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凱里學院,貴州 凱里 556011;2.貴州省苗侗瑤醫(yī)院,貴州 凱里 556000;3.黔東南州中醫(yī)院醫(yī)院,貴州 凱里 556000
在《中藥學》[1]里中藥材按藥物功效分類(解表藥、清熱藥、瀉下藥、祛風濕藥、化濕藥、利水滲濕藥、溫里藥、理氣藥、消食藥、驅蟲藥、止血藥、活血化瘀藥、化痰止咳平喘藥、安神藥、平肝息風藥、開竅藥、補虛藥、收澀藥、涌吐藥、攻毒殺蟲止癢藥、拔毒化腐生肌藥),此分類方法看上去一目了然,有利于學習。但歷代的本草著作里中藥的分類最初不是這樣,如現存最早的本草著作《神農本草經》,它對中藥的分類是上品、中品、下品,《神農本草經》的分類依據是:“上藥一百二十種為君,主養(yǎng)命以應天,無毒,多服久服不傷人。欲輕身益氣,不老延年者,本上經。中藥一百二十種為臣,主養(yǎng)性以應人,無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補虛贏者,本中經。下藥一百二十種為佐使,主治病以應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熱邪氣,破積聚愈疾者,本下經?!彼鼘λ幬锏恼撌鍪潜容^全面的[2-3]。此后,又陸續(xù)出現了按自然屬性、按主治和按功效等進行分類,由于中藥學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各種分類方法也不斷深化和細化。比如大型志書《中國藥用植物志》等按植物自然分類系統分類,將藥用植物分為藻類、菌類、地衣門、苔蘚植物門、蕨類植物門、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門和被子植物門)。門下按綱、科綜述其共同形態(tài)、特征,列舉藥用植物并證述其拉丁學名、形態(tài)、分布、生長環(huán)境、入藥部位、功效等;大型工具書如中藥藥典、辭典、匯編等按藥物名稱首字筆順排列分類;現代中藥炮制學按中藥炮制方法分類;現代中藥化學按中藥有效成分的化學成分分類;現代中藥藥劑學按中藥藥劑劑型分類等[4]。但現在眾多的分類方法里都沒有風藥這一類。筆者以中醫(yī)藥理論為基礎,結合文獻,闡明風藥概念、應用等,以饗同道。
中醫(yī)理論中,把導致人體疾病的外因歸結為“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火,其中風邪排在“六淫”之首,六氣中只有風能全兼其他五氣,如風寒、風熱、風濕、風火、風燥?!秲冉洝吩疲骸肮曙L者,百病之始也……”[5]。
簡單來說風藥就是治療風邪致病的藥。張元素所著《醫(yī)學啟源》[6-7]中有“藥類法象”,把藥物分五類:“風升生,熱浮長,燥降收,寒沉藏,濕化成中央”。風升生:“味之薄者,陰中之陽,味薄則通。”風藥氣溫,其性上行,猶如春氣之上升,有利于生長發(fā)育。如:防風、羌活、升麻、柴胡、葛根、威靈仙、細辛、獨活、白芷、鼠粘子、桔梗、藁本、川芎、蔓荊子、秦艽、天麻、麻黃、荊芥、薄荷、前胡等20種?!端幤坊x》[8]一書把中藥分為十三類:氣、血、心、肝、脾、肺、腎及痰、火、燥、風、濕、寒,并列舉出了共十九種風藥。
風藥源于金代張元素《醫(yī)學啟源》。其弟子李東垣師承其說,首次在《脾胃論》中明確提出“風藥”名稱,將氣味辛薄、藥性升浮、具有發(fā)散上升特點的升麻、柴胡、葛根、羌活、防風等藥物稱為“風藥”,并把此類藥物廣泛運用于脾胃諸病治療[9-10]。風藥理論講的是藥物的“四氣”、“五味”,而不是藥物的主治范圍與臨床功效。
現代醫(yī)家北京趙紹琴[11-14],貴州劉尚義[15],陜西孫曼之、趙紅軍師徒也善用風藥治病,趙紅軍認為風藥是從中醫(yī)陰陽升降等基本理論出發(fā),注重于中藥四氣五味理論這種特定的中藥的分類方法,它指的是具有辛味的、質地輕薄、藥性升浮,對人體能夠起到發(fā)散、升提、疏解、宣透作用的一大類中藥的統稱[16-18]。從趙紅軍這個定義來看,《中藥學》里的解表藥(辛溫、辛涼)、祛風濕藥、芳香化濕藥里的大部分藥物,以及部分宣肺止咳藥、理氣活血藥物;《方劑學》里的解表劑(辛溫、辛涼)、清熱劑(瀉黃散)、祛暑劑、治風劑、治燥劑、祛濕劑、甚至癰瘍劑(仙方活命飲、五味消毒飲、牛蒡解肌湯)里的部分方劑,都可以歸于風藥(方)的范疇。常用的風藥根據它的性味寒熱溫涼的不同可以把它分為兩類,一個是辛溫(熱),辛熱,一個是辛涼(平)。辛溫(熱):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獨活、白前、前胡、桔梗、紫蘇、香薷、藿香、佩蘭、藁本、白芷、威靈仙、海風藤、蒼耳、辛夷、蔥白、川芎、細辛、巴戟天、全蝎、蜈蚣、烏蛇等。辛涼(平):升麻、柴胡、葛根、秦艽、丹皮、桑葉、菊花、蔓荊子、薄荷、牛蒡子、淡豆豉、浮萍、木賊、二花、連翹、鉤藤、夏枯草、谷精草、密蒙花、青蒿、白蒺藜、蟬蛻、僵蠶等。
風藥是傳統中醫(yī)治療內傷雜病和外感病證的基本用藥,提到風藥通常首先想到的是其祛風解表,勝濕止痛,用于治療風寒表證及風寒濕痹。其實風藥還可以佐治補藥、升清、疏肝解郁等。風藥幾乎可以適用于頭面五官,胸腹部,皮膚與關節(jié),婦科以及兒科,生殖等全身大多數疾病。人以陽氣為主,風藥是陽藥中最輕靈的藥物,秉肝木之性,走而不守,輕悍善動。風藥不限于治風或解表,還應用在調節(jié)人體臟腑經絡、暢達氣血津液、配伍增效等方面,應用范圍很廣泛。如被譽為“咳門第一神方”的荊防敗毒散,方中一派風藥并無紫苑、百部等止咳藥。方中純風藥,通宣理肺,肺氣一暢,咳嗽自去。又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9]收錄治療眼疾方劑24方,其中用到防風、羌活、荊芥等風藥就有17劑。
風藥的應用,從馬王堆醫(yī)書算起至少有兩千五百年以上的歷史。《神農本草經》、《名醫(yī)別錄》、《雷公炮炙論》中對于風藥都有詳細的記載。《金匱要略》中的薯蕷丸可以說是風藥治病的祖方[20]?!锻馀_秘要》[21]、《千金方》[22]等著作里風藥即常見之品。李東垣的《脾胃論》、《蘭室秘藏》[23]等著作中風藥使用頻率非常高,李東垣用的最多的是升麻、柴胡,其次是羌活、防風。升麻是足陽明胃經之引經藥,可升發(fā)脾胃之清陽;柴胡為足少陽膽經之引經藥,可升發(fā)少陽春升之氣。
風藥常見的方劑有麻黃湯、大小青龍湯、麻杏石甘湯、桂枝加葛根湯、大小建中湯、當歸四逆湯、葛根湯、真武湯《傷寒論》[24],三黃湯、大續(xù)命湯《備急千金要方》[25],三拗湯、香蘇散、藿香正氣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19],銀翹散《溫病條辨》[26]、大秦艽湯《嵩崖尊生書》校注[27],黃芪桂枝五物湯、薯蕷丸《金匱要略》[20],羌活勝濕湯、白術安胃散、清陽湯、半夏白術天麻湯、《脾胃論》,三子養(yǎng)親湯《皆效方》,三化湯《雜問病機氣宜保命集》,解語丹《婦人大全良方》,、升陽益胃湯、補中益氣湯《內外傷辨惑論》,升陷湯《醫(yī)學衷中參西錄》,舉元煎《景岳全書》,荊防敗毒散《攝生眾妙方》。其中麻黃乃肺經專藥,肺主皮毛,毛孔閉郁,用麻黃可以宣散肺氣,開發(fā)腠理,把閉郁的風寒水濕宣發(fā)出去。桂枝溫通經脈、橫走四肢、散寒通瘀、發(fā)汗解肌。風藥方劑數不勝數,風藥在其中可君可臣、可佐可使。應用廣泛而靈活。
縱觀歷代醫(yī)家臨床經驗[28-35],筆者對風藥應用小結如下:風藥能升清,風藥大多辛散,質輕升浮,《古今名醫(yī)方論》中記載:“胃中清氣下沉,用升麻、柴胡之氣輕而味薄者,引胃氣以上騰,復起本位,便能升浮以行生長之令矣。補中之劑,得發(fā)表之品而中自安;益氣之劑,賴清氣之品而氣益倍”。補中益氣方中少量升麻、柴胡升陽舉陷,協助君藥以升提下陷之中氣。
風藥能引藥上行,達巔頂,所以風藥用于治頭痛。汪昂在《醫(yī)方集解》曰:“羌活治太陽頭痛,白芷治陽明頭痛,川芎治少陽頭痛,細辛治少陰頭痛……以巔頂之上,唯風藥可到也”。如治療頭痛的川芎茶調散,即取“高巔之上,唯風可到”之意。
風藥能佐治補藥,風藥調暢氣機、引經報使能配伍增效。補藥一般偏滋膩,易阻滯氣機,運化補益之方,非風藥莫屬。組方貴在靈動,補劑之中,稍加風藥,則全方靈動。如參苓白術散加減配羌活、白芷,其氣味清靈,善于宣通游走,故在滋補方中,鼓舞氣化,李東垣指出如補脾胃,非此引用不能行。
風藥能勝濕,李中梓曰:“地上淖澤,風之即干”,取類比像,風藥可祛除濕邪,大便稀搪茹膩不爽或泄瀉久治不愈,皆可加風藥。”“清氣在下,則生饗泄”,用風藥同時也起到升清陽止瀉的作用,脾宜升則健,風藥能使脾陽升,濕濁運。如參苓白術散加減配羌活、白芷,腸鳴久泄止。故凡濕熱為病,必假風藥以勝之為上策。
用治下焦之病,下焦者,肝腎膀胱大小腸屬之。李東垣云:“凡下焦肝腎之病非用風藥行經不可。邪在下焦,深入陰血,其藏甚深,非用風藥不能透邪外出。”故趙氏每用風藥治療肝腎之病,收效甚佳,是其例也。
用于解郁,風藥能解郁蓋因風藥宣肺、疏肝?!秲冉洝罚褐T氣膹郁,皆屬于肺。如麻黃解郁,妙在宣肺。肝主疏泄,主情志,肝氣郁結,氣機不暢。“風者散也”,風藥具升發(fā)之功,能遂肝木上升條達之性,故可用風藥疏肝解郁,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中用柴胡、薄荷、川芎、生姜等。
用于止瘙癢,癢,是腠理開,邪氣入導致的,《靈樞·刺節(jié)真邪》中曰:“搏于皮膚之間,其氣外發(fā),腠理開,毫毛搖,氣往來行?!比羝つw搔癢,為風濕熱邪蘊蓄血分,涼血清熱之外,宜加風藥疏散,則腠理和調,其癢自止矣。荊芥能入血分以祛風,治療一切急慢性風團、蕁麻疹瘙癢,還有荊翹散。
用于消水腫,利水道,《金匱》云:“腰以上腫者當發(fā)汗”、“腰以下腫者當利小便”。上腫者,其病在上、在表,發(fā)汗可使停留于上半身之水,隨汗排出。而發(fā)汗者疏通腠理之義也,非風藥而不能為之。故凡小便不利者,不可忘記用風藥宣肺亦能利水。肺為水之上源,肺氣宣則水道利,俗謂提壺揭蓋之法也。
用于通行經絡,凡因邪氣滯經絡者,宜用風藥行經通絡。如補陽還五湯加減和入桂枝、白芥子治氣虛血瘀夾痰濕痹阻經絡。皆是經絡阻滯不通之故,宜借風藥行散之力而通之則效。
筆者在臨床上發(fā)現簡單的一兩味風藥對一些疾病有明顯療效,舉例如下。
3.1 皮膚騷癢 荊芥等風藥,發(fā)清陽、宣腠理以止癢。處方:荊芥穗。打成粉末搓于皮膚瘙癢處。
3.2 帶下(清冷稀白) 風藥升陽,則能勝濕。處方:防風。打成粉末與紅糖做成藥丸服用。
3.3 過敏性鼻炎 荊芥、白芷、蒼耳、辛夷等風藥,發(fā)清陽、宣腠理、勝濕、祛風散邪,上通頭頂,外達皮膚,荊芥穗還散入血分且上述四味皆芳香開竅。處方:荊芥3 g、白芷6 g、蒼耳20 g、辛夷20 g共打粉末,內服或外用塞鼻。以上四味共打粉末,內服或外用塞鼻。
風藥在治療內傷雜病時有著廣泛的應用,合理使用常有明顯療效。但若運用不合理,配伍不適當,或久用過用,亦可出現明顯的不良反應。蓋因風類藥大多辛溫,多燥多升,易耗津液,升陽,要熟練掌握風藥的秉性、特點,用時一定要分清寒熱虛實,辨證應用。比如燥烈的風藥如羌活、獨活雖可祛濕,但陰虛、陰津不足、口干舌燥、舌紅無苔、脈象細數、大便干結的患者要慎用。如荊芥,祛風還能夠活血,但它炒炭后就能止血,治療宮血、痔瘡出血、牙齦出血等。荊芥、防風配伍辛溫藥,則辛溫,配伍辛涼的藥,則辛涼起來了。白芷也是比較獨特的風藥,不但能夠祛風散寒、升清降濁,還能夠消腫排膿,不但能夠治療鼻淵,還能夠治療婦科帶證、炎癥,另外它有止血的作用。風藥是比較復雜的,故臨床上使用風藥一定要根據病情的輕重、患者的體質、風藥的特性等有針對性地選擇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