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立武(安徽滁州城市職業(yè)學院)
教師的天職是教書育人。如何理解“教書育人”,以及“教書”與“育人”的關系?我們不妨從教育的職能和目的談起。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其職能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生活經驗,促進新一代的成長。學者林崇德說:“教育就是促進人的發(fā)展;能促進人的發(fā)展就是好的教育,否則就不是?!?/p>
我們的教育的目的,從政治角度和社會屬性來看,是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從個人角度和自然屬性上講,是發(fā)展人成就人,提高其生命價值,為其贏得人生幸福奠定基礎。出發(fā)點和角度雖不同,根本目的卻殊途同歸,體現了教育對個人、對社會效能的有機統(tǒng)一。
教育不僅需要傳授基礎的知識基本的技能,更要提高學生修為,增強其感受力,進而認知自己豐富自己。教育是為受教育者幸福平安快樂服務的,所以需要給予受教育者的,首先便是人生觀的問題——我們?yōu)槭裁匆钪?,為誰而活,怎樣活著?因為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人生觀就會走什么樣的道路,也決定了他一生的高度和厚度,所以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是教育中最重要的問題。
學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教師作為學校教育的主力,承擔著“育人”重任。而育人必然是通過教書進行的,獲得基本的生存發(fā)展能力,需要學習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在學習知識習得能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識自然、認識社會,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進而能“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北宋張載),便實現了人的最高價值。
從學校管理的矛盾和教學論來看。
學校教育的基本矛盾是統(tǒng)一性培養(yǎng)目標與分類施教的矛盾。這便告訴我們,發(fā)展和成就人(亦即育人)是通過各種學科教學來實現的,是通過知識教學、能力培養(yǎng)實現的。知識能夠開闊眼界、開啟智力,能力可以維持生存、促進發(fā)展,隱藏在知識和能力中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更是讓學生全面發(fā)展、服務社會的關鍵成分。
教學論中的課堂教學目標,過去的提法是“知識、能力、思想品德教育”三方面,現在則提倡“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方面。
在社會認可層面上,人無外乎五個層次: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利己又利人;利己不損人;損人利己;損人不利己。教育顯然是要培養(yǎng)前兩類,底線是第三類。社會人98%以上也是前三類。然而,就是那剩下的極少數卻帶來人類眾多的不幸和痛苦。如制造電腦木馬、病毒并把其植入網絡中進行敲詐勒索,或實施網絡詐騙,侵害他人財物……這些人的知識、技能都很“強”,成為社會罪人源于其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扭曲。他們不一定是教師教壞的,但無疑是教育的失敗??梢姡R、技能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價值觀。
學校是專門的育人場所,學校要“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huán)境育人”。我們不能簡單地認為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既要管理又要育人,而是要通過教書、管理、服務乃至營造良好的校園環(huán)境,實現全員全方位育人。
亦即,“教書育人”一詞固然可以按習慣理解為并列詞組——既教書又育人,也可以理解為偏正詞組——通過教書來育人。偏正詞義理解可能更科學更恰當。
舉個例子。1+1=2,這是道簡單的數學題。如果有人問:此題在什么情況下成立?我們的回答應該是在“純數學中成立”。這表示:處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中,結果未必是2。比如,社會學中的1+1,可以小于2,可以大于2;而管理學就是研究如何使1+1大于2的。懂得這些才能避免照本宣科,教死書、死教書。
是故,我們要求教師不論教什么課程,都要學會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適時適度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讓學生擁有健康而幸福的一生。過去,我們有“經師”和“人師”之說,所謂“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好教師能見微知著,洞如觀火,在細微不易察覺間挖掘出有價值、有意義的教育內容,及時有效地滲透和熏陶?!@是教學的教育性,是教學的根本屬性。
學生涉世未深,在青澀迷惘中,需要教師這個“人生導師”予以指導、點撥、警醒,需要教師用自己的行為、品格、言語熏陶影響學生,促其有道德、有品性、有情感。今天我們可能把很多教師淡忘了,但總有難以忘懷的教師——時常浮現在我們腦海,讓我們敬仰、敬佩、效法,激勵鞭策著我們前行。這樣的“教書育人”才是理想的方式,這樣的教師才算真“人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