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一榮 張衛(wèi)國 劉春華
摘要 ? ?隆平703是安徽隆平種業(yè)有限公司拜泉試驗站于2009年組配而成的玉米雜交種。在2年的內蒙古區(qū)域試驗和1年生產試驗中較對照品種增產顯著。該品種具有產量高、品質好、抗病性強、保苗好、適宜性強等特點。本文闡述了隆平703的選育過程,介紹了其特征特性,總結了其栽培與制種技術要點,以期為該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參考。
關鍵詞 ? ?玉米;隆平703;選育經過;特征特性;栽培技術;制種技術
中圖分類號 ? ?S513.035 ? ? ? ?文獻標識碼 ? ?B
文章編號 ? 1007-5739(2019)23-0035-0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Abstract ? ?The hybrid maize variety Longping 703 was bred by Baiquan Test Station of Anhui Longping Seed Co. Ltd in 2009.The results of two years′ regional tests and one year′s production test in Inner Mongolia showed that yield-increasing effect was significant compared with CK.Longping 703 ha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yield,good quality,disease-resistance,high seeding survival rate and strong adaptability,etc. In this paper,the breeding process of Longping 703 was elaborated,its characteristics were introduced,and the cultivation and 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s were summarized,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is variety.
Key words ? ?maize;Longping 703;breeding process;characteristic;cultivation technique;seed production technique
隆平703是安徽隆平種業(yè)有限責任公司科研所于2009年以自選系A167為父本、以自選繁ME094為母本雜交育成的株型半緊湊、中早熟雜交種。該雜交種適宜在黑龍江省2 300~2 350 ℃積溫區(qū)域及內蒙古中早熟區(qū)種植。
1 ? ?選育經過
A167是以美雜交種×H105為基礎材料,連續(xù)6代自交選育而成。
ME094是以四287×(027/MO17)為基礎材料,連續(xù)自交6代選育而成。
隆平703于2009年以自選系A167為父本、以自選繁ME094為母本雜交育成,于2010—2012年參加安徽隆平阿榮旗試驗站站內產比試驗;2012年、2013年分別參加內蒙古中早熟組的預備試驗、區(qū)域試驗,2014年參加內蒙古生產試驗。
2 ? ?特征特性
2.1 ? ?產量表現
2.1.1 ? ?所內試驗。2010年、2011年、2012年站內試驗產量分別為12 622.5、12 459.0、12 762.0 kg/hm2,較對照哲單39分別增產18.39%、12.54%、19.62%;生育期分別為120、123、125 d,較對照哲單39分別早2、3、1 d。
2.1.2 ? ?內蒙古區(qū)域試驗。2012年參加內蒙古區(qū)域預備試驗,平均生育期123.5 d,較對照哲單39早0.1 d。6點平均產量為12 793.5 kg/hm2,較對照哲單39增產16.21%,6點皆增。平均穗長18.2 cm,穗粗5.4 cm,禿尖0.7 cm,穗行數15.9行,行粒數39.9粒,單穗粒重218.8 g,百粒重35.0 g,出籽率86.9%,空稈率0.7%,雙穗率0.2%。田間表現玉米大斑病1~5級,無絲黑穗病株,平均黑粉病株率0.3%,莖腐病株率0.1%,倒伏率0.7%,無倒折。2013年內蒙古區(qū)域試驗,7點平均產量為12 688.5 kg/hm2,較組平均值增產2.25%,7點中有5點增產2點減產。平均生育期116.1 d,較對照九玉1034早0.3 d;平均穗長17.4 cm,穗粗5.2 cm,禿尖0.4 cm,穗行數16.5行(14~18行),行粒數37.9粒,單穗粒重197.9 g,百粒重33.6 g,出籽率87.4%,空稈率1.2%,雙穗率0.2%;田間平均絲黑穗病株率0.3%,莖腐病株率0.2%,黑粉病株率0.1%,倒伏率0.1%,倒折率0。各試點其他主要病蟲害均在高抗(1HR)~中抗(5MR)水平。
2014年參加生產試驗,6點平均產量12 841.5 kg/hm2,較對照九玉1034增產12.60%,6點皆增產;平均生育期為122.8 d,較對照九玉1034早2.6 d;植株整齊度高,株型半緊湊,株高265 cm,穗位106 cm;穗長18.2 cm,單穗粒重224.1 g,行粒數38.7粒,穗行數15.9行,禿尖0.4 cm,穗粗5.2 cm,百粒重37.2 g,出籽率85.0%,空稈率3.2%,雙穗率0.2%,脫粒時水分26.6%;各試點田間平均表現,大斑病1~5級,莖腐病株率0.1%,黑粉病株率0,絲黑穗病株率0.2%,倒伏率0.1%,倒折率0。
2.2 ? ?形態(tài)學特性
隆平703生育期110~114 d,需≥10 ℃活動積溫2 300~2 350 ℃,屬于中早熟品種。隆平703幼苗葉片深綠,葉鞘紫色,苗勢強,第一葉尖卵圓形。成株株型半緊湊,葉色深綠,成株莖淺綠,穗上葉夾角45°。株高250~260 cm,葉片數 19片。雄穗分枝2~4個,主枝直立;外穎綠色,花藥綠色,花粉量大。雌穗花絲淺綠色,吐絲快;穗柄長8~12 cm,苞葉長度適中;成熟后苞葉較松,莖稈不倒伏,適合機械收獲。果穗長21~23 cm,穗粗5.8~6.1 cm;無禿尖。穗行數16~20行,行粒數42~45粒,穗粒數810~840粒,出籽率91%左右,百粒重40~42 g,穗粒重300 g左右;果穗長筒形,穗軸白色,籽粒黃色、馬齒型。
2.3 ? ?抗性
2014年生產試驗田間表現:大斑病1~5級,莖腐病株率0.1%,黑粉病株率0,絲黑穗病株率0.2%,倒折率0,倒伏率0.1%。
人工接種、接蟲抗病蟲鑒定:抗莖腐?。?0.0%R),中抗絲黑穗?。?.7MR)、中抗大斑病(5MR),感彎孢葉斑?。?S),中抗玉米螟(5.3MR)。
2.4 ? ?品質
籽粒含粗蛋白10.44%,粗脂肪3.10%,粗淀粉73.80%,賴氨酸0.28%,容重742 g/L。
2.5 ? ?適宜種植區(qū)域
隆平703需≥10 ℃活動積溫2 350~2 400 ℃,生育期110~114 d,在內蒙古屬于中早熟品種,在黑龍江第六區(qū),綏玉七、德美亞3種植區(qū)均可種植。
3 ? ?栽培技術
3.1 ? ?整地
秋翻地或春翻滅茬,有條件的地區(qū)可結合施用有機肥進行[1]。一般要求翻地深度為16~20 cm,耕、耙、壓等作業(yè)環(huán)節(jié)連續(xù)進行。
3.2 ? ?適時播種
當5~10 cm耕作層溫度穩(wěn)定在8~10 ℃時進行播種。播種深度4~6 cm,用種量30 kg/hm2。一般肥力地塊保苗6.00萬~6.75萬株/hm2。
3.3 ? ?加強田間管理
精細播種,早管早促,確保苗全、苗 齊、苗壯,盡早中耕除草[2]。合理施肥,種肥施二銨或復合肥450 kg/hm2,采取深施肥,實行種肥分層;拔節(jié)至孕穗期追施尿素225 kg/hm2。一般在3~4片葉時進行間苗,5葉時定苗[3-4]。
3.4 ? ?適時收獲
玉米成熟后要適時收獲,可適當延遲收獲,以提高產量。
4 ? ?制種技術
4.1 ? ?地塊選擇
制種區(qū)和其他玉米區(qū)相距至少500 m以上,要求地塊土層深厚,肥力中上等,光照充足。
4.2 ? ?調好播差期
制種時父本與母本行比為1∶5,母本1次播種;父本分2期播種,一期父本與母本同播,二期父本在一期播后3~4 d播種。
4.3 ? ?加強田間管理
施足基肥,早施提苗肥,重施穗肥。適時去雜、去劣、去雄及人工輔助授粉,一般母本在抽雄前去雜、去劣2~3次,帶葉去雄,及時輔助授粉[5-6]。父本在散粉前徹底去雜、去劣,授粉后及時砍掉。注意防病治蟲,及時中耕除草。
4.4 ? ?收獲及貯藏
適時收獲,及時曬干脫粒,安全貯藏。
5 ? ?參考文獻
[1] 楊偉光,徐克章,吳春勝,等.高產抗旱優(yōu)質玉米新品種吉玉8號的選育報告[J].玉米科學,2004,12(4):52-53.
[2] 夏艷龍,胡洪林,劉清海,等.玉米新品種墾單23選育報告及栽培技術[J].現代化農業(yè),2014(10):20-21.
[3] 蘭海,肖安云,王石,等.玉米新品種農華606的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農業(yè)科技通訊,2019(8):325-326.
[4] 李文友.會東縣玉米高產栽培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9(16):28.
[5] 周剛,徐濤,吳承國,等.玉米新品種鄂玉25的選育[J].玉米科學,2007,15(增刊1):39-40.
[6] 佘寧安,李海良,王利明,等.玉米新品種豐樂235的選育及栽培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9,25(14):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