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慶陽市寧縣平子鎮(zhèn)孟城小學 雷新鵬
學困生是班級教育中教師比較頭疼的問題,素質教育要求教學從整體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學困生無疑成為拉低整體水平的存在。在廣大農村小學,多數(shù)學校重視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他們自然而然成為教師眼中的“香餑餑”,那些“拖后腿”的學困生自然被“打入冷宮”。每個學校、每個班級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學困生,他們學習成績比較落后,學習積極性不高,興趣不濃厚,作業(yè)完成度不高,這確實制約了班級教學質量的提高。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需要用心去對待這些孩子,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樹立學習語文知識的信心,提升其學習水平。本文就農村小學語文學困生的轉化提出自己的幾點看法,以供參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學困生成因,找到“病源”,才能“對癥下藥”。幫助這些學生盡快“脫困”樂學,消除“頑疾”,成為擺放在廣大語文教育者面前的巨大任務,尤其是在農村學校,學困生的比例正逐年擴大,這不僅成為影響教育教學進度與發(fā)展的重要原因,制約整體教育質量的提高,還影響著這些孩子的終身健康發(fā)展,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視。那么,在教學中該如何轉化學困生呢?
1.缺乏自信心和上進心。我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當下許多孩子之所以成為別人眼中的“學困生”,就是因為其缺乏自信心,在學習或和同學交往過程中,往往存有自卑的心理,他們選擇退縮、躲避、孤獨離群,上課時積極性不高,在教師給出問題之后,總是思前想后不敢舉手,怕說錯了或說得不好會被教師罵、被同學嘲笑,于是將想要舉起的手又默默放下。除此之外,這些學生還比較缺乏上進心,他們一般存在得過且過的心思,對自己的要求不高,不求質量和高成績,但求無過即可。這種消極的態(tài)度,讓他們失去了前進的動力,成績自然下降。
2.懶惰成性,依賴心理嚴重。學困生都有一種做事情拖延的習慣,作業(yè)完成度不高,學習態(tài)度比較消極,更沒有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農村小學中,大部分學困生由于是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帶,他們?yōu)閺浹a孩子缺失的父母之愛,就會格外溺愛自己的孫子孫女,對他們過分驕縱,凡事都是大包大攬,讓這些學生養(yǎng)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依賴長輩的習慣,這些習慣逐漸延伸到學習方面是相當致命的,加之爺爺奶奶的文化程度不高,不能給孩子學習上以積極的幫助,導致學生的學習成績不理想。
3.個性差異大,知識接受能力參差不齊。學生都是鮮活的個性發(fā)展著的個體,生生之間或多或少都存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在接受知識能力方面,學困生的接受能力比其他學生弱,久而久之,難免在知識方面“欠賬”,致使學困生無法跟上知識傳授的步伐,深陷“困境”與迷惘之中。
1.教師的引導方式不對或放任學困生不管。要知道,語文學習是一個長期堅持學習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在教學中,部分教師由于自己引導方式不對,沒有考慮到生生之間的差異,導致學困生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打擊學生學習的信心,學生的學習成績就可想而知。在教學中甚至有放任學困生不管的教師,這些教師以自己精力不足為由,對學困生采取“冷處理”,放任不管,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學習較好的學生身上,這無疑加大了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
2.社會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古有孟母三遷,由此可見,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對學生的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學困生由于學習方面不出眾,難免會將心思放在其他方面,加之他們的心智尚未發(fā)展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較弱,并且現(xiàn)在網(wǎng)絡社交平臺等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對于手機游戲、抖音、快手小視頻的誘惑,小學生難免抵御不住,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3.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農村家庭,經(jīng)濟條件差,父母的“遠游”打工、離異、生病等事件時有發(fā)生,父愛母愛缺失,也會給學生的心靈造成不良影響,致使學生產(chǎn)生自卑、自閉心理。加之家庭教育資源匱乏,教育環(huán)境較差,導致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不濃厚,在學校中教師若不加以積極引導,學生難免無心學習,成績穩(wěn)降不升了。
學困生學習能力比較弱的主要原因就是沒有找到適合他們的學習方式,在學習方面又極其缺乏自信心,這些學生只能徘徊在語文殿堂之外。教學有法,教無定法,學生學習亦是如此。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水平、心理特征、興趣愛好以及特長等條件,幫助學生找到適合他們學習的方法,讓學生逐步走出“困境”,樹立學習語文知識的自信心,有勇氣去挑戰(zhàn)學習的每一個小目標,提升學生的學習水平。在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語文學習之時,教師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鼓勵學生,逐步擴大自己的優(yōu)勢,向成功邁進。
素質教育提倡“因材施教”,在對待農村的學困生之時,教師可遵循這一理念,在學習中根據(jù)學生的實力進行分層施教,以便讓優(yōu)等生“吃得飽”,中等生“消化好”,學困生“吸收了”,各有所獲,各有所得,提高整體教學質量。在分層教學中,教師要有所偏重,為學困生“量身定制”語文目標,讓學困生能夠逐步鍛煉邏輯思維,敢于挑戰(zhàn)語文中的難題,勇于回答問題。
對于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父母之愛的缺失,教師在學校生活中要盡自己所能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愛的環(huán)境,實施愛的教育,讓學生在愛的教育之下,感受集體生活的溫暖。為達到這樣的教育目的,教師可通過家訪深入了解學生的日常,與此同時,還要定期開展家長會,有效實現(xiàn)家校聯(lián)合,建立“除困”聯(lián)盟。在了解學生基本情況之后,教師可和學困生進行一對一談話,逐步消除學生的自卑心理,對其學習進行針對性輔導,讓學生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關愛,成功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