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雪梅 肖寒冰 施衛(wèi)中 鐘周華 漆化華 何文俊 贛州市立醫(yī)院影像科 (江西 贛州 341000)
內容提要: 目的:探討磁共振成像在頸動脈易損斑塊中的診斷價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200例經(jīng)彩超診斷為頸動脈斑塊的病例作為研究對象,選擇其中已做動脈剝離手術的50例,比較磁共振成像以及病理檢查結果差異。結果:病理檢查出易損斑塊27個,穩(wěn)定斑塊30個;MRI檢查出易損斑塊28個,穩(wěn)定斑塊29個,兩種方法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穩(wěn)定斑塊和易損斑塊的斑塊大小百分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脂核大小、纖維帽厚度、斑塊/斑塊大小百分比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結論:MRI對頸動脈斑塊的診斷結果與病理檢查結果相符,清晰顯示斑塊成分,可通過比較纖維帽和脂核/斑塊之間的面積比來診斷易損斑塊。
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病,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病風險與頸動脈狹窄程度存在正相關性[1]。頸動脈斑塊為動脈粥樣硬化的早期體征,其形態(tài)、組成成分及易損性是誘發(fā)腦卒中的重要因素。易損斑塊是指具有破裂傾向、易導致血栓形成,并可能快速進展的粥樣斑塊[2]。超聲、CT、磁共振成像和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等方法為易損斑塊的臨床常用檢查方法[3]。MRI可對斑塊的大小及斑塊成分提供較為準確的信息,以及早對缺血性腦卒中進行有效干預。本文回顧性分析本院收治的頸動脈狹窄患者的MRI檢查及病理結果,探討MRI在頸動脈易損斑塊中的診斷價值。
選擇2017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診治的200例經(jīng)彩超診斷為頸動脈斑塊的病例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已做動脈剝離手術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37~78歲,平均(57.5±7.8)歲?;颊吖策M行57次剝離手術,得到57個斑塊,其中3次為頸動脈雙側手術,51次為單側手術。
1.2.1 磁共振檢查
采用西門子Avento 1.5T雙梯度磁共振掃描儀,柔線圈強度為45mT/m?;颊呷⊙雠P位,掃描時從頭部開始將線圈放置于頸動脈兩側,來回游走。在掃描期間指導患者保持均勻平穩(wěn)的呼吸,切勿咳嗽、吞咽等。掃描時從2D-TOF模式逐漸轉換為3D-TOF模式,掃描序列:T1WI、T2WI、PDW、TOF序列掃描。掃描范圍:頸動脈血管分叉處為中心,上下各25mm,掃描層厚2~3mm,層間距0.5mm,視野范圍15cm左右。
1.2.2 病理學檢查
整體觀察剝離斑塊表面情況,如果存在潰瘍,則觀察記錄斑塊邊緣處輪廓清晰度。將斑塊標本以每段4mm左右的長度切成小段,進行甲醛固定、石蠟包埋、切片染色后,觀察斑塊內出血、壞死、纖維帽以及纖維組織鈣化等不同成分。
穩(wěn)定斑塊:纖維帽較厚>65μm;斑塊內未見鈣化現(xiàn)象;脂質核心占病變部位橫截面積40%以下。易損斑塊:管腔狹窄>90%;脂質核心占病變部位橫截面積40%以上;活動性炎癥,免疫細胞浸潤;內皮脫落及表面血小板聚集;斑塊裂隙。
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處理和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進行t檢驗,以α=0.05為檢驗水準。
病理檢查出易損斑塊27個,穩(wěn)定斑塊30個;MRI檢查出易損斑塊28個,穩(wěn)定斑塊29個,兩種方法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MRI 檢查結果發(fā)現(xiàn):易損斑塊纖維帽厚度(0.68±0.34)mm,穩(wěn)定斑塊纖維帽厚度(1.27±0.13)mm;易損斑塊脂核大小(5.18±2.07)mm2,穩(wěn)定斑塊脂核大?。?.68±1.19)mm2;易損斑塊斑塊大小(10.29±3.92)mm2,穩(wěn)定斑塊斑塊大小(9.60±3.29)mm2;易損斑塊脂核/斑塊大小百分比(50.19±9.07)%,穩(wěn)定斑塊脂核/斑塊大小百分比(22.13±9.81)%;穩(wěn)定斑塊和易損斑塊的斑塊大小百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脂核大小、纖維帽厚度、斑塊/斑塊大小百分比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
腦卒中具有高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及高復發(fā)率等特點,是一種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的疾病,其中缺血性腦卒中占所有腦卒中的80%[4]。頸動脈易損斑塊是其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易損斑塊是指具有破裂傾向,易發(fā)生血栓,發(fā)展迅速的危險斑塊。目前有效的干預措施較少,而臨床及早正確的診斷易損斑塊以及評估其致腦卒中的風險,加之有效的干預對預防缺血性腦卒中有著重要意義[5]。
磁共振成像(MRI)技術通過不同的序列成像不僅可以觀察頸動脈管腔的形態(tài)和狹窄程度,對斑塊的大小、體積、成分及其穩(wěn)定性有更為準確的檢測,有助于準確識別易損斑塊的高危險征象,為預測缺血性腦卒中的發(fā)生風險及臨床治療提供更詳盡、準確的依據(jù)[6-8]。本研究收集經(jīng)彩超診斷為頸動脈斑塊的病例,應用1.5T磁共振頸動脈專用線圈,配合3D TOF序列,聯(lián)合勁動脈高分辨技術,具有較高的信噪比,可實現(xiàn)1.0mm層厚各向同性,組織對比度較高,任意角度三維重建。先用3D TOF序列掃描,對勁動脈分叉處進行定位,然后分別對分叉上下各2cm的頸總動脈及頸內動脈進行垂直于血管走行的連續(xù)性軸位掃描,MRI可以直接觀察血管管壁的情況,掃描時間較短,患者耐受,無需額外增加患者費用。MRI對頸動脈斑塊的性質進行判斷,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①可以準確診斷頸動脈斑塊的易損性,斑塊穩(wěn)定性;②判斷斑塊的危險程度;③協(xié)助臨床選擇更恰當?shù)闹委熓侄危虎芸梢詸z測療效及估計預后。
綜上所述,早期MRI檢查可通過比較纖維帽和脂核/斑塊之間的面積比來診斷易損斑塊,并鑒別斑塊的不穩(wěn)定纖維帽,顯示斑塊內出血成分,準確判斷管徑狹窄程度,及早有效地預防缺血性腦血管病的發(fā)生,為患者提供更優(yōu)質的醫(yī)療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