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qū)實驗小學潘山校區(qū) 高丹紅
古人有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鐘粟。”閱讀,帶給人的不僅僅是愉悅的體驗,更是一種思想認知上的升華。良好的閱讀體驗能夠豐富學生的情感思想、道德品格,可以拓展他們的認知結構、文化水平。閱讀作為語文課中一種綜合性極強的學習手段,需要學生扎實掌握其中的技巧。然而在現(xiàn)階段,我國大部分小學生都缺乏應有的閱讀技巧與認知,甚至很多學生在讀的時候只是單純地走馬觀花。當教師詢問他們從中理解了什么、學到了什么,他們幾乎很難給出理想的答案。所以,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無疑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點。課外閱讀作為一種獨特的閱讀形式,魅力豐富,深受小學生喜愛。站在課外閱讀的角度著手構建閱讀指導課,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閱讀情趣,另一方面可以豐富學生的認知視野,為其以后的學習鋪墊良好的基礎。
栽種樹苗是一個技術活,只有最合適的土壤才能培育出最茁壯的大樹。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培育而言,亦是如此。只有最合理的閱讀方案、閱讀材料,才能讓學生真正地領略到閱讀的魅力和樂趣,而且,學習本來就需要興趣的支撐。在興趣的牽引下,學生會更加積極、更加自主。上述理念恰恰符合了激趣要求,對于培養(yǎng)學生閱讀情趣而言有著重要的意義。
小學生正處于成長發(fā)育階段,他們的認知模式以形象思維為主,也即是說直觀可見的情境更容易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閱讀欲望。所以,選取有插圖的課外書籍可以更好地調動閱讀的代入性,緊抓學生眼球。另一方面,針對不同年段的學生,課外讀物的選擇同樣要有所側重。例如針對低年級的學生,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有趣的繪本,如《大衛(wèi),不可以!》《逃家的小兔》《大象艾瑪》等。這些繪本圖文并茂、形象豐富有趣,深受學生喜愛。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他們在讀此類書籍的時候都非常地認真,生怕落下一字一句。甚至有些學生還會在讀的時候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并認為如何發(fā)展故事更合理。針對高年級的學生,可以選擇一些議論文和記敘文,又或者是青少版的世界名著,比如《安徒生童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與黑》等。
總之,基于課外閱讀下的閱讀能力指導首先要做到以人為本、因人制宜,這樣方能體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能有效調動起學生持續(xù)閱讀的動力和決心。
單純地擁有閱讀的興趣,卻無閱讀的技巧,這只會浪費學生的時間,影響他們的閱讀質量。如果說興趣是學生邁入閱讀大門的敲門磚,那么技巧則是提升學生閱讀質量的點金石。正所謂“勤奮出聰明,博學出智慧,多練出技巧,巧思出碩果”,掌握良好的閱讀技巧遠遠強過漫無目的的閱讀。因此,根據小學生的能力特征與理解水平,融入合理的技巧指導是重中之重。例如在閱讀鄭淵潔老師的《舒克和貝塔歷險記》的時候,教師給學生提出了尋讀和標注式閱讀兩種方法。首先,學生利用尋讀的方式將故事的重要線索梳理開來,其中包括了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其次,再利用標注的方式將閱讀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勾勒,由此便于他們后期向教師或同學發(fā)問。期間,為了確保學生懂得如何去讀,教師還可以適當地拋磚引玉,設計問題。譬如引導學生思考“文章中出現(xiàn)了哪些修辭手法?”“文章的寫作手法是什么樣的?”“這個段落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等。這樣一來,學生自然會帶著目的去閱讀,而不是像以往那樣單純地走馬觀花。另一方面,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將自己在讀的過程中遇到的一些有趣的句子(精彩描寫或者是典型的修辭手法的運用等)、詞匯進行記錄,比如“它輕手輕腳地溜進屋子中,像一陣微風,讓旁人難以察覺”“飛機是穿梭在天上的十字架”等。由此豐富學生的語言含量,并間接為他們以后的寫作訓練提供基礎。
閱讀不僅僅是機械地挖掘文章書籍中的詞匯、語言,還要深入性地分析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文章的核心思想,這樣才能讓學生真正地將文章讀準、讀透。但是目前大部分小學生在讀的時候都缺乏對核心思想的思考意識,這導致他們的閱讀質量嚴重受到影響。故此,在展開課外閱讀活動期間引導學生挖掘文章思想元素與道德理念,恰恰是展開課堂教學的關鍵步驟。比如安徒生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很多學生在讀完這篇故事的時候都顯得很憤怒,因為在他們看來是小女孩的父親害死了自己的女兒。但如果仔細分析的話,很顯然真正害死小女孩的是那個黑暗的時代。因為即使小女孩沒有外出賣火柴,在家里依然缺乏生活的保障。因此,將思維從對故事的分析延伸到對那個時代的分析,然后再反觀當時的生活,以此促發(fā)學生思考。這時,學生自然會意識到今日和平、溫暖的生活的來之不易。當然,由于小學生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在灌輸道理的時候不要過于牽強,而是要循序漸進地引導,爭取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份思想的寶貴。比如《狐假虎威》,在閱讀這個故事時要讓學生明白在遇到困難的時候絕不可以輕言放棄,而是要找到合理的辦法去解決問題。只有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而在具體的指導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現(xiàn)有生活進行舉例,比如考試遇到難題、和小伙伴發(fā)生矛盾等,由此給學生提供真實的閱讀體驗平臺。
在培養(yǎng)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基礎上,教師還要滲透其它類型的練習機制,由此間接增強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促進他們語文能力的提升。而且,不同的練習機制能夠締造出與眾不同的閱讀氛圍,讓語文閱讀課變得更靈活、更生動。例如讀后的寫作訓練,恰恰具備了上述意義。以《丑小鴨》為例,在學生讀完這篇童話故事后,教師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都表示“接下來丑小鴨又發(fā)生了哪些故事呢?”“丑小鴨會回到以前的家里尋找自己的鴨媽媽嗎?”“以后還會有人欺負丑小鴨嗎?”。面對學生好奇的表情,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充當文章的作者,為《丑小鴨》進行續(xù)寫。由此一來,便讓學生在讀的基礎上獲得了寫的體驗。同理,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制作閱讀筆記,并在這個基礎上將每一次閱讀的書目、文章進行記錄,比如讀中遇到的精彩句子,獲得的感悟與心得等。這樣不但可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而且有助于增強他們對語文知識的積累。當然,多元練習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體驗過程,教師不能單純地為了應付教學需要而實施訓練,而是要將多元練習貫徹到每一次的語文閱讀課中,這樣才能讓學生在反復的練習中真正成長。
總而言之,課外閱讀是幫助學生體驗閱讀情趣與魅力的最佳手段,它可以改變傳統(tǒng)語文閱讀枯燥乏味的尷尬局面,讓閱讀變得更加靈動、生趣。不同的課外讀物蘊藏著不同的知識點與哲理,學生在品讀的過程中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了解更多的道理。這種建立在自主摸索、自主探究之上的閱讀形式可以讓學生更全面地累積讀中學到的知識,從而完善他們的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