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市盛世長安小學 孫曉君
人的全面發(fā)展是整個人類全面發(fā)展的總趨勢和總目標,也是教育活動的根本追求。教育是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學校教育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不僅是貢獻于每一個受教育對象,也是對整個人類發(fā)展歷史進程的巨大推動。而要實現(xiàn)全面育人的目的,需要諸多的條件,如完善的教育體制、較完備的教學設施、良好的校風以及融洽的社會和家庭氛圍等,但更重要的是必須擁有一大批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的教育者。然而人是有感情、有知覺、有個性、有人格的活生生存在,不同于冷冰冰的、沒有生氣的物。因此,教育者只有懂得“以生為本”的思想,再加上“愛”這一教育的靈魂,才能取得可喜的教育成果。
石家莊市盛世長安小學作為北京第二實驗小學石家莊分校,自2009 年建校以來,一直秉承集團總校“以愛育愛”的辦學理念,將“愛的教育”浸潤到學校教育教學的各個方面,培養(yǎng)學生愛家人、愛老師、愛同學,進而愛家庭、愛班集體、愛學校,最后升華到愛祖國的情感。
愛是人類的永恒話題,是人類最基本的情感。歷史上,很多教育家和學者都對“愛的教育”進行了闡釋,這些對我們的學校教育產生了重要影響。
中國傳統(tǒng)師愛思想。根據(jù)可考證的史料文獻分析,我國古代師愛思想的產生應追溯到孔子。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或“愛人”,他的師愛思想也正基于此。在師愛問題上,孔子不是從政治上而更多的是從教育上來加以考慮和論述的。在他看來,師愛只是教育的前提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接受教誨,成為“仁者”。所以,師愛最終應體現(xiàn)在“有教無類”和“誨人不倦”上。也就是說,師愛應以愛始而以誨終,只有在師愛的前提條件下學生才能愉快地接受師教。在這里,孔子不僅考慮了教育的要素,而且考慮了學生的情感或者心理要素。
陶行知的“愛滿天下”教育思想?!皭蹪M天下”是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也是他畢生追求的教育真諦?!皭蹪M天下”的核心是“愛”,即學校要把愛貫穿到日常的教育教學管理中,引導教師用愛心去滋潤學生的心靈,用愛心去呵護學生健康快樂成長。陶行知先生創(chuàng)辦育才學校的目的就是要施愛于所有兒童,他認為教師有“不偏愛學生的義務”,他本人也把學生和學校當作“愛人”對待。
弗洛姆愛的思想。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認為,愛的本質是給予;愛的目的是使被愛者獲得幸福、發(fā)展和自由;愛是一種責任感,對他人負責就像對自己負責一樣;愛也是尊重,尊重就是要承認被愛者的獨立性和個性,讓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發(fā)展自己。因此,他認為在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應是一種平等、尊重、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把學生看作教學的主體,不僅要教會學生知識和技能,更應教會學生熱愛生活,珍視生命。
亞米契斯愛的思想。兒童文學作品《愛的教育》的作者亞米契斯認為,教育是在學校和家庭雙重作用的影響下,對孩童的德、智、體、美等方面進行外鑠。家長和教師要給予孩子無私的關愛,使其懂得如何與人為善,與人分享痛苦和喜悅,最終成長為一個健全的社會人。
我們認為,“愛的教育”從廣義上而言,是指教育范式指導的實踐活動,它和生活教育、平民教育、解放教育、批判教育、存在教育、文化教育處于并行關系。從狹義而言,“愛的教育”是指有感情的教育,即教育者要全心關注受教育者的健康成長。在學校層面,“愛的教育”的主體主要是教師,即教師“基于對職業(yè)的理解,為實現(xiàn)職業(yè)理想和道德,在教育實踐中生產出一種超越血緣關系的愛。它是以受教育群體為對象,在教育過程中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高尚的道德境界、執(zhí)著的敬業(yè)精神,賦予人道的教育藝術和對自我職業(yè)行為充分肯定的價值取向。”
“愛的教育”意味著關注、關懷和給予。就具體的師生關系而言,學生是受教育者,教師是施教者。教師施教的根本目的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通過施教完善自我。通過施教,教師不僅提高了自身的業(yè)務素質,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道德修養(yǎng),并從中獲得了樂趣,實現(xiàn)了自身的價值。另一方面,教師通過施教幫助學生獲得知識,提高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引導并培養(yǎng)他們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樹立生活的信心,追求人生的樂趣和幸福。唯有實施“愛心教育”,對學生的關懷才不會只停留在形式上。
“愛的教育”意味著理解、同情和寬容。教師所施教的對象,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際上講,都不可能是理想的對象,而是現(xiàn)實的存在。他們來自不同的地域和家庭,人生經歷和所受的教育影響也不相同,這也就造成了學生在認知和個性方面的不同。教師只有認識并接受這一事實,才會做到尊重差異、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發(fā)展個性,而不按照一個標準搞“一刀切”。
“愛的教育”意味著信任、尊重和合作。在學校教育中,無論是哪個階段的教育,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都是至關重要的。對學生來說,教師的信任意味著對學生的肯定、尊重和支持,學生會因此變得更加自尊和自信;對教師而言,學生的信任有助于教師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也同樣使教師對自身充滿自信。師生之間有了充分的信任,才可能相互了解、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我們不能片面強調學生對教師的尊重,應該改變觀念,師生之間應相互尊重。
盛世長安小學基于對愛的理解,采用充滿愛的方式,開展了一系列以“愛”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抒發(fā)了對教師的愛,教師也用自己的愛感染學生,用愛的情感、愛的行為、愛的能力書寫著“愛的教育”。
營造溫馨、舒適的校園環(huán)境。在物質環(huán)境的定位上,我們意在充分展現(xiàn)“因為愛,全世界都在對我微笑”的核心表達,將理性的理念進行了充滿詩意和創(chuàng)意的感性顯現(xiàn)。一進校門,感受愛的牛、沐浴愛的小兔子、分享愛的彩虹色的花、堅守愛的快樂鳥、播撒愛的花婆婆構成了一道微笑墻。在一樓大廳,我們專門設置了辦學理念墻,上面寫著“全世界都在對我微笑”和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玲的同題詩歌,并配有學校核心標識變型的裝飾,使學生每天一入校便能感受到微笑與愛的氛圍。學校還將一大塊閑置空地開發(fā)成蔬菜種植園,里面散落著花婆婆、?!れ车夏稀⑿⊥米?、快樂鳥等五個愛的小精靈;我們還在每個雕塑旁設置了手繪故事景觀牌,孩子們既可以在這里閱讀繪本,也可以表演繪本中的精彩故事。
優(yōu)化整合學校課程體系。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認為,每個人的智能都有獨特的表現(xiàn)方式,學校教育的宗旨應該是幫助學生開發(fā)多種智能并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點,讓學生在接受學校教育的同時,發(fā)現(xiàn)自己至少有一個長處。學生會因此更加熱切地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我們所實行的“愛的教育”,就是要以學生為中心,照顧每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給予足夠的挑戰(zhàn),發(fā)掘最大的潛能。為此,我們積極貫徹落實《義務教育國家課程設置實施》的要求,優(yōu)化學校課程體系,最終形成了由“樂看世界課程”“樂探世界課程”“樂游世界課程”構成的“悠游”課程體系。其中,“樂看世界課程”主要包括基礎認知世界、基本技能相關的課程,下設基礎學習、基本知識技能、基本生活技能、品性與健康、安全課程5 個版塊;“樂探世界課程”多與探索性、綜合性、融合性課程相關,下設探索生命、益智·思維、美·藝術、科技拓展4 個版塊;“樂游世界課程”則以活動實踐類課程為主,下設學生自治課、生涯體驗、傳統(tǒng)與禮儀、社團課、走進世界5個版塊。
打造生本課堂模式。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愛的教育”的主陣地,教師只有尊重生命,才能理解生命的差異性,才能在教學中考慮每個兒童的心理特點、知識經驗和個性追求,使教育適應兒童的要求。
一是開展“課前精彩兩分鐘”活動,讓學生在參與學習中獲得信心。課堂的主體是學生,讓學生參與課堂組織是體驗學習成就感的好方法。我們課前預備活動的主持人由學生輪流擔任,學科教師提前布置預習任務,學生分組分工完成。其流程是:小主持人邀請展示的學生—學生采用課件等形式將課前預習成果進行展示—其他學生交流評價展示情況—展示學生請大家打分—展示學生根據(jù)同學的評價進行自我評價—主持人提醒下一次展示的同學提前做好準備,請老師開始上課。
二是多元對話,給學生話語權。我們對“對話”的理解是:突出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人與教材的互動。學生只有在課堂中實現(xiàn)真正的、真實的對話,實現(xiàn)課中研討中思維的碰撞與交流,才能感受教師愛的能力和藝術,最終引導學生學會傾聽、理解和尊重。因此,在課堂對話中,教師要“勇敢地退,適時地進”,引領學生從“淺”對話(單純意義上的對話)走向“深”對話(思維的碰撞與交流)。教師在“退”的時候,應把握好四個時機:一是學生爭議剛開始時要退,二是學生研討興致盎然時要退,三是學生交流走向深入時要退,四是學生對爭論的問題即將達成共識的時候要退;教師“進”的時候,應把握好六個時機:一是學生認識在同一層次上需要提升時要進,二是學生出現(xiàn)閃光點時要進,三是學生出現(xiàn)解決不了的問題時要進,四是學生習慣培養(yǎng)上要進,五是知識點的訓練上要進,六是教師提要求和歸納提升時要進。
三是分層實踐,給學生選擇權。學生是存在差異的,教師必須要以開放的心態(tài)接受這種差異,為學生量身定做實踐內容,讓每一個生命都綻放微笑。根據(jù)學生學業(yè)水平,我們每天分層次留作業(yè)(必做、彈性、長期):必做作業(yè)就是學科基礎知識、所有學生都必須掌握的作業(yè);彈性作業(yè)就是有一定深度、廣度、綜合度的作業(yè),大部分學生可以選擇;長期作業(yè),顧名思義就是需要長時間完成的作業(yè),比如單元歸納整理、手抄報、讀書、課外拓展實踐、主題研究活動等,可以作為學有余力孩子的選做作業(yè)。為保證分層作業(yè)的有效實施,我們通過定期開展星級作業(yè)展評講活動,對學生分層作業(yè)進行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