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偉利
(河北省安國市八五學區(qū),河北 保定 071200)
《新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有效的數(shù)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重要方式?!边@就是說,小學生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yǎng)是《新數(shù)學課程標準》落實的關鍵,自然也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之一。
新課課程倡導動手操作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動手操作是學生針對某一問題自主地開展有目的、有價值的動手動腦的探究過程。教師在設計讓學生動手操作之前,首先要認真鉆研教材,明確把握教學目的,確定動手操作的必要性。動手操作時要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操作,在思考中操作,盡量使用身邊的操作工具,喚起學生生活經(jīng)驗,教師自制教具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其實在數(shù)學教學中很多教具都可以自制,常常使用自己動手制作的教具,會對學生有一個暗示,學生也會嘗試著去動手解決一些問題,漸漸地學生的動手能力會得到提高。如果讓學生進行沒有目的,沒有價值的動手操作,只會浪費時間,分散精力,消耗課堂資源。例如,蘇教版五年級上冊“解決問題的策略”的教學,例題內(nèi)容是王大伯準備用18根長1米的柵欄圍一個長方形的羊圈,有幾種圍法?教學目標是探究、掌握“一一列舉”的策略,體驗“一一列舉”的策略優(yōu)點是能夠?qū)崿F(xiàn)“有序、不重復、不遺漏”,感受用“一一列舉”策略去解決問題的價值,最終形成策略。探究例題的知識起點是掌握長方形的長加寬的和是周長的一半。教師只要稍微幫助學生回憶,就能激活原有關于長方形周長的知識。根據(jù)長加寬的和是9米便可以把所有的圍法一一列舉出來,無需再動手操作??墒窃趯嶋H教學過程中,有不少教師安排學生進行動手操作,用小木棒代替1米柵欄進行擺一擺,圍一圍長方形。有許多學生花費了很長時間才能把所有的長方形圍出來。學生把精力都放在圍長方形的操作過程中,沒有深刻地感受到一一列舉的策略形成過程。因為五年級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抽象能力,更何況關于長方形的周長知識對于五年級學生來說已經(jīng)是掌握得很嫻熟了。只要根據(jù)長加寬的和是9米,再通過口算就可以把答案填寫在表格里。教學應該把重點放在把答案一一列舉地填寫在表格了,不應該放在動手操作的的環(huán)節(jié)上。這樣的動手操作是無效的,對達成教學目標起不到什么作用。所以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準確把握好教學目標,才確定動手操作的必要性。
小學生的天性好動,他們的注意力經(jīng)常會帶有隨意性和情緒性,容易被外界環(huán)境所影響。在他們動手操作過程中,經(jīng)常會被操作的物體形狀、顏色所吸引,轉(zhuǎn)移注意力,按自己的興趣去擺弄需要操作的物體。導致操作活動與教學內(nèi)容脫節(jié)。在學生操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的要求,規(guī)范學生的操作行為,保證操作順利開展。教師必須幫助學生知道自己將要進行什么形式的操作活動?該怎樣動手?探究和思考的問題是什么?盡量讓每一位學生明確自己要做什么?為什么要這做?預見達到什么樣的效果?在明確動手操作的要求之后,教師要指導學生抓住哪些是操作細節(jié)要留心觀察,克服操作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在加強操作活動的針對性過程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操作材料;有針對性地制定操作程序;有針對性地選擇操作方式;有針對性地發(fā)現(xiàn)和感悟操作所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或者成果;有針對性的問題框架為思考的契機。例如,在“可能性”教學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判斷一種現(xiàn)象可能性的多少。在一個袋子里放了10個形狀大小相同的球,其中有目的地放黃球7個,紅球3個。讓學生從袋子里摸出一個,然后放回去再摸??纯疵绞裁搭伾虻拇螖?shù)多。學生摸到黃球的次數(shù)一定會比紅球的次數(shù)多。再打開袋子看看袋子里黃球和紅球各有多少個,最終學生就能理解摸出黃球的可能性比紅球的可能性大的原因。這個操作因為在選擇材料時已經(jīng)是目的性非常明確,針對性很強,所以操作結(jié)果符合教學內(nèi)容的需求。因此在動手操作之前,一定要明確操作的要求,加強動手操作的針對性。
在任何活動之前都必須設計好合理的程序。要注意做好操作前的準備工作,如確定先做什么,后再什么,需要哪些材料。如果是小組合作進行的活動還需要進一步地分工合作,明確各人的責任,還要強調(diào)如何互相配合。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操作活動的實效性。
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合理的操作,明確操作的要求,就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例如,蘇教版二年級下冊“認識角”的教學。知識目標是讓學生經(jīng)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為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掌握角的特征,學會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最終形成角的幾何概念。只有讓學生通過合理的動手操作過程,才能有效地體驗、經(jīng)歷角的概念抽象過程。筆者認為應該讓學生按以下幾個步驟進行操作,才能實現(xiàn)動手操作的有效性。首先從實物或者實物圖形中找一找角,讓學生初步建立起角的表現(xiàn);第二個操作活動是讓學生動手折一折角,再摸一摸角尖,調(diào)動各種感官參與操作過程,加深體驗,逐步由具體的感知中抽象出角的概念;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認識角的各個組成部分名稱;第四個動作時做角與畫角;第五個環(huán)節(jié)再次回到現(xiàn)實中比一比角的大小,如操作剪刀紅領巾等。讓學生在實踐應用中加深對角的理解,促進角的幾何概念的形成。這五個認識角的操作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經(jīng)歷了由具體實物到抽象概念,又把概念應用在實物中的過程;讓學生在操作中得到感知和體驗,在豐富的感知和體驗基礎上形成了概念;再在初步建立起概念的基礎上,讓概念來指導操作,在實物中比較角的大小。這樣的操作過程符合小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也凸顯了知識合理的建構過程。
設計合理的操作過程必須遵循從實現(xiàn)生活中抽象出數(shù)學知識,再在現(xiàn)實生活實踐應用數(shù)學知識的原則;還要符合學生認知的心理規(guī)律和思維過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認知到理性認知;還必須反映出知識建構過程的前后順序。只有這樣設計的動手操作才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