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盛澤第一中學 褚麗勤
在傳統(tǒng)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基于學生升學的客觀要求,教師往往將提高升學率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對于學生其他方面的學習能力的提高不夠重視。隨著社會科技的進步,數學領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從而也推動了我國數學教學領域的發(fā)展,不僅僅是注重學生的數學應試能力的培養(yǎng),而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并在教學課堂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以更好地推動教學的開展?;谶@一教學要求,導學案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得到了有效利用,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部分教學問題的存在,導致導學案的作用沒有得到最大化的呈現。本文從當代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利用導學案時所出現的主要問題出發(fā),探討教師如何利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更好地使導學案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發(fā)揮最大作用,以期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積極性,推動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提高。
在初中數學教學過程中使用導學案的最關鍵一步,在于教師對于導學案的編寫是否合理,是否能讓學生利用導學案達到提升自身數學學習能力的教學目的。由于初中數學知識內容較多,且難度相較于以往的數學學習而言也提高了不少,因此教師在進行初中數學導學案的編寫時,要注重堅持針對性,導學案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注重各個板塊知識的合理分配,突出教學重點,詳略得當,使學生能夠通過導學案,明確本節(jié)課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并且針對這一課時的導學案,進行更加有針對性且高效的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全等三角形》的導學案的編寫時,應當將全等三角形的基礎性質、判定知識放在最前面,讓學生首先對于全等三角形有一個初步的認識與了解,其次,由于本堂課的重點在于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以及角平分線性質的靈活運用,教師在進行編寫時則可以以較多的篇幅對于這一部分的知識點展開論述,突出教學重點,并且通過經典試題的加入,加深學生對于重點知識的印象。在編寫過程中,考驗的是教師對于教學重難點以及課堂節(jié)奏的把握,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以更好地編寫更加優(yōu)質的數學導學案。
導學案最重要的作用,在于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對于問題進行探究與思考,因此,在使用初中數學的導學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將課本內容問題化,以問題的設置驅動學生深層次思考,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也能有效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面。在傳統(tǒng)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僅是先對數學基礎知識原理進行講解,然后再教授學生如何將所學習到的原理公式套用到題目當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教學較為機械化,難以有效引導學生對于所學知識內容進行思考以及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將課本內容問題化,則能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本知識進行深層次的探索,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例如,教師在進行《勾股定理》的教學時,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出以下問題:“在直角三角形中三條邊之間的關系如何通過公式展現?”“如何通過a2+b2=c2這一公式推導出各個角度之間的公式?”通過這些問題的設置,能夠使學生迅速地發(fā)現勾股定理這一課時中的重難點,并且有針對性地進行探究學習,帶著問題去書本中尋找正確答案,從而有效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在過去長期的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上,教師對于課時總結這一部分不夠重視,甚至往往由于對于教學板塊內容的不合理安排,導致教學內容無法在規(guī)定的教學時間內完成,課時總結自然也無法在初中數學課堂上開展。隨著教學改革的深入以及數學領域的發(fā)展,初中數學的內容知識也逐漸增加與深入,更加注重考驗學生對于數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基于這一要求,引導學生構建思維導圖成為教師的教學目的之一,課堂總結的開展則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手段之一。教師應當更加合理地進行教學時間的安排,應當留給學生五到十分鐘的時間進行課時總結,在進行課時總結時,教師應當為學生梳理課程的知識框架與脈絡,并且讓學生在總結中發(fā)現自身對于新知識還有哪些疑問或對于哪一部分的知識還未熟練。在進行課堂總結時,最重要的在于對于課堂教學的回顧,要讓學生在回顧的過程中有效地構建數學思維導圖,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將數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提高驅動力,從而更加有效地推動數學綜合能力的提升。
初中數學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最重要的課程之一,教學改革的現代化特點在其教學課堂上更加突出。教學過程中開始加強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導學案的使用則能很好地推動初中數學教學課堂的現代化轉型,使學生能夠激發(fā)自身的學習動力,進行探究式學習。教師在初中數學教學課堂中使用導學案時,應當注重學生學習需求與導學案特性的有機結合,從而使導學案在課堂上發(fā)揮更加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