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春華
茶具,又稱茶器、茗器,是中國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茶具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西漢辭賦家王褒《僮約》中的“烹茶盡具,已而蓋藏”記載,這是我國最早提到“茶具”的一條史料,意思是說烹茶前要家僮將各種茶具洗凈備用?!恫杞洝分?,陸羽把采茶制茶所用的工具稱為茶具,把燒茶泡茶的器具稱為茶器,并精心設計了適于烹茶、品飲的二十四器。宋代以后,茶具與茶器逐漸合一,其茶具大類,可分為壺、碗、盞、杯“四大器”?,F(xiàn)代人所說的茶具,更多指茶壺、茶杯、茶勺等這類飲茶器具。
茶具的產生和發(fā)展與我國喝茶歷史有著密切關系。隨著飲茶之風的興盛以及各個時代飲茶風俗的演變,茶具的品種越來越多,質地越來越精美。歷史上,最古老的茶具叫缶,是與酒具、食具共用的器具,小口大肚,用陶土做成。韓非在《韓非子》中就說到堯時飲食器具為土缶。如果當時飲茶,自然只能土缶作為器具。
自秦漢始,茶作為飲料已漸成風尚,茶具也逐漸從與其他飲具共享中分離出來。西漢出現(xiàn)了釉陶茶具,外表光亮平滑,初現(xiàn)了茶具的藝術性。到了唐代,飲茶之風盛行,茶具也由陶器的青釉、白釉發(fā)展到金屬茶器和瓷器。陸羽在《茶經·七之事》中引《廣陵耆老傳》載:晉元帝(公元317—323年)時,“有老姥每旦獨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競買,自旦至夕,其器不減”。上世紀80年代中期,陜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
宋代的飲茶器具,盡管在種類和數(shù)量上,與唐代相比,少不了多少。但宋代茶具更加講究法度,形制愈來愈精。如飲茶多用茶盞,有黑釉、青釉、青白釉、白釉、醬釉5種茶盞,“把盞啜茗”已成為當時人們宴席的內容之一。宋代建安生產的“紺黑盞”,質地比其他地區(qū)產品厚,捧在手中有“久熱難冷”的好處。因此被看作是宋代茶盞中的上品。
明代茶具,對唐、宋而言,可謂是一次大的變革,因為唐、宋時人們以飲餅茶為主,采用的是煎茶法或點茶法和與此相應的茶具。元代時,條形散茶已在全國范圍內興起,飲茶改為直接用沸水沖泡,這樣,唐、宋時的炙茶、碾茶、羅茶、煮茶器具成了多余之物,而一些新的茶具品種脫穎而出。明代對這些新的茶具品種是一次定型,因為從明代至今,人們使用的茶具品種基本上無多大變化,僅僅在茶具式樣或質地上有所變化,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出現(xiàn)了紫砂茶壺。明代時茶道藝術越來越精,對泡茶、觀茶色、酌盞、燙壺更有講究。飲茶之前,用水淋洗茶,又是明人飲茶所特有的。
清代的茶盞、茶壺,通常多以陶或瓷制作,以康熙乾隆時期最為繁榮,以“景瓷宜陶”最為出色。清時的茶盞,康熙、雍正、乾隆時盛行的蓋碗,最負盛名。清代瓷茶具精品,多由江西景德鎮(zhèn)生產,其時,除繼續(xù)生產青花瓷、素三彩、五彩瓷茶具外,還創(chuàng)制了白瓷茶具及粉彩、琺瑯彩茶具。景德鎮(zhèn)創(chuàng)燒的白瓷茶具,質地堅硬,吸水性低,易沏出茶的色、香、味來,以“白如玉,聲如罄,薄如紙,明如鏡”著稱。江蘇宜興紫砂陶茶具是采用當?shù)靥赜械囊环N稀有、神奇的紫砂泥料焙燒而成,其造型優(yōu)雅,色調古樸,簡練大方,集書畫、雕塑藝術為一體,兼具實用價值與欣賞價值,是我國茶具中的瑰寶?!堕L物志》載:“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庇米仙皦貋砼莶?,香味濃郁,茶色清醇,能保茶之真髓。傳說清代溧陽縣令、“西泠八家”之一的陳曼生,振興紫砂,自創(chuàng)壺式,設計了一種新穎別致的“曼生十八式”,由楊彭年、楊風年兄妹制作,待泥坯半干時,再由陳曼生用竹刀在壺上鐫刻文或書畫,這種工匠制作,文人設計的“曼生壺”,為宜興紫砂茶壺開創(chuàng)了新風,增添了文化氛圍。乾隆、嘉慶年間,宜興紫砂還推出了以紅、綠、白等不同石質粉末施釉燒制的粉彩茶壺,使傳統(tǒng)砂壺制作工藝又有新的突破。
潮州手拉朱泥壺是潮州陶瓷一奇葩,從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壺便獨具一格,廣泛生產和應用,并代代相傳一直延續(xù)至今。潮州藝人創(chuàng)燒出一種世間最小的手拉朱泥茶壺,壺高0.6厘米,直徑1厘米,重僅2克。拈起這只比指尖還小的手拉朱泥壺時,唯恐不小心弄碎,被業(yè)內行家評價為“形奇、色美、紋麗、質佳”。此外,自清代開始,廣州織金彩瓷、四川的竹編茶具和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相繼問世,并自成一格。
現(xiàn)代,玻璃器皿有了較大發(fā)展,茶具不斷推陳出新,呈現(xiàn)出細化、新穎、多元等特點,形成獨特的茶具藝術。
泡茶既是一門學問,又是一門藝術,自然古人對茶具頗為講究。陸羽推崇青瓷,《茶經》曰之“青則益茶”;宋代蘇東坡頗愛紫砂壺,他在謫居宜興時,吟詩揮毫,伴隨他的常常是一把提梁式的紫砂茶壺,由于他愛壺如子,撫摸不已,后來這種壺被人們稱為“東坡壺”。清代京師達官貴人則癖好蓋碗茶,此種茶杯一式三件,有碗,有蓋,有托,造型獨特,制作精巧。蓋碗茶又稱“三才碗”,三才者,天、地、人也。茶蓋在上,謂之“天”,茶托在下,謂之“地”,茶碗居中,是為“人”。茶被認為是天涵之、地載之、人育之的靈物,將茶撥入蓋碗,喻意“三才合一”共同化育出茶的精華。
《紅樓夢》多處描述種種精美的茶具,可謂是古今茶具文化的一次博覽會。《紅樓夢》中幾乎每一位富貴人家居室里都擺著一套精致的茶具。如賈母的花廳上,擺設的洋漆茶盤里就放著舊窯十錦小茶杯。王夫人起居的正二室里,也是茗碗瓶茶具備。寶玉用的則是九曲十節(jié)蟠虬整雕竹根大盞。寶釵所用的杯子為“王愷珍玩”,東坡珍藏的名品。賈母、寶玉、黛玉來到櫳翠庵,妙玉就拿出10種不同的茶具招待客人,她給賈母的是“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龍獻壽小茶盤”,招待寶玉用的是“綠玉斗”茶碗,隨賈母同來的眾人用的茶盞都是“一色成窯脫胎填白蓋碗”,而妙玉貯藏梅花雪水用的是“鬼臉青”茶甕。成窯指的是明代成化窯,可見它的珍貴程度。
茶具,歷來是古代文人墨客喜愛的賞玩之物,無論是讀書、吟詩,還是下棋、作畫,都與茶具相伴,唐代以來,對茶具多有吟詠,觸處可見。諸如唐代詩人陸龜蒙《零陵總記》謂“客至不限匝數(shù),競日執(zhí)持茶器?!逼洹斗詈鸵u美茶具十詠》最為著名。此外,唐代詩人白居易《睡后茶興憶楊同州詩》:“此處置繩床,旁邊洗茶器?!碧拼膶W家皮日休《褚家林亭》詩有“蕭疏桂影移茶具”之語等等。宋、元、明幾個朝代,“茶具”一詞在各種書籍中都可以看到,如《宋史·禮志》載:“皇帝御紫哀殿,六參官起居北使……是日賜茶器名果?!彼未实蹖ⅰ安杵鳌弊鳛橘n品,可見宋代“茶具”十分名貴。北宋畫家文同有“惟攜茶具賞幽絕”的詩句;南宋詩人翁卷寫有“一軸黃庭看不厭,詩囊茶器每隨身”的名句;南宋辛棄疾《漢宮春·即事》詞“行李溪頭,有釣車茶具,曲幾團蒲”。元畫家王冕《吹蕭出峽圖》詩有“酒壺茶具船上頭”。明初號稱“吳中四杰”的畫家徐責一天夜晚邀友人品茗對飲時,他趁興寫道:“茶器晚猶設,歌壺醒不敲?!辈浑y看出,無論是唐宋詩人,還是元明畫家,他們筆下經??梢宰x到“茶具”詩句。說明茶具是茶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品茶是一種意境,一種享受。愛茶的人總會慢慢積累自己心愛的喝茶器物,常以之為伴。一方茶海,一杯清茶,在人與茶的世界里,有那把壺、那只杯靜靜的陪伴,不離不棄,分享你的喜,你的憂,你的孤單,你的落寞。壓下心中的那份焦灼、那份躁動,賞其愛物,慢品茶香,感其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