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濛萌
(南京市科利華小學,江蘇南京 210037)
滲透式教育是一種以自然的、潛移默化的方式進行教育的模式。我國歷來就是一個崇尚音樂教育的國度,《樂記》云:“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避髯诱J為,音樂可以“正身行、廣教化、美風俗”。古代先賢都喜好練習琴、棋、書、畫,以修身養(yǎng)性、凈化心靈,“琴”所代表的音樂對人的品格塑造有著直接的作用。
小學音樂教學的目標是幫助喚醒和滋養(yǎng)孩子的內在生命。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提高“滲透力”,是音樂教育者必須考慮的問題。
小學音樂課教學的目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即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很多小學生喜歡音樂課,但對音樂知識了解得卻不多,這就導致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較差,對音樂的審美能力較為低下。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音樂課在小學教育中的地位并不高,被看作副科,而且學校管理者和家長只要求學生文化課上好即可,對音樂課不夠重視。小學音樂教師很多長期持“音樂課就是唱歌課”的認識,沿用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法,導致學生音樂基礎薄弱,難以展現(xiàn)天賦。
有的家長認為音樂課毫無用處,甚至覺得耽誤孩子的文化學習時間。而事實證明,有音樂特長并能很好地展現(xiàn)音樂才能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都非常強,而且學習成績比較出眾。家長對孩子學習音樂不重視,會影響孩子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小學音樂課上有一些稍微難一點的欣賞作品,比如《水草舞》這首鋼琴曲,大部分學生剛開始是聽不懂曲子的內涵的。對此,教師可以讓他們用畫畫的形式來表現(xiàn)自己聽后的想法。孩子們對畫畫都非常感興趣,因此他們會積極發(fā)揮想象,用畫筆表達自己的思想,這樣就讓音樂變得更具體和形象化,學生就能更深刻地理解音樂的內涵和情感,更容易達到教學效果和發(fā)展學生的音樂能力。
又如,在教學《愛的祝愿》這首歌曲時,教師以“愛”為主線,帶著孩子們走進樂曲深入感受,將作品劃分成三個場景,同時讓學生編排相關的動作,隨著旋律進行律動。學生一邊跟著旋律律動,一邊聯(lián)想相關的場景,更加容易走進歌曲的情緒,了解創(chuàng)作者的心情。這種讓孩子們設身處地感受音樂的教學方法,能加深孩子對作品的理解,提高他們的音樂欣賞水平。
小學生年齡小,缺乏生活閱歷,他們的思想很單純。因此教師要注重營造氛圍,引導孩子對音樂進行體驗,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到,各種樂器的聲音都只是用來表現(xiàn)聲音的“色彩”和情緒,而不是為了歌唱和聲或者打拍子。教師要將運動、舞蹈和游戲融入音樂課堂,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孩子提供心靈的滋養(yǎng)。
為了豐富孩子的體驗,教師還應選取各國家各民族的音樂,讓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這樣更有利于開闊他們的視野,發(fā)展他們的音樂能力。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教師應當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教育和教學全過程中,并以自己的楷模作用,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币魳方虒W含有豐富的德育內容,除了愛國主義教育外,還包括培養(yǎng)學生愛家鄉(xiāng)、愛自然、愛學習、愛勞動、愛科學、樹立遠大理想、互助友愛等品德。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牢固樹立德育意識,以教材為基礎,以課堂為陣地,挖掘德育元素,做到每堂課都有德育。
小學音樂教師在教學時,應通過生動的講解,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寓德育于美育之中,盡可能地把音樂作品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如尊敬師長、熱愛勞動、團結互助、誠實守信等傳達給學生,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和引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如通過教唱《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春江花月夜》以及《中國話》等歌曲,引導學生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和發(fā)展歷程,培養(yǎng)他們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他們的愛國情感和對社會的責任感;通過欣賞德彪西的《月光》和中國古琴曲《流水》等來提升學生對美的追求。通過在音樂教學中加強德育,可以使學生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品質得到熏陶,有利于他們的全面發(fā)展。
現(xiàn)在的小學生絕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平時在家里受家長的寵愛,導致許多孩子自私任性,有依賴性強、自理能力差、經不起挫折等缺點和弱點,加上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各種壓力,許多孩子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F(xiàn)代教育學家和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音樂具有心理治療作用,優(yōu)美的節(jié)拍和旋律,可以調節(jié)人的神經,使人產生歡快的感覺,當人們因疲勞或壓力產生思維混亂時,或者壓抑、沉悶、驚慌時,聽一聽輕松的音樂,能使身心頓時放松下來,解除疲勞,平復心情。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通過提高課堂的滲透力,有利于觸發(fā)學生的情感,增強他們的心理素質。小學生心理狀況受社會、家庭、學校影響很大,而音樂對人的心理的影響往往是最直接的。音樂作為一種聽覺藝術,通過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覺器官,在人的大腦中產生音樂形象,給人直接的聽覺感受,因此開發(fā)大腦離不開音樂,音樂對人的智力發(fā)展的作用毋庸置疑。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我的科學成就很多是從音樂中受到啟發(fā)的?!?/p>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不但要鉆研教材,認真上好每一節(jié)課,而且要了解學生們喜歡的音樂風格和歌曲,以便有的放矢地發(fā)揮音樂的育人功能,引導和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音樂教育如果能與學生的心理需求相符合,則能夠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他們的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F(xiàn)代社會是一個充滿挑戰(zhàn)和機遇的社會,如今是一個信息化、數字化時代,是一個創(chuàng)新的時代,面對這種情況,就要求學校必須實施以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為核心的素質教育,大力開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和實踐能力。而音樂這門學科是培養(yǎng)學生這些能力的有效載體,世界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對音樂教育的意義和作用有這樣的描述:“音樂是思維強而有力的源泉。沒有音樂教育,就沒有兒童完全合乎要求的智力發(fā)展。音樂形象以新的方式在兒童面前揭示出現(xiàn)實中各種各樣事物和現(xiàn)象的獨特之處?!庇纱丝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推行滲透式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音樂對小學生各方面的影響遠遠超出藝術的范疇,而德育和美育功能正是它的靈魂,是陶冶學生高尚情操的有效載體。音樂是一門特殊的藝術,盡管它的內涵比較抽象,但又能最深刻、最細膩、最準確地反映人的情感。在小學音樂課堂實施滲透式教育,可以讓孩子在接受音樂教育,得到審美熏陶的同時,浸潤心靈、凈化靈魂,養(yǎng)成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培養(yǎng)通情達理的性格以及健康的行為習慣,這是讓孩子受益一生的財富。通過滲透式的音樂教育,能夠加強孩子的審美體驗,從而以美引真、以美導善、以美化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