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 倩
孔子教人“好學”與“反省”,陽明先生進一步把它具體化為“立志、勤學、改過、責善”四個綱目,好學者必反省,善反省者必好學。學習,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孩子如此,成年人亦如此,教育孩子更是如此。
2010年12月7日,我迎來了自己的第一個寶寶。身為幼教工作者,在教育孩子方面略懂皮毛,再加上身邊的長輩和寶媽們都毫不吝嗇地傳授經(jīng)驗,最后發(fā)現(xiàn)有些自己認為的觀點、經(jīng)驗是矛盾的甚至是錯誤的。
教育是什么?葉圣陶說:教育就是培養(yǎng)習慣。
從小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每個家長的共同心愿。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旦養(yǎng)成壞習慣,就會受害終生;相反,養(yǎng)成了好的習慣也會受益終生。那么培養(yǎng)習慣的最佳時期在什么時候呢?在幼兒階段和小學階段。比如:按時起床,自己穿衣,自己洗臉、刷牙,吃飯不掉飯,做事不磨蹭,動作要快等,從小培養(yǎng)做事的好習慣。
我家孩子幼兒園中班的時候,要求她負責洗碗,她不同意,我說過很多次孩子就是不配合。于是我說:“那咱們安排值日生洗碗吧。”問她:“一周有幾天?”她說7天。我問:“7天,三個人怎樣安排?”她說:“周一爸爸洗,周二我洗,周三媽媽洗,周四爸爸,周五我,周六媽媽,周日爸爸?!睆哪且院?,“值日生”的制度實行了。每逢周二就算她不想洗,也由不得她了。俗話說“身教大于言傳”,這種情況父母一定要做好榜樣。
總的來說,習慣要從小嚴抓,隨著年齡的增長慢慢就養(yǎng)成了,孩子越小可塑性越強。我們做家長的培養(yǎng)孩子習慣要把握一個原則:多做塑造工作,少做改造工作。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讓孩子從小到大養(yǎng)成各種各樣的好習慣,孩子還沒形成習慣前就要糾正和引導孩子多形成好習慣,這就叫“塑造”。反之,等家長意識到,要想改就難了,這叫“改造”。
2017年1月29日,我家再添新丁,由三口之家向四口之家悄然轉(zhuǎn)變。
大寶平時從來不喝奶粉,自從有了二寶,看到二寶的奶粉就說想喝奶粉。爺爺說:“你喝你那些,這是妹妹的?!彼袜僦齑蠛埃骸拔揖鸵让妹玫摹!焙饶谭圻€要用妹妹的奶瓶等等。大寶的這些行為是為了引起全家人的關注,她感覺自己的愛被奪走了。這樣的心理落差,別說是個孩子,就連大人也難免會感到郁悶,所以全家人決定改變。
首先,不要輕易省略大寶以前的生活步驟。周末的時候,爺爺奶奶負責看二寶,我和老公帶大寶去廣場、游樂園等等,因為沒有什么比父母陪伴更重要的了。
其次,要培養(yǎng)大寶的責任心。讓大寶知道,二寶的到來,只意味著自己變成了姐姐??梢宰霭职謰寢尩男褪?,一起照顧妹妹,讓她更安全、健康、快樂地成長。比如:媽媽需要做會兒家務,這時候媽媽可以跟老大溝通一下,在老大面前示個弱,讓大寶發(fā)揮她作為“老大”的作用。大寶一定會欣然同意,并為自己長大了,能幫媽媽的忙了感到特別自豪。另外,堅決不能偏心。家庭規(guī)則要建立起來,哪怕二寶還不懂,也要讓大寶知道自己欲求的界限在哪里,即使在家里也不能為所欲為,一旦有違反規(guī)則的行為,兩個孩子,無論是誰都要面臨同樣的懲罰,如果某方面做得好,也要有同樣的獎勵。
最后,孩子需要經(jīng)典的智慧,圣賢的教育。經(jīng)典是古圣先賢用他們生活的歷練總結(jié)出來對我們每個人都有用的道理。中國歷經(jīng)千百年歲月淘洗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詩文,不但是漢語文學的典范和精華,更加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行。這個寒假,大寶接觸國學,7天的學習讓她受益匪淺!《論語》的誦讀和前三章背誦,令我刮目相看。臨近開學,學校一個關于家風家訓的表格,要求自己填寫,她在里面寫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碑敃r我夸她:“了不得了,會學以致用了呀!”她也興奮不已。
關注大寶的心理健康,已經(jīng)是許多二胎家庭不得不面對的難題。不要因為要照顧二寶的日常起居,而忽視了大寶的心理感受。要像曾經(jīng),她是你的唯一時那樣愛著她,無論世界如何變幻,父母給予她的愛永不改變。這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所在!沒有安全感,孩子就無法身心健康地成長。
父母前進一小步,孩子成長一大步。我們都愛自己的孩子,都愿意把最好的一面奉獻給孩子,唯有傳承給孩子們一種方法、一種能力,讓他們學會面對現(xiàn)實、創(chuàng)造未來。我們需要不停地學習,給孩子做出榜樣和表率,用自己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