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市秦淮區(qū)第一中心小學 陳 敏
審美教育主要是指教師通過借助自然美、社會美、生活美,藝術美等為媒介,通過多種渠道培養(yǎng)人對美的感受力。新課程標準明確規(guī)定了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是重視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新課程改革的形勢下,審美教育已經(jīng)成為小學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而實施小學語文課堂的審美教育,筆者認為應該立足于文本,來感受美、體驗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語言是人類最微妙的教育工具。”語文課堂閱讀教學作為學生習得語言的主要途徑,其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語文教材精心收錄了大量的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從詩歌到寓言、傳說,再到小說、散文,無一不體現(xiàn)了文本的語言之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充分地發(fā)掘文本美的因素,去感受美麗的景色、美好的心靈,才能真正從中受到感染和熏陶。
如何在語文課堂中發(fā)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有效地實現(xiàn)潤物無聲的審美教育呢,筆者做了以下嘗試: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美是無處不在的,走進文本,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發(fā)現(xiàn)點滴的美,這是實現(xiàn)語文閱讀美育的第一步。語言之美首先在于它的平仄、對仗和韻律,它簡潔、高效、生動,是最先進的文字語言。
語文教學應以讀為本,只有讓學生充分朗讀,在讀中體會,才能使學生發(fā)現(xiàn)文本中的聲韻之美,節(jié)奏之美。朗讀應入情入境,不同的文本有著各自不同的聲韻之美。
古詩文最講究平仄、押韻。抑揚頓挫的聲調、長短錯落的節(jié)奏,無不折射出詩人豐富的情感及詩作的豐富內涵。“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表現(xiàn)了江南荷塘閑適、恬靜的景象,最后四句的句式以東、西、南、北并列,勾勒了魚戲蓮間的快樂畫卷,反復誦讀,即產(chǎn)生愉悅美好之感。在陸游的《示兒》中“死去元知萬事空”中的“元”和“空”強勁有力,反襯出下句“但悲不見九州同”的悲涼不甘,細細讀過,悲哀凄楚之情油然而生。
敘事抒情的現(xiàn)代文里也處處滲透著聲韻之美?!对诖蠛V杏郎芬晃闹?,大量運用了排比對偶的句式,讓文章的語言充滿了激情和震撼?!耙苍S奔騰不息的浪花,會把他的骨灰送往祖國的萬里海疆;也許……”一連串排比層層遞進,直抒胸臆,不僅讀起來富有韻律美,還表達出對偉人深切懷念之情。
通過朗讀去發(fā)現(xiàn)語言的魅力,去發(fā)現(xiàn)文本的美,不正是一種愉悅身心的美育教育嗎?
在朗讀文本發(fā)現(xiàn)聲韻美的同時,教師還應該引導學生結合插圖,感知作者用文字所描摹的景物的形象之美。為了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課文隨文配了許多精美的插圖。初讀時,巧妙用好這些插圖,可以讓文字語言更加形象、唯美,這不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美的教育嗎?誦讀《峨眉山月歌》的前兩句“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時,簡單地朗讀是很難感知詩歌的意境之美的。課文中恰到好處地配上了一幅峨眉山的夜景圖,把峨眉山明媚的月色形象化、具體化了。教師在朗讀的同時及時引導學生觀察插圖,以圖促講,不僅巧妙地解決了學生對“半輪”“影入平羌”等難點的理解,還使學生在腦海中真的浮現(xiàn)出詩歌所勾勒的形象之美。寥寥數(shù)語,如此美好的畫面就躍然紙上,使我們不得不感嘆中華文字之魅力呀!
一篇篇語文課文如璀璨的明珠,字字蘊含真情實意,如何讓學生們品味其中的內涵美呢?這就需要一雙手、一盞燈,引領學生去品讀語言,咀嚼文字。在教學蕭紅的《我和祖父的園子》時,筆者先和學生們一起初讀了課文,理清了文章的脈絡。緊接著引導學生去品讀,去發(fā)現(xiàn)祖父與“我”各自的活動情況,再緊緊抓住文中最傳神的詞語“溜平、瞎鬧、踢飛,亂勾”等逐個品讀,體會蕭紅兒時的頑皮和自在的生活。對文中祖父的“笑”的體會也是非常重要的,為了讓學生體會祖父“笑”所包含的慈愛、寬容,筆者不僅讓學生抓住祖父與“我”笑談谷子的一段對話,加上提示語,朗讀感悟,還出示了《呼蘭河傳》中許多關于“笑”的片段,讓學生細細品讀、比較。在“咬文嚼字”中學生逐漸體會出祖父對“我”的耐心和關愛,捕捉到祖父和“我”因彼此的陪伴所帶來的快樂,感受親情的美好,生活的閑適。
用心用情地去品讀文字,就會置身于作者所描繪的場景中;深切品味文字背后的情感,就宛如經(jīng)歷了一場美的洗禮,心靈的蕩滌。古語云:“文以載道,以文化人。”在表達運用文字的過程中,我們必然要表達真摯的情感或蘊涵著深刻的道理。教學中,教師應注意一些重點語段的推敲,指導學生體會文章的內涵之美,達到以美育人的效果。孫友田的《月光啟蒙》就是一篇語言優(yōu)美、感情真摯的散文。結尾一段點明了母親在月光下以民歌民謠啟迪她的孩子,讓他走進了詩歌的王國,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深深的感激和懷念之情。這是文章重點的段落,一開始,學生僅僅停留在理解表面的內容上,知道母親是孫友田的啟蒙老師,孫友田感謝母親讓自己走上了寫作的道路,對于更深的情感體會得較少,缺乏感情的共鳴。于是,筆者出示了孫友田的原作被刪去的部分:詩人母親這時已患有老年癡呆,失去了記憶,忘卻了自己深愛的兒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回鄉(xiāng)看望母親的孫友田滿心苦楚,這才寫下了這樣一篇《月光啟蒙》來懷念母親,回憶和母親度過的美好時光。這時筆者引導:在夏夜迷人的月光下,一位平凡的忙碌了一天的母親正給她的孩子不厭其煩地講故事,唱童謠,滋潤了他幼小的心靈,播撒下文學的種子?,F(xiàn)如今已經(jīng)成為著名詩人的孫友田再次看到這迷人的月亮,看著坐在月光下,已經(jīng)蒼老的病重的母親,他又會想到什么呢?學生們七嘴八舌:有的說母愛偉大;有的說作者會懷念美好的童年時光;也有的說作者是感激母親無私的付出;更有同學深情地吟誦出了《游子吟》的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是啊,無論身處何時何地,無論自己身份如何,都不要忘記母親的恩情,永遠懷念感激母親,這就是作者想通過這篇文章傳遞的美好情感。在這種濃濃的親情的渲染下,播放出《燭光里的媽媽》的音頻,學生們自然而然地深情誦讀出最后一段。在富有感情的朗讀中,學生們走近了作者,真正感受到了文章的真情,洞察到其中的人文之美,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熏陶。
語文教材中,不乏描摹優(yōu)美意境的語段,其中暗藏著許多巧妙的留白。發(fā)現(xiàn)并利用這些留白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的契機,教師只要善于抓住留白之處質疑,就可以為閱讀打開更廣闊的空間,領略更美麗的情境。例如,在教學課文《美麗的南沙群島》時,教師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描寫海水的片段:“天是一片藍玉,海是一塊翡翠。遠望水天相連,翡翠和藍玉合璧,蔚為壯觀?!苯處熞龑W生邊讀邊閉上眼睛,想象海之碧天之藍,體會海天一色的壯觀,從而激發(fā)學生美的情趣,創(chuàng)造出更多美的感受。
教學《桂花雨》一課,讀到重點的句子“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呀!”時,為了讓學生能置身于動人的場景,感受其中的美,筆者設計了延伸的問題——你淋過雨嗎?什么樣的雨讓你欣喜?學生們紛紛聯(lián)想生活中的美好場景,各抒己見:春天的早晨,細雨蒙蒙,沾濕了臉龐、衣領、裙擺,她像母親的手一樣溫柔;夏天的及時雨,啪啪地打在屋檐上、玻璃窗上、路人的頭上、脖子里,涼爽、痛快、舒服……大家想著,講著,體會著,共鳴著,仿佛自己也變成那個天真的搖花女孩,沐浴著花雨,無比喜悅??矗胂缶褪沁@么奇妙,像仙女揮動著的魔法棒,把我們帶入了繽紛的幻境,營造出別樣的美麗。
要構建美的課堂,讓學生在閱讀中收獲美的教育,就要努力讓美育沉浸于語文閱讀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在這之前,筆者認為作為課堂的組織者——教師,首先應該努力成為一個有著豐富情趣的人,成為一個懂得欣賞美、營造美的人。教師的工作周而復始,如果沒有一顆審美的心,是很容易走入倦怠、貧乏的境地的。而我們每天面對的學生有著無窮的精力,無盡的創(chuàng)意,給他們一個火花,就能照亮整片天空。因此,在平時瑣碎繁雜的教學中,我們應像學生們一樣,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發(fā)現(xiàn)美,用靈動的方式去創(chuàng)造美。這樣我們的語文課堂才會有勃勃生機,才會充滿靈動之美,才會貼近學生,讓他們心靈煥發(fā)出美麗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