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浬英
(廣西南寧市西鄉(xiāng)塘區(qū)心圩中學,廣西 南寧 530000)
道德的學習不同于一般的知識學習,它必須來自生活,回歸生活,從生活中學習。《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科目,它的教學與傳統的語言、數字、藝術等教學不同之處在于:它不是將知識生搬硬套,而是將知識寓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并為學生的日常生活服務。因此,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不管是新課導入還是課堂活動或是課后延伸,都要和生活緊密相連,不要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生活場景,營造課堂氣氛,抓住適當的機會讓學生可以暢所欲言。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和其他手段再現生活中的片段,拉緊學生與知識內容之間的距離,從而使教學不再空洞乏味,也讓教學自然融入生活。道德和法律治理不僅僅是純粹的理論,而是一個人的思想傾向和行為習慣。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優(yōu)化情境,營造課堂情境氛圍,打造生活中的課堂和課堂中的生活,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
首先,要及時更新教學的材料。由于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道德和法律教材的設計有些相對落后。因此,教師選擇的材料要有時效性,而且要體現學生所關心的方向。筆者面對的學生是少數民族雜居,學生有侗族、苗族、瑤族、漢族等他們的生活習慣、生活環(huán)境有所差異。因此在講到: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風俗習慣,筆者讓學生講本民族的風俗習慣,學生自如地說:侗族的斗牛節(jié),苗族的斗馬節(jié),瑤族的習俗等。在發(fā)言中,學生不僅感受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懂得與同學相處中要尊重不同民族的風俗,更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記憶。
其次,在生活中捕捉材料。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或接近他們生活的材料。它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枯燥的知識點,還能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點的印象。同時,在課堂上更加容易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通過對材料的分析、總結和判斷,培養(yǎng)了學生的能力,增強了他們對這門課程的興趣。將典型教材引入思想道德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積極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改變學生消極心理的心理定勢,讓學生在民主、平等、輕松愉快的氛圍中積極探索學習。
盡管中學生缺乏自制力,喜歡在課堂上開小差,但他們有很強的表現欲。教師要利用這一年齡段的心理特征,在課堂上讓學生表演生活情景劇。事實上,生活為道德與法治教材提供了許多內容,因此,學生可以通過將學習內容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從而獲得更多的感受。教師也可以為學生設置一個生活化教學情境。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能對教學內容形成更深刻的認識,加深學生對生活的感悟。例如,當學習《讓友誼之樹長青》這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排演一個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小話劇,將學生在交友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體現在話劇中。通過生動的表演,道德與法治課堂與學生生活實際結合在一起,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提高了課堂學習效果。
對于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方式,目前教育界普遍采用的都是多類型情境交融的方法,即通常我們所說的實踐方法。為了避免造成混亂,一般都是在課堂內進行分組教學,保證學生能夠彼此之間有固定的分工合作,從而保證基礎化的教學效果。當然,課題本身都是通過基礎性的道德以及法治相關問題展開的,包括學生日??赡苡龅降挠腥水斀侄窔葐栴}應該如何處理,或者乘坐公交工具為年邁老人讓座等日常行為的體現,這些都是最為直觀的道德與法治的體現。通過學生之間自主的選擇以及交流,教師能夠根據每個學生不同的思想精神狀況進行分析調整,從而讓學生了解到正確價值觀情境下應該如何做出選擇和判斷,同時從道德以及法治兩個層面進行思考,避免出現錯誤選擇。
道德法治教育的開端并不在中學,而是隨時處于人生學習的過程中,不過在中學時期應著重加強引導,確保學生在價值觀念方面得到積極正確的指引,否則學生很可能受到不良因素影響形成負面價值觀。
道德實踐及法治教育的過程,不僅應該在課堂中完成,更應該在生活中有所涉及。除了將這種情境帶入課堂外,還應積極鼓勵學生將其融入生活真正進行體驗,畢竟在課堂只是模擬再現的過程,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才能夠體會到應該如何進行現實性的選擇。介于這一點,學校應該適當的開展對應的活動,尤其是在一些社區(qū)以及公益組織的合作下讓學生能夠親身參與到對應的活動類型中。無論是助殘或者尊老活動,都能讓學生在身心獲得教育的同時,體會到實際操作這一類道德行為獲得的快樂感受。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教師,在開展具體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結合新課程改革提出的要求,有效樹立良好的生活化教學思想,并借助現實生活中的教學素材極大的豐富教學內容。與此同時,有效創(chuàng)建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情境,積極帶領學生開展各種實踐活動,進而提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質,使學生能夠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