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吟 徐 慶 朱琦琪 胡錫池 張立紅*
(1 無錫市中醫(yī)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00;2 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江蘇 無錫 214016)
質量控制可以保證實驗室檢測的準確性,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是質量控制的3個階段,分析前因為涉及到的科室較多,質量較難控制。分析前標本采集、儲存及運輸過程中的不規(guī)則操作是引起誤差的主要原因,直接導致檢驗的結果不準確,造成嚴重的醫(yī)療資料浪費[1]。對于微生物檢驗,前控制與藥敏試驗及細菌培養(yǎng)的準確性密切相關,分析前標本采集質量會直接影響到病原菌的檢出情況,從而影響疾病的診斷及治療[2]。因此,分析前質量控制在整個微生物檢驗的流程中非常重要,若要嚴格控制微生物檢驗分析前的質量,需要全面了解造成分析前誤差的環(huán)節(jié)和原因,以減少不合格標本數(shù)量,從而提高微生物檢驗的準確性、真實的反應患者的情況[3]。因此臨床上研究微生物標本不合格原因及其控制方法非常重要,本文回顧性分析了我院197例不合格微生物標本原因,并探討了標本質量控制對策,以為提高臨床微生物檢驗的準確率提供依據(jù)。
1.1 資料:選擇我院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2500例微生物標本資料,其中197例為不合格標本,占比7.88%,包括尿液標本、痰液標本、血液標本、糞便標本、分泌物標本及無菌體液標本。
表1 不合格微生物標本的組成
表2 不合格標本原因分析
1.2 方法:根據(jù)衛(wèi)生部對微生物標本合格的要求[4],由我院檢驗科人員全面評估不合格標本的采集時間、外觀及不合格標本的分析、復查結果,并對不合格標本進行詳細的記錄及標注,將不合格標本種類分為四類,包括樣本污染:標本采集容器不合格,例如痰液、胸腹腔積液及中段尿等標本未用無菌容器,取樣操作不規(guī)范:采集量不足,造成陽性率明顯降低,一般采血量需達到培養(yǎng)基的1/10~1/5,包括新生兒及1歲以下體質量低于4 kg的兒童每次每培養(yǎng)瓶需采集0.5~1.5 mL血,1~6歲兒童需按照每增加1歲增加1 mL血計算,少于該標本即為不合格,40 kg成人每次需采集8~10 mL血液;條碼錯誤:患者標識不清、信息不全,條碼未包括患者的標本來源、姓名、采集部位、送檢時間及相關信息等;標本送檢不及時:常規(guī)培養(yǎng)標本超過2 h送檢,4 ℃冷藏超過24 h。
1.3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軟件,計數(shù)資料用n或百分比表示,P<0.05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2.1 不合格微生物標本的組成:197例不合格標本中,占比從高至低依次為痰液標本、尿液標本、血液標本、分泌物標本、糞便標本記無菌液標本。見表1。
2.2 不合格標本原因分析:其中尿液、糞便不合格的主要原因為樣本污染,痰液標本、血液標本及無菌液標本不合格原因主要為取樣操作不規(guī)范,分泌物標本不合格主要原因為送檢不及時。見表2。
近年來,抗菌藥物在臨床得到廣泛應用,也出現(xiàn)了大量耐藥菌株,人們逐漸意識到臨床標本微生物檢驗工作的重要性[5],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檢驗科197例不合格標本的原因,發(fā)現(xiàn)痰液標本不合格率最高,占比39.1%,其次依次為尿液標本、血液標本、分泌物標本、糞便標本及無菌液標本,占比分別為31.5%、14.2%、8.1%、4.6%及2.5%。
其中痰液標本不合格主要原因為取樣操作不合格,占比53.2%,其次為送檢不及時,占比28.6%;主要是由于痰培養(yǎng)對操作者要求較高,采集痰液標本時,若醫(yī)師囑咐不清楚,患者無法正確理解醫(yī)師的囑咐,如患者未用力將肺深部的膿痰咳出,尤其是老年患者,對唾液及痰液分不清楚,容易造成取樣不合格;痰液標本的最佳采樣時間為使用抗菌藥物之前,在清晨采取第二口痰液,而由于護理人員需兼顧多項工作,在樣本采集后無法第一時間送至實驗室,使得樣本送到實驗室時已干燥,導致檢查結果大打折扣[6]。
尿液標本不合格主要原因為樣本污染,占比54.8%,其次為取樣操作不規(guī)范,主要是由于部分醫(yī)護人員在取樣過程中未能認真執(zhí)行無菌操作,門診、急診患者留取中段尿液時未清洗外陰部或尿道口,或護士收集導尿患者尿液樣本時未規(guī)范操作,均會導致尿液樣本污染;臨床中要求取樣后1 h將樣本送至實驗室,若不能及時送檢,需將尿液培養(yǎng)液放置于4 ℃冰箱中進行保存,但保存時間需低于8 h,但臨床中因各種原因,使得尿液標本不合格。血液標本不合格原因主要為操作取樣不規(guī)范,占比57.1%,其次為樣本污染,占比42.9%,主要是由于采集血液標本時,需在患者發(fā)熱前的0.5~1 h采取,不能在患者使用抗菌藥物時取樣本,或醫(yī)護人員取樣時未按三步消毒法對患者皮膚進行嚴格消毒,從而導致取樣不規(guī)范或樣本污染。
糞便及分泌物樣本不合格主要是由于采集后未及時送檢,導致樣本干燥,從而降低了病原菌的檢出率。可能與個別醫(yī)護人員不能正確認識微生物標本的重要性,或缺乏微生物標本采集或運送知識,從而使得樣本不合格,不能為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有效依據(jù)。而部分醫(yī)護人員因醫(yī)院的培訓不及時等原因,會使得取樣時未使用無菌容器或隨意手工涂改條碼,導致條碼錯誤,使得樣本不合格[7]。
針對以上不合格原因,需從以下4個方面進行質量控制:①加強檢驗科人員的業(yè)務培訓,將無菌操作技術加入到所有醫(yī)護人員的崗前培訓中,并定期對醫(yī)護人員采樣操作技能、采樣流程進行考核、培訓,以規(guī)范采樣流程;②加強檢驗科與其他科室的交流,加強對護士運送標本人員的培訓,并增強其對樣本運送及時的意識,定期進行監(jiān)督、檢查;③將協(xié)助患者收集樣本作為一項日常護理內(nèi)容,從交代注意事項到協(xié)助患者收集,逐一落實到位,對于分析前的質量進行把關,處理好每一環(huán)節(jié),以保證樣本的有效性;④在檢驗室建立樣本接受制度,及時記錄不合格樣本,若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記錄不合格原因及標本來源,防止以后出現(xiàn)相關問題[8]。
綜上所述,不合格微生物標本主要原因為取樣操作不規(guī)范,需對醫(yī)護人員微生物加強標本采集、運送規(guī)范的培訓、考核,以提高微生物標本的送檢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