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市武進區(qū)橫林實驗小學 孫 苗
語文教材中所選的課文,都是編者們精挑細選出來的經(jīng)典美文。但實際上,很多時候,學生們基本都是進行著一種消遣式的閱讀。所以,語文課堂要有情趣,就要把那些原本遮蔽的教學內(nèi)容敞亮在學生的視野中,讓學生在課堂上耳目為之一新、精神為之一振。這樣陌生的語文課堂,會自然地帶著學生們跳出思維的舒適區(qū),去思考、去學習,這才是我們所真正追求和向往的。
幾乎所有的語文課堂,其實都需要形成一些“陌生化”的問題。這是激活學習思維的關鍵。在陌生的語文課堂里,那些文字就變成了熟悉的陌生人,課堂就成為游戲場、思維場,學習變成了挑戰(zhàn),平淡變成了刺激。那么,這樣的陌生化來自哪里呢?
語文教學中的“陌生化”,其實就是將語文課堂中熟悉的陳舊變?yōu)槟吧男迈r,將意料之中變?yōu)橐饬现猓瑢⒊橄蟮恼J識變?yōu)榫唧w的視像,從而喚醒學生對“新”的敏感,進而產(chǎn)生積極學習的興趣。
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伊索寓言》時,筆者摒棄了常規(guī)的一則一則教學,而是在讓學生找出寓意后提問:伊索是怎樣揭示寓意的呢?讓我們把目光聚焦到第一篇《狐貍和烏鴉》上來,筆者把故事做了一個調(diào)整(出示調(diào)整后的故事),很明顯,左邊是故事,右邊是寓意。請你對比著讀一讀,故事中的哪些關鍵信息是和寓意有關聯(lián)的?然后再逐一尋找后兩則寓言中的關鍵信息。從而得出結(jié)論:我們從寓意出發(fā),去捕捉故事中的關鍵信息,有的是故事情節(jié),有的是故事主人公的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了解了這些關鍵信息和寓意之間的關系,就進一步讀懂了寓言。
這樣的設計,一反常態(tài),讓學生不再是讀一讀、畫一畫、說一說,而是必須去思考前后之間的聯(lián)系,而這樣的文本解讀,也提升了學生搜索關鍵信息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激活思維的所有問題,都必須既關注思維品質(zhì)本身,又關注語文教學的切實需要。當問題不能指向語文課程內(nèi)容時,問題與思維便都喪失了價值。
語用,是跳出常規(guī)的閱讀理解式的課堂模式的方向之一。如何在語文課堂上,扎實有效地推進語用教學,是思考的重心所在。
以蘇教版語文三年級上冊《成語故事》為例。在這一課教學中,同樣擺脫以往的一課一則的方式,提問:課前大家已經(jīng)預習了課文,下面請同學們再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兩則成語故事,寫了哪兩個人物?這些人物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請你找出關鍵詞句,讀一讀。然后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概括人物特點。自賣自夸的楚國人,裝模作樣的南郭先生,作者是通過寫他們的哪些方面讓我們感受到的呢?交流后得出結(jié)論:我們寫文章時,想要把人物刻畫得生動形象,就可以抓住語言、動作、神態(tài)等進行描寫。至此,請同學們用上今天學習的方法,再來讀另外的三則寓言故事:《懸梁刺股》《刻舟求劍》《胸有成竹》,小組合作自由讀一讀,填寫關于人物特點和表達方法的表格。最后,再以《狐假虎威》為例,讓學生進行拓展式的創(chuàng)作,讓故事中的人物更生動,讓故事更吸引人。
在這個課例中,語用訓練是有層次和抓手的,一步一步,順其自然,教師將課堂由原來的“內(nèi)容本位”轉(zhuǎn)化為“表達本位”,而學生也從“理解本位”向“表達本位”轉(zhuǎn)型。
小學語文教學具有認知功能,交流思想功能,傳遞、交流文化功能。學生學習語文,必須經(jīng)過語言實踐才能獲得語文能力。基于對合作學習的認知,筆者認為,學習應該是一個不斷滿足個人需要的過程。真正有效的群體合作學習過程是指多人完成共同任務而進行的實踐、獨立探索和合作溝通的過程。這是一種具有明確職責劃分的交互式學習,是對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的討論,學生在討論中積極傾聽、主動交流、善于合作和分享。
例如,教學蘇教版語文五年級下冊練習一中口語交際課《請你幫個忙》時,就可以采用小情景劇的形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書中一個情境把故事以演的形式“說”完整。有的小組選擇了“和同學外出旅行時,想買個紀念品,但是發(fā)現(xiàn)錢丟了,需要向同行的同學借錢”的題材,并把這樣的交際題材編寫成了小品劇本,在精心安排角色和精心設計臺詞之后在課堂上表演,這樣課堂氛圍愉悅,讓學生綜合展示了自己的說、演等多種能力,效果也非常好。
《莫高窟》是一篇寫景的文章,介紹了我國西北邊陲敦煌莫高窟里的彩塑、壁畫和藏經(jīng)洞,贊揚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文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佛教人物,如“威風凜凜的天王”“強壯勇猛的力士”“慈眉善目的菩薩”“飛天”等,脫離了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在本節(jié)課教學之前,可以為學生推薦幾款預習App——百度地圖、納米盒子、喜馬拉雅、百度文庫、思維導圖工具等,學生可以借助它們進行地理位置的了解與感知、課文朗讀、故事搜集、知識梳理等,在正式進入課文之前學生就形成了個性的、感性的、直觀的認識,再借用“問卷星”App,采用問卷調(diào)查的形式,讓學生在預習文本時,明確目標、學有導向,為高效的“學”服務,也為課堂里的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教師提供基本的學習資料App,教給學生使用方法,培養(yǎng)他們運用信息技術(shù)解決問題的意識,鍛煉查找、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學生能更高效地對疑難字詞、文章結(jié)構(gòu)、莫高窟歷史等有初步認識,學生帶著對莫高窟學習的欲望以最快的速度步入課堂,讓接下來的文本教學事半功倍。
課改推進至今,我們能感受到不再以死守課程、教材知識為中心,而應當面向生活世界,做適度的統(tǒng)整,重在綜合運用,以提升整體的核心素養(yǎng)。
不妨以我們的拼音教學為例,拼音教學這么多年,依然是困擾語文教師的一個難題,來看看《胖圓歷險記》,以胖圓為繪本故事的主角,創(chuàng)設了一系列的童話故事,讓學生們在故事中學拼音,妙趣橫生。甚至,可以請來美術(shù)教師,進行輕泥制作,語文教師根據(jù)學生的作品,將拼音音節(jié)寫在卡片上,當學生作品完成后,拼讀卡片,去尋找相對應的作品,然后再一起參觀,互相介紹,一起拼讀,多有趣啊!這樣的語文學習,讓學生既掌握了相關知識技能,又實現(xiàn)了智力、能力的發(fā)展,有助于他們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
語文學習的內(nèi)容豐富多彩,結(jié)合其他學科的教學內(nèi)容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本身也能形成不同的系列,能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學會綜合運用。如學完《燕子》一課后,引導學生走向大自然,把語文、音樂、美術(shù)、信息技術(shù)等課程內(nèi)容整合在一起。學生自主確定活動小組,或搜集與春天有關的詩歌、散文、歌曲,或畫春天的畫,或采集蝴蝶等昆蟲標本,或踏青拍攝有關春景的照片。
讓學生跳出慣性思維的舒適區(qū),遇見陌生的語文課,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引領學生深入、高效地閱讀?!澳吧笔且环N意識和觀念,是對兒童的觀照與成全。各種陌生的形式和內(nèi)容,其實在悄悄地又實實在在地影響著教學改革,它更像一股暗流、一支隱力,雖然看不見,卻可以真切地感受到它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蛘哒f,教學本應就是陌生的。因為陌生,才有教學的必要;因為陌生,才有學習的產(chǎn)生;因為陌生,才有交流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