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侃
【關鍵詞】移動直播;宜直播;媒體融合
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傳統(tǒng)媒體都在尋找自己的突破口。在直播成為常態(tài)的今天,傳統(tǒng)媒體也不能缺位。安慶日報社以移動直播作為媒體融合的突破口,人員轉型的練兵場,機制革新的發(fā)力點,推動黨媒的全媒體化,在著力提升新聞輿論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上下功夫,積極探索媒體融合之路。
2017年9月份以來,安慶日報社開辟《宜直播》欄目,以網絡直播為載體倒推人員整合、機制革新,在推進媒體融合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截至2018年8月,共進行了33場直播,總閱讀量302萬余人次,累計點贊量6.6萬余個,其中單場直播最高閱讀量近30萬人次。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媒體迫切需要拓展新平臺、新渠道。隨著移動直播技術的成熟與廣泛運用,傳統(tǒng)媒體紛紛介入直播領域,為實現(xiàn)媒體融合與轉型帶來了新契機。
與新華社合作伊始,安慶日報社便將移動直播工作作為報業(yè)媒體融合、轉型的重要抓手予以高度重視,專門配備直播手機以及相關設施設備,要求報社技術及編采人員全面了解、熟悉、掌握現(xiàn)場云使用流程,并通過集中學習培訓和“傳幫帶”形式,逐步實現(xiàn)全報社采編人員的全運用。
要想用好移動直播這個媒體融合的助推器,關鍵環(huán)節(jié)就是采編運行機制的革新。為推進直播工作,安慶日報社制定并逐步完善了《直播工作流程暫行規(guī)定》和《直播工作考核管理暫行規(guī)定》,建立了一套跨部門、跨媒介、跨崗位的采編指揮協(xié)調機制。
在直播管理上,打破原有部門界限和管理壁壘,報社日報新聞編輯部與記者部、晚報新聞編輯部與記者部、新媒體中心等部門全員參與直播工作,每周報送直播選題;在直播流程上,實行直播微信工作群線上溝通協(xié)調與直播策劃線下會商相結合,建立“報社總編輯把總關、分管副總編輯協(xié)調、各部門主任策劃、一線記者落實、后臺編輯審核”的運作模式。此外,還通過不定期召開總結會,分析直播經驗和不足。
在直播考核上,視直播效果進行相應考核。如按照24小時內閱讀量2萬以下、2萬(含)以上5萬以下、5萬(含)以上10萬以下、10萬(含)以上20萬以下、20萬(含)以上五個檔次劃分,給予不同程度的任務考核和獎勵。
移動直播不同于傳統(tǒng)報業(yè)的文圖報道,其具備實時、互動、沉浸、多媒體展示等特性,能夠為用戶提供全方位、身臨其境的新聞視聽體驗,由此也對編采人員的新媒體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慶日報社將直播工作作為人員轉型的練兵場,不分崗位、不分年齡,把編采人員整體納入直播隊伍,不斷錘煉其新媒體運用能力,讓編采人員會直播、能直播、善直播。移動直播也切實改變了過去報紙記者單純用筆或鏡頭記錄的習慣,不斷拓展其新媒體思維,使其學會運用全新手段進行新聞報道的信息化傳播。
當前,互聯(lián)網特別是移動互聯(lián)網的蓬勃發(fā)展,正在加速重構媒體格局和輿論生態(tài)。在推進媒體融合過程中,報業(yè)在變與不變中求發(fā)展,變的是理念、渠道、技術和機制,不變的是政治方向、輿論導向和新聞志向?!兑酥辈ァ纷鳛榘矐c日報社主辦的新媒體欄目,與《安慶日報》《安慶晚報》相輔相成。安慶日報社在推進直播工作過程中,始終牢記職責和使命,堅持正確輿論導向,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
移動直播的靈活性、快捷性,使得新聞傳播的內容更為寬泛。如何在短短數小時內呈現(xiàn)足夠豐富充實、引人入勝的直播內容,讓報道更具張力,這離不開周密的策劃和部署。
對于每場直播,安慶日報社均組建臨時報道小組,并形成直播方案,對直播內容、直播人員分工、直播形式等進行明確。以“十九大時光·看安慶”直播活動為例:
黨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全國矚目,萬眾聆聽。530萬安慶兒女心向首都,為中華民族掀開偉大復興的歷史新篇章喝彩。圍繞十九大精神,緊密結合安慶經濟社會發(fā)展實際,安慶日報社精心策劃、組織實施了此次直播活動。直播之前,直播團隊展開“頭腦風暴”,積極策劃,做到方案預案制定到位、人員力量組織到位、直播措施落實到位,保障了直播的順利進行。
在報道方向策劃上,每項報道內容都緊密對應十九大報告“關鍵詞”,通過深入宣傳安慶市經濟社會發(fā)展新局面,集中反映十九大報告在安慶各界干群中引起的強烈反響,展現(xiàn)安慶各行各業(yè)廣大干群的蓬勃精神和奮斗姿態(tài)。
在直播細節(jié)策劃上,突出主題寓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十九大報告中的這一新論斷讓全國人民倍感鼓舞……”直播在一輛動車駛入安慶火車站站臺的視頻畫面中拉開序幕,在小學生們“少年強則中國強,祝福祖國明天會更好”的嘹亮的祝福聲中結尾。
在直播環(huán)節(jié)策劃上,通過記者兵分多路走訪城市街巷、工廠車間、重點項目、建設工地等,集中展示各地風采,傳遞基層聲音,展現(xiàn)十九大時光帶給安慶人的新景象、新希望、新風尚。
在組織實施上,安慶日報社運用已形成的跨部門、跨媒介、跨崗位的采編指揮協(xié)調機制,在直播工作微信群中進行了充分溝通和協(xié)調。同時,報社總編輯、分管副總編輯分別召開直播策劃會,就直播選題、報道方向和內容、直播形式等進行布置安排,對每一項直播內容、直播步驟都進行了精心謀劃。直播記者提前聯(lián)絡對接采訪單位和采訪對象,確保直播過程萬無一失。
在組織推廣上,本次直播預告與直播過程通過安慶新聞網、“安慶晚報”微信公眾號、政務微信“安慶之聲”、“安慶快報”新聞客戶端、政務微博“安慶發(fā)布”、安慶新聞網微博等平臺全渠道推送。
應該說,此次直播效果還是令人滿意的。超過15名一線編采人員綜合運用圖文、音視頻、微圖解等形式,圍繞主題進行全方位報道。在時長2小時的直播中,發(fā)布照片61張、微視頻23個、采訪點超過20個、采訪人物超過30個。直播閱讀量達到10.5萬人次。
2018年5月10日下午,安慶日報社《宜直播》再度起航,前往深圳開展“皖深首屆文創(chuàng)旅游產業(yè)峰會暨安慶文旅項目發(fā)布”現(xiàn)場直播,整場活動直播效果突出,社會反響熱烈,24小時閱讀量突破12萬人次、點贊量3315個、評論數104條。
此次皖深首屆文創(chuàng)旅游產業(yè)峰會是應深圳徽文化研究會和廣東高科技產業(yè)商會的邀請,由市委宣傳部牽頭舉辦的一次盛會。峰會上,安徽漂牛文化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風起中文網創(chuàng)始人張慶龍先生和安徽映山紅博覽園有限公司董事長儲德翰先生分別發(fā)表了“將安慶打造成中國原創(chuàng)文學基地”和“以金融撬動文化+田園綜合體建設”為主旨的演講,將活動推向了一個高潮。
在峰會開始之前,安慶日報社記者還對第十四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yè)博覽交易會中我市參展情況進行了直播報道,多角度展現(xiàn)了我市文化產業(yè)的傳承和創(chuàng)新,全面體現(xiàn)了我市高度的文化自信。
此次直播歷時5個多小時,共發(fā)出報道87條、圖片140余張、微視頻26個。“為安慶點贊”、“厲害了,安慶!”……圖文、微視頻相結合的報道方式讓網友們身臨其境、大呼過癮,并紛紛轉發(fā)和評論。
推進媒體融合,既是形勢所迫,又是大勢所趨。但無論何時,對于黨媒來說,內容永遠是根本和核心競爭力,是決定其生存與發(fā)展的關鍵。就移動直播來說,傳統(tǒng)媒體擁有更加豐富的新聞資源和更加專業(yè)化的采編團隊,強大的內容生產能力是其優(yōu)勢所在。在推進《宜直播》過程中,安慶日報社始終堅持“內容為王”,以優(yōu)質的內容、優(yōu)質的產品提升品牌影響力。
一是植根熱土,報道主題接地氣。“接地氣”的報道才具有生命力。圍繞市民高度關注的城市建設話題,推出“2017中國安慶城市規(guī)劃發(fā)展高峰論壇”直播,獨家發(fā)布東部新城規(guī)劃宣傳片,閱讀量達到28.6萬人次;圍繞2017年安慶“十一”黃梅戲展演周主題,連續(xù)推出“黃金周·黃梅聲”等5場直播,其中展演周開幕式單場直播閱讀量12.7萬人次;圍繞安居夢主題,推出“領鑰匙!公租房可以入住嘍!”直播,閱讀量10.8萬人次……《宜直播》欄目自開辦以來,聚焦本地熱點、生活熱點,直播報道主題突出,特色鮮明。
二是打造精品,報道內容有深度?!兑酥辈ァ窓谀恐塾谄放茦淞?,充分利用“現(xiàn)場云”技術優(yōu)勢,綜合運用視頻全程直播與圖文、微視頻相結合的方式,力圖通過多形式、多維度、多層次的播報,來拓展報道的深度和廣度。
安慶素有“千年古城、百年省會、文化之邦、戲曲之鄉(xiāng)”的美譽。2017年11月起,人民路以南歷史文化街區(qū)連片保護性開發(fā)的拆違工作全面啟動,備受各界關注。安慶日報社以此為契機,推出了“走進拆違現(xiàn)場 探尋古城記憶”直播活動,閱讀量達到17.2萬人次。在直播內容方面,報道不局限于老街拆違本身,而是記錄現(xiàn)狀,探尋歷史,描繪未來。4個小時的時長,110條報道,從四牌樓街、倒扒獅街、國貨街等老街,到1928主題郵局、探花第、太平天國英王府等文保單位和老建筑,再到“麥隴香”、“胡玉美”、大南門牛肉包子等老字號和安慶名小吃,直播記者用鏡頭和文字揭開一段段塵封的記憶,記錄它們的前世今生,展示了安慶的厚重文脈。
2017年11月,安慶獲全國文明城市殊榮。在前期推出“文明風·新安慶”直播后,《宜直播》再次啟動,一線記者走進大街小巷、公園社區(qū)、窗口單位,通過專題視頻制作、圖文及微視頻等報道形式,集中展示了創(chuàng)建三年來,安慶堅持“創(chuàng)建為民、創(chuàng)建惠民”理念,推動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城市面貌優(yōu)化、城市功能完善、市民素養(yǎng)提升等方面的成果,反映出市民滿滿的獲得感。
三是改進文風,報道語言有溫度。移動直播強調的是現(xiàn)場感和代入感,《宜直播》尤其注重報道語言的組織和表達,堅持“用好語言、講好故事、不打官腔”。一線記者用明白曉暢、生動活潑的語言表達方式,讓報道充滿溫情,拉近了與網友的距離,增強了用戶粘性。
隨著媒體融合的推進,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建設上愈加發(fā)力,也為移動直播的推廣提供了豐厚的土壤。安慶日報社充分利用旗下一網及“兩微一端”等平臺的影響力,將《宜直播》欄目統(tǒng)一嵌入安慶新聞網、“安慶晚報”微信公眾號、政務微信“安慶之聲”和“安慶快報”客戶端。與此同時,直播預告及直播過程均在上述平臺以及政務微博“安慶發(fā)布”、安慶新聞網上一體發(fā)布,并適時在《安慶日報》《安慶晚報》醒目位置發(fā)布直播預告,嵌入直播平臺二維碼,實現(xiàn)報社全平臺推送,從而形成了宣傳合力。此外,對于重大主題的直播成效,通過報紙及新媒體平臺進行再報道,實現(xiàn)了二次傳播和推廣。通過堅持“內容為王”,強化內外推廣,《宜直播》欄目在短時間內就樹立了品牌,形成了影響力。
(作者單位:安慶日報新聞采訪部)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