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東陽市歌山鎮(zhèn)上蔣小學 陳躍明
漢語的詩詞文賦,很大一部分是詩人、作者以吟誦的方式創(chuàng)作而成的,所以體會詩詞文賦精神內涵和韻味的最佳途徑就是吟誦。吟誦,既是人們對詩詞文賦傳統(tǒng)的誦讀方式,也是我們學習時高效的教學方法。它有著兩千多年的悠久歷史,社會作用和文化價值極高。
吟誦也是我國優(yōu)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公認的中國文化獨特魅力之一,它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聲譽。身為中華兒女,傳承非遺自然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的責任和使命。值得欣慰的是,如今的校園里經典吟誦已然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之一。上學期,我們學校拓展課就有吟誦社團,報名的學生還不少呢。作為一門既經典又時尚的課程,吟誦課該如何定位把關呢?這是我們一直思考的。于是,學校開展了一次經典誦讀的教學展示。
說心里話,對本人而言,吟誦與自己相距甚遠。我曾經一度認為那是文學大咖們所擁有的技能。學校社團的開展,讓我與吟誦有了初見,那是甜中帶酸的初見。孕育一堂課,它從無到有,又由整歸零,那份酸與甜一直在我心里交叉纏綿。我們都知道,上好一堂課,首先要把握好教學目標,它是課之根本。下面我結合《早發(fā)白帝城》一詩的吟誦磨課歷程,著重從目標的設定這個角度談談我的感悟和受到的啟發(fā)。
《早發(fā)白帝城》是唐代詩人李白寫的一首千古名詩。全詩共有四行兩句。前兩行描寫了早晨李白辭別了朝霞繚繞的白帝城,一路順沿長江而下,一日之間就可以到達千里之遙的江陵。后兩行寫了長江兩岸的猿聲還在耳邊回響,輕快的小舟已經駛過了萬重山。整首詩顯得輕快靈動,生動地傳達了詩人乘船從白帝城返回江陵時的急切、喜悅心情。
吟誦的第一載體是古詩文。提到吟誦,我們的腦海里就會出現詩人摸著胡須,搖頭晃腦的模樣??梢姡髡b與古詩文的鑒賞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我校Z老師在認真解讀教材后,便對《早發(fā)白帝城》制定了她第一稿的教學目標:
1.借助作者寫作背景,了解古詩含義,體會作者心情,感受詩歌之美。
2.了解平仄規(guī)律,認識平仄符號,并能借助符號吟誦。
3.感受吟誦魅力,植根吟誦情懷。
古詩文教學對于小學生來說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因為相對其他教學內容,古詩文缺少一種基礎和氛圍。除了課堂上的教學,平時學生對古詩文接觸不會太多。而我們面對的是低段的社團吟誦,組員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報名而組成的。且不管這些孩子的語文素養(yǎng)究竟如何,僅從年級上來說,有一年級的也有二年級的,參差不齊。所以,古詩文的吟誦教學就顯得更難了。課開始,Z教師由李白創(chuàng)作詩歌的背景引入,讓學生了解作者當時喜悅、迫切的心情。然后老師抓住“心情線”引領學生理解整首詩的含義。Z老師用了整整30分鐘才完成目標1的教學。僅這一塊內容的教學就已經給聽課的老師一種緊鑼密鼓的感受了。如此下來,給目標2、3留下的空間就相當局促了。后面Z老師只能蜻蜓點水式一帶而過。第一次試教就是這樣在學生半懵半懂中度過了。
課后,磨課團隊人人臉上陰云密布,這堂課的目標定位究竟是什么?學生最需要的是什么?這究竟是古詩文鑒賞課還是吟誦課?……一系列問題在我們的腦海里闖出??上攵?,學生對平仄的理解是不到位的,更別提吟誦了。課堂四十分鐘,時間是很有限的。我們明白熊掌和魚不可兼得,吟誦才是這節(jié)課的主要目標。任何活動設計都應該緊緊圍繞“吟誦”這一目標,并為之服務。其他的目標在本節(jié)課就應舍棄。
經過磨課團隊的反復思考,大家給本節(jié)課重新目標定位。Z老師再一次梳理了教材。為了更好地完成吟誦目標,Z老師對第一設計進行了大刀闊斧地砍砍砍,經過修改,出爐了第二稿目標:
1.了解平仄規(guī)律,認識平仄符號,并能借助符號吟誦。
2.了解短中長平分布規(guī)律,了解平長仄,初步嘗試用符號給古詩標號。
3.感受吟誦魅力,植根吟誦情懷。
這次試教,Z老師帶領學生先了解古詩文的平仄規(guī)律,認識平仄符號,然后引領學生根據符號進行吟誦教學。一堂課干貨滿滿,學生如同接受了一場“頭腦風暴”。整堂課下來“平仄仄平”、“仄平平仄”,學生真的是手忙腳亂,目不暇接,左右為難。可最終的課堂反饋卻是學生的一知半解。
磨課組再次陷入困境,尋找分析導致這樣課堂效率的根本原因。經過分析、思考,得出原因在于教師在教學平仄時的條理不夠清晰。同時,另一個問題也來了。對于低年級學生而言,這樣的目標是不是太難了?于是,大家分頭合作,從各個年級入手,測試結果如下:高年級15分鐘完成教學目標;中年級30分鐘完成教學目標。那么低年級學生如果在教師正確合理的引導下去完成目標,應該問題不大??磥?,問題不在目標定位上??蔀槭裁葱Ч焕硐肽??第二個問題接踵而來,這么多“干貨”的課,難道是學生不感興趣嗎?為了吟誦而吟誦是以生為本嗎?有了這樣的思考,我們馬上動手調整第三稿教學目標:(1)經歷吟誦過程,認識平仄符號,探究平仄規(guī)律,并能借助符號吟誦。(2)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吟誦魅力,植根吟誦情懷。
這次試教,是讓學生認真聽Z老師的吟誦,辨別每個字之間的停頓。然后,師生一起約定吟誦符號:平“橫”仄“豎”,并試著讓學生自己一邊聽詩歌一邊標吟誦符號。在自主探究中認識吟誦符號后,Z老師再組織學生通過多次反復地聽辨、觀察,得出平仄規(guī)律——平長仄短。這次的試教明顯地比前幾次順暢了。老師教得不那么累了,學生學得也輕松多了??梢?,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寬松、快樂、有趣味的學習環(huán)境,只有學生自己親自經歷過,收獲的知識才是最扎實的,純技能的教學只會事倍功半。
經過多稿教學目標的設定及試教,我們漸漸感覺吟誦已經不再是這次教學展示的攔路虎了。有一句話叫“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孩子們通過一堂課的吟誦后真的不需要教師的引導就能理解詩意了嗎?或許在幾年后,孩子們會頓悟,但是基于低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這似乎有點拔高要求。我們吟誦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不正是為古詩文鑒賞服務的嗎?如果缺少鑒賞,古詩文吟誦還“完美”嗎?此時的焦點又回到了古詩文鑒賞中,究竟需不需要鑒賞?
經過磨課組的一再思考,最終覺得古詩文教學不能沒有鑒賞。于是,第四稿教學目標又誕生了:
1.在故事情景中學習吟誦,認識平仄符號,通過研究平仄符號,探究平仄規(guī)律,并能借助符號自己吟誦。
2.在吟誦中體會故事含義,了解作者情感,并通過吟誦表達作者情感。
3.在探究過程中,感受吟誦魅力,植根吟誦情懷。
這次試教,Z老師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了解吟誦符號,并在吟誦中體會詩歌內涵,感受作者的快樂、急切的心情。
幾次試教,一波三折,或許旁觀者一眼就能看穿問題的本質??蓪δフn組的老師們來說,卻是在經歷了一場輪回后,方才接近吟誦一步。這不真應了古人說的“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道理了嗎?
在經歷了從無到有的磨課過程后,學校請來了市教研員L老師為此次的吟誦教學問診把脈。聽了Z老師的課后,教研員的一番話讓在云霧中的我們豁然開朗。L老師說:“吟誦課不應該單單是枯燥的方法教學,而應該成為學生吟誦經典的手段。在學生學完詩歌后利用吟誦的方法加深對詩歌情感的理解?!迸?!原來如此!有了專家的點撥,磨課組快馬加鞭重組第五稿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2.借助視頻,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畫面。
3.借助故事體會詩人的心情,在吟誦中表達作者情感,感受詩人的心境。
基于教研員理念的點撥,我們再一次進行了試教。盡管課堂的表現并不完美,甚至有很多的遺憾。但我們堅信:有遺憾的課才是促進我們快速成長的動力。讓我們在反思中不斷進步,在“感悟經典,傳承非遺”的路上越走越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