說一個《圣斗士星矢》誰不認識?但是00后、10后截然不同,他們是在互聯(lián)網上獲取信息,有多元的價值觀,他們的那種小圈子的分離程度,遠超我們那個時候?!?/p>
陳銘經常在家里和妻子一起看《少年說》,他有時會想如果5歲的大女兒站上去,會吐槽自己什么。但看著看著,又會想起自己的少年時代。許多次聽到孩子們的煩惱,他都忍不住想:這不是和當年的我一樣嗎?他和制片人孔曉一說,“看《少年說》老容易 哭?!?/p>
孔曉一也是80后,做《少年說》的過程,好像重回了二十年前的青春期。上課時,在底下偷偷看課外書;家長總是夸獎別人家的孩子;考試失利,遭遇老師的語言暴力;因為校規(guī)頭發(fā)被剪短;缺乏性教育,生理期初潮時的慌亂;與閨蜜們下課一起聽磁帶抄歌詞的小美好,因為暗戀廣播站的學長,努力學習,想優(yōu)秀到讓學長認識自己;高考前選擇藝術專業(yè)還是普通一本……
雖然時代變了,但少年的煩惱總是大同小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