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承軍
(撫順市德才高級中學,遼寧 撫順 113000)
主題班會課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理所當然活動的主體也應該是全體學生,班主任在班會課中所起的是組織和指導作用。因此,在設計主題班會活動時,一定要盡最大的可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盡量避免出現少數人在動在忙、多數人成為“看客”的傳統(tǒng)班會課。在案例中,為了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記憶這一心理活動,特開展了記憶一組音符“速記比賽”的活動。
選拔挑戰(zhàn)者:現在,我們每一小組(共4個小組)需要出1名挑戰(zhàn)者到臺上參與活動。體驗過程:(1)展示PPT,宣布開始(學生快速記憶1分鐘);(2)全體學生默寫后,自行批改;(3)老師關注臺上最快學生,并提醒他們往前一步,并統(tǒng)計臺下有多少學生完全正確的;(4)唱一唱,請臺上挑戰(zhàn)者們背對黑板,請把剛剛記的音符優(yōu)美地唱出來。
對于剛剛的活動,同學們一定有很多感悟,請小組討論一下,并把關鍵詞寫在學案紙上。各小組組長分享本組的感悟。結合上述活動可以看出,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1)活動設計時就要面向全體學生,要考慮提高活動的參與度,一個活動的開展必須能夠讓多數學生參與體驗。(2)活動過程鼓勵、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為了創(chuàng)造讓更多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以組內合作和小組間競爭的形式開展活動,這樣即使有些同學不能直接參與體驗活動,但他們會在本組內積極參與體驗活動。
【案例】1活動過程選拔挑戰(zhàn)者:我們接下來做一個游戲,每一小組需要出1名挑戰(zhàn)者(為了給更多的同學參與的機會,剛剛參加過的同學原則上不要參加了)。體驗過程:(1)(播放背景音樂)第一個同學蒙著眼睛過障礙物,其他體驗者背對障礙物(給每一位挑戰(zhàn)者掌聲鼓勵);(2)請?zhí)魬?zhàn)者先轉過身去,背對凳子;(3)(播放背景音樂,并悄悄將凳子拿走)選手蒙著眼睛重新走一遍,其他學生不得提醒。結合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為了更好地落實體驗式活動原則,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1)體驗活動要有利于學生參與。在進行創(chuàng)意與設計時應把學生是否易于參與,是否能吸引多數人參與作為設計的重要標準;同時,活動必須易于操作,這就要求設計時應充分考慮活動組織開展的可能性,以及實施所需要的具體條件。(2)體驗活動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具體來說,一是依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實際;二是依據學生實際,比如案例中的主題班會授課對象是省重點藝術高中高一音樂班的學生,因此我們的授課內容就圍繞高中生學習能力的問題展開,同時,“速記比賽”活動的記憶內容就是一組音樂符號,也體現了學生的專業(yè)特點;三是結合當前社會實際,以保證活動的時代感。
以維果茨基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和費厄斯坦的“中介作用”理論等為代表的社會互動理論,強調教師、學習者、學習任務和學習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它的動態(tài)性。在班會課互動中,感悟分享的過程實際上是價值呈現的過程,交流辨析的過程實際上是價值澄清的過程,這種互動有利于真正體現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活動積極性。
由于主客觀條件限制,目前班會課的互動形式還僅僅局限于課堂,其它的互動形式還比較缺乏。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就是建立全程互動體系,這一體系應該貫穿于活動前調查、課堂活動以及課后延伸等全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過程置身于盡可能豐富多樣的互動中。
有些教學互動表面上很豐富也很有氣氛,其實缺乏互動的實質內容和實際效果。這種形式主義的互動,實質上是教師主導下的學生“被互動”。要改變這一現狀,教師就必須從學生需求上來思考,來組織教學互動。
在互動中,班主任扮演著參與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班主任要放下身段,積極參與學生課堂生成討論;在與學生互動中了解學生情況,及時加以引導;在互動結束后,要及時加以總結和提升,把學生零散的、感性的認識及時提升為系統(tǒng)性的理性認識。四、活動做透原則在開展班會課時,有時為了片面地追求課堂形式的豐富多樣,有的老師會組織較多的課堂活動,但實際操作下來,教育教學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開展了較多的課堂活動,而分配到每個活動的時間就相對有限,活動的開展淺嘗輒止,最終導致活動的效果欠佳。實際上,主題班會課上的活動安排不在于數量多,而在于要切合主題,并把活動開展到位,做細做透。在案例中,為了把“速記比賽”的活動開展得細致和透徹,筆者嘗試著采取了4個層次的小環(huán)節(jié),每個活動層層遞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第一環(huán),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在規(guī)定時間記憶音符的活動,并通過默寫的方式呈現記憶的效果;第二環(huán),在默寫的基礎上,讓學生結合自己的音樂專業(yè)知識將音符優(yōu)美地唱出來,這一環(huán)節(jié)對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調取記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三環(huán),在前兩步活動體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分小組充分討論,分享自己的活動體驗,最后老師進行提煉,把學生的感性認識提煉上升到理性認識;第四環(huán),在整個班會課接近尾聲的時候,殺了一個“回馬槍”活動,讓學生再次回憶之前記憶的音符,顯然多數學生不能完整地回憶出來,由此介紹艾賓浩斯“遺忘曲線”。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我們把記憶音符的活動做得非常細致也非常透徹,學生的感觸也非常深,在討論與分享環(huán)節(jié),學生不僅感悟到“記憶是有規(guī)律的,是要講方法”的教學目標,更有學生提出了學習要有高度的專注力、良好的心態(tài)、強烈的目標意識等預設外的收獲。
我們每一位班主任都有責任和義務開好班會課,助力“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在深入推進教育改革的今天,討論式主題班會課的探究與實踐,也是在教育領域推進供給側改革的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