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貴林 (甘肅蘭州市紅古區(qū)虎頭崖回民小學)
新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體育課程的評價應從過程評價和結果評價兩方面著手,既包含定性評價,又包含定量評價。單元評價是對教師與學生一段時間教學和學習效果的綜合性評估,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建立相應的指標體系就顯得十分重要。小學階段,不同學段的學生在身體發(fā)育及心理發(fā)展等方面有著很大差異,在興趣愛好上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師在進行單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時應當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特點,只有這樣才能使評價指標體系建設更加合理。
體育教學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意識,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所以在這種目標的指導下,體育教學更應當建立一個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體系。從理論上講,體育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立,應該從體育教學的目的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時代發(fā)展需求等角度進行綜合性考量。其中,在指標設置過程中應當將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項目愛好作為體系的重要參考。在體育教學期望值調查中,絕大多數(shù)學生都希望通過體育鍛煉使身體機能得到改善,同時在體育課程中釋放壓力。不僅如此,男女學生由于性別差異,對體育課程的學習期待也有所不同。這就表明,在單元評價指標體系中,教學目標應占主導地位,且應當以學生的目標期望協(xié)調一致。
實際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將教學目標與學生期望目標相結合,進行評價指標的設定。例如小學體育一年級教材跳躍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跳躍的基本動作,發(fā)展學生的四肢協(xié)調能力。同時,一年級又是學生發(fā)展的重要階段,教學應更加注重學生興趣,因此可以將二者結合,制定出一個既符合課程標準要求,又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單元評價指標。
體育教學中,單元評價指標也需要以教學內容為主要線索。只有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解構,才能完成教學目標。體育教學中,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教學目標以及教學內容進行充分的融合,使教學目標的達成具有針對性。在體育教學指標評價體系建立過程中,要認識到對教學內容進行評價是其中一項最為基本的內容。小學階段的學生在身心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一定的階段性,因此低中高不同學段的學生在體育課程上的教學重難點應有所區(qū)分。
以快速跑單元為例,這一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快速跑,增強學生下肢力量,提升學生奔跑速度。這單元的教學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讓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奔跑;第二階段讓學生有意識地進行快速跑;第三個階段通過競賽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奔跑能力。這樣可以分階段進行評價指標的制定,提升教學效果。
教學方法作為教學設計的實踐指南,其效果是教學評價的重要指標。教學方法的選擇應該充分參考教學內容、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并與學習方法區(qū)分開來。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學方法的使用應當不拘一格,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單元教學效果的提升。小學階段的學生普遍具有愛玩愛動的性格特點,所以游戲教學是一種極好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在體育教學中引導學生釋放自我,幫助學生樹立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以小學體育二年級立定跳遠單元為例,教學過程中就可以分階段使用多種教學方法進行教學。這一單元的主要目標是發(fā)展學生的跳躍能力、協(xié)調性和靈敏性,教師可以先用游戲的方式,讓學生學會跳躍。如帶領學生模仿各種動物的跳躍,在模仿過程中學生會初步對跳躍產(chǎn)生興趣。接著,教師可以通過模仿“青蛙跳荷葉”進一步教授學生跳躍和落地的技巧。這樣,學生就會由無意識跳躍到有意識地練習,逐漸掌握立定跳遠的方法技巧,實現(xiàn)教學效果的提升。
小學體育單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和優(yōu)化是體育教學理論、新課程標準及小學體育教學現(xiàn)狀相互融合的成果,在提高小學體育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小學體育課程結構優(yōu)化幅度、激發(fā)小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等方面具有一定作用。評價指標是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有機結合,可根據(jù)教學需要進行運用,將單元教學評價工作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