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酒泉市玉門市第二幼兒園 梁亞琴
陳鶴琴先生曾說:“游戲是幼兒的生命。”《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指出:“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顒又羞M行的。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育環(huán)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p>
“以兒童為本”“游戲課程化”讓近幾年的幼兒教育理念發(fā)生了重大變革。安吉游戲秉持自然、快樂的游戲理念,把游戲還給幼兒,讓游戲成為幼兒一日生活的主旋律,讓游戲的力量得以發(fā)揮。
如今,安吉游戲已被廣大幼兒園認可和推廣,我園也適時引入了其游戲理念和游戲模式。
在引入安吉游戲的過程中,我們經過“參觀探索—學習引入—教育實踐”的歷程,經過反復的實踐研討,對安吉游戲與本土特色的結合總結出了一些心得體會,為安吉游戲在我園的有效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為了實現對幼兒的解放,在安吉游戲中,我們要求老師“管住嘴、管住手、睜開眼、豎起耳”。華愛華教授曾多次重申安吉游戲最顯著、最值得借鑒的價值在于教師放手孩子,把游戲還給孩子,這真正契合了《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提出的“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幼兒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中根據自己的需要、興趣,用自己的方式玩他想玩的各種游戲內容,在游戲中不斷學習和成長。
安吉游戲通過幼兒自主選擇、自由開展、自發(fā)交流,讓孩子在游戲中成為真正的主人,從而獲得全面發(fā)展。如幼兒玩“跳竹竿”游戲,游戲剛開始時孩子們只是橫著擺竹竿,通過探索交流,逐漸開始橫豎都擺,竹竿搭成了格子狀,但是在反復的擺放中,孩子們漸漸失去了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老師就利用休息時間為孩子播放“跳竹竿”的視頻。
后來竹竿“動”了起來,幼兒的技能技巧也不斷加強,還會隨著音樂節(jié)奏的變化改變跳躍的節(jié)奏,孩子們不斷積累經驗,雖然方法有難有易,但跳竹竿的方式方法在幼兒的自主創(chuàng)造中豐富了起來。所以老師在必要時對幼兒的游戲進行恰當引導,能保證幼兒游戲的安全性和持續(xù)性。
又如,孩子在建構區(qū)搭建立交橋,因為孩子們沒有見過真實的立交橋,就無法有具象的感知,他們把立交橋搭建得如同鐵軌一般,老師看到后就在孩子們旁邊搭建了一個“立交橋”,希望孩子們能夠模仿搭建。但是直到活動結束,老師的“立交橋”始終孤零零的矗立在一邊,并沒與引起孩子們的關注和模仿,孩子們還是非??鞓返卮罱?、完善著他們心中的“立交橋”。
幼兒以生活經驗為素材,通過自己構想喜歡的游戲情節(jié),在玩中思、玩中樂、玩中做,在游戲中獲得知識,在語言表達、動手操作、運動能力和同伴協(xié)作等方面逐漸得到發(fā)展。從案例中我們發(fā)現,教師不要輕易干涉正處于游戲創(chuàng)造中的幼兒,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要大膽放手讓孩子去創(chuàng)造,而教師只為孩子提供游戲的材料,創(chuàng)設游戲的環(huán)境,做一名細心的觀察者。
《幼兒園教師專業(yè)標準》中指出:“重視環(huán)境和游戲對幼兒發(fā)展的獨特作用,創(chuàng)設富有教育意義的環(huán)境氛圍,將游戲作為幼兒的主要活動。”環(huán)境不僅影響游戲活動的有效性,而且直接影響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專注性和持久性。充分挖掘現有的空間與材料,合理規(guī)劃、巧妙利用,做到既讓環(huán)境充滿童趣,又在安全的前提下滿足幼兒各種游戲活動。
比如涂鴉墻和攀爬墻的位置就要結合幼兒園的環(huán)境因地制宜地創(chuàng)設;再比如將直接能用來游戲的材料分類擺放在一個場地,將需要幼兒合作建構后才能游戲的材料放在另一個場地,這樣就可以避免幼兒相互干擾,也有更充足的場地讓幼兒安全地游戲。幼兒園每天分時段、分年級組織幼兒開展游戲活動,科學地劃分場地能讓幼兒打破班級界限,互相交往、互相合作。以班級為單位,輪流交換活動場地,為幼兒進行安吉游戲提供了前提條件。
“一物多用”的游戲區(qū)不僅能激發(fā)幼兒游戲的積極性,還能減輕老師的負擔,相同的材料放在固定的區(qū)域,既方便幼兒又方便老師。如長條矮凳,小班幼兒可以直接用作平衡木、小橋、跨欄等;中班幼兒可以進行花樣過小橋、障礙游戲等;大班幼兒則可以進行疊放、組合游戲。
幼兒園每周對操作材料和器械進行檢查、維護,教師則教孩子們學會整理物品和簡單的安全檢查,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又能讓他們愿意為他人服務;讓能力強的孩子帶動能力弱的孩子,增強孩子的安全保護意識。教師提前一周備課,對游戲要有充分的預設,以便對游戲中的不安全因素提前進行彌補、完善??傊褪浅浞掷没顒涌臻g,根據環(huán)境特點、幼兒年齡及發(fā)展水平,讓孩子大膽、自由地去探尋、去體驗、去嘗試,讓他們在安全快樂中積極地感受游戲的喜悅。
在幼兒園里,老師像愛自己的孩子一般愛著每一個幼兒,在充滿愛的環(huán)境中,幼兒才能安心在身體、情感和智力上積極探索,保持好奇心,不斷發(fā)現問題,勇于創(chuàng)造。如在“安吉梯”游戲中,剛開始孩子們對搭建和行走都會覺得困難重重,這時老師可以鼓勵和扶持幼兒通過;適時幫助幼兒搭建,讓孩子感受到老師始終在身邊幫助自己,建立其安全感和信任感。
教師觀察是為了更好地發(fā)現和理解幼兒,讓幼兒在相互討論、交流、分享中學會溝通與合作,自覺輕松地開展游戲。游戲中,一些力量弱、膽子小的孩子在基礎的建構后就沒有更多創(chuàng)意和嘗試了,老師觀察發(fā)現后可以在活動結束時組織孩子們分享討論,建議幼兒重新分組,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孩子獲得經驗,為下一次的游戲做好鋪墊。
安吉游戲秉持自然、快樂的游戲理念,沒有統(tǒng)一的游戲模式,孩子們可以以獨立個體進行游戲,教師既不約束幼兒,也不會過度介入幼兒的游戲,堅持以“兒童的發(fā)展”為基本原則。在自由、輕松的氛圍中可以看到孩子的另一面,從中發(fā)現幼兒的個體差異,從而正確引導孩子的發(fā)展。
比如在“安吉梯”游戲中,大、中、小班的幼兒會選擇不同難度和高度的梯子進行嘗試,孩子們通過自主選擇,都能勇敢而小心地在梯子上行走、攀爬,雖然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孩子們已經建立了基本的安全意識,不用老師反復提醒安全和提供幫助就能獲得游戲的樂趣。
在“攀爬架”游戲中,教師支持能力強的孩子攀爬較高的架子,并且可以嘗試翻越;鼓勵膽子小、能力弱的孩子攀爬較矮的架子,讓每一個孩子的身體在游戲中都能得到充分的鍛煉,各方面能力得到提高,最重要的是孩子獲得了快樂。
家長對幼兒園的期望就是孩子吃好、能學到知識和本領,“玩”反倒受到很多家長的質疑,家長認為“玩”是玩不出名堂的,“玩”是老師不負責任的表現。自“游戲課程化”理念提出后,幼兒園就不懈地爭取家長的理解、認同和信任,甚至邀請家長參與游戲。
為此,幼兒園專門開展家長活動,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通過家長開放日、游戲活動展示周、親子運動會、研學旅行、社會實踐等形式,讓家長觀察、記錄自己孩子的游戲,親身體驗游戲,在活動中引起家長的共鳴,使家長體會到安吉游戲是有大學問的,讓他們感受到教師在幼兒教育中的專業(yè)能力,讓家長更積極地參與到幼兒園游戲活動的創(chuàng)建中,讓孩子的游戲空間、時間和材料更加充足,讓孩子、家長、教師一起感受安吉游戲帶來的運動、探索、合作的樂趣。
比如幼兒園在運動會和游園活動中都將“跳竹竿”游戲進行了展示,并邀請家長參與,游戲不僅受到了家長的歡迎,更有在文化館工作的家長積極為游戲尋找合適的音樂,配合老師進行游戲動作的創(chuàng)編。
材料是幼兒游戲中必不可少的,但未必需要高檔罕見的,材料的結構直接影響孩子在游戲中的探索。
本土資源作為安吉游戲的材料是孩子們熟悉且不用刻意去了解的,孩子們可以利用這些材料自發(fā)地組隊進入游戲。輪胎、沙石、陶土、麥稈等材料的投放可以讓孩子們學會廢物利用,讓幼兒親身體驗、感受生活中很多東西的價值。
安吉游戲的材料可以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充分利用本土自然資源,讓幼兒的游戲材料是隨時隨地、無處不在的,是生活與教育相結合的,真正做到教育源于生活,生活即教育。比如孩子們比較熟悉且容易見到的玉米,充分利用好玉米就能開展很多活動,讓孩子們在操作、游戲中不僅能制作出精致的美術作品,還為游戲增添豐富的材料。
安吉游戲所需材料的種類既要豐富且數量要充足,這是確保幼兒充分投入到游戲中去的基礎。比如幼兒園可以為孩子提供大型建構積木、攀爬梯、迷宮格、小推車等材料;還要提供一些輕便、易更換的材料,如自制玩具梅花樁、行走大滾輪、接球器、平衡扁擔、沙包、毽子等;還可以是水桶、飲料桶、奶粉罐、紙盒、KT板、PVC管等廢舊物品。豐富的材料會誘發(fā)幼兒持續(xù)建構、運動的欲望,促使他們進行多種游戲活動。
安吉游戲的材料投入量要遠遠大于孩子的數量,這樣孩子們才可以全身心地進行游戲。在材料的收集上,我們充分發(fā)揮家長的作用,分年級組定點設置“材料加油站”,對材料進行分類,要求家長在提供時對材料進行衛(wèi)生清潔,生活老師也定期對材料進行消毒,確保幼兒游戲時的衛(wèi)生安全。
所謂低結構材料,就是結構松散、可變性強、玩法多樣的游戲材料。安吉游戲將能體現幼兒自主、自由精神的游戲稱為“真游戲”,在真游戲中,安吉游戲的材料投放多以低結構材料為主,幼兒在游戲中通過低結構游戲材料獲得合作、創(chuàng)新、解決問題等能力。在游戲中多投放一些這樣的材料,既不用老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制作,又可以無限發(fā)揮幼兒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可謂兩全其美。
低結構材料除了比較傳統(tǒng)經典的雪花片、樂高、木片之外,還有各種各樣的卷紙筒、吸管、報紙、易拉罐等。由于材料的低結構特點,幼兒的自主建構成為游戲開展的基礎,在具體的建構活動中,幼兒的想象力不斷得到實踐和完善,從而使幼兒的思維能力得到發(fā)展。比如,同樣一塊木板,由于孩子們不同的經驗和生活環(huán)境,其玩法就不一樣,在木板中端下方擺上輪胎,木板就變成了蹺蹺板;將木板放在攀爬梯的一側,木板又變成了滑滑梯;將木板兩頭墊平衡,木板變成了平衡木或是獨木橋。
游戲的發(fā)展是幼兒來決定的,當一種游戲形式不能滿足幼兒的需求時,他們就會發(fā)揮自主創(chuàng)造能力,對游戲形式進行創(chuàng)新,游戲的難度便會不斷提升,在此過程中發(fā)展了幼兒設計游戲的能力;在游戲過程中,幼兒懂得任務的分配與交替,增強了幼兒的責任感和協(xié)調能力;幼兒在對低結構材料的建構過程中,排列、組合、堆疊等建構方式和穩(wěn)定、平衡等建構要求都對幼兒的動手能力提出了極高的要求,使得幼兒有充分發(fā)揮的空間,在游戲過程中,幼兒的經驗得到了習得、同化和順應。
這就是我園開展安吉游戲活動的一些做法,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對幼兒的身體、智力、社會性以及情緒情感等方面的發(fā)展都有著重要價值。總之,在安吉游戲中,我們要堅持做到開放材料、賦權孩子、相信孩子、支持孩子,回歸真游戲,踐行“游戲課程化”理念,讓幼兒獲得一個有愛、有挑戰(zhàn)、有喜悅、有收獲的快樂童年!
更正聲明
本刊2019年09 期78 頁~79 頁刊載的署名為賴貝格、葛貝貝的《晨間談話是一天中最美好的開始》一文,因工作疏漏,作者工作單位刊出錯誤,現更正為浙江省寧波市奉化區(qū)第三實驗幼兒園。
在此,特向本文作者以及廣大讀者致歉!
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