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凌云 (江蘇南通市啟東市建新中學)
長久以來,傳統(tǒng)教學讓教師成為直接傳授者,學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只能被動地接受知識。這無疑抹殺了學生探究未知事物的勇氣,很難讓課堂生動起來。高效的語文課堂要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教師要注重對學生的引導,運用適當?shù)奶釂杹韱l(fā)學生自主思考。這樣能促使學生隨著問題的深入而不斷探索未知事物,深入理解文本內(nèi)容。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提出具有適宜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文本。
在提問的時候要注意拋出具有遞進性的問題,嘗試把握提問時機,當學生的思維陷入困擾時,可提出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若其不知道該怎樣深入探究,通過拋出的問題能促使其發(fā)現(xiàn)探索方向,提升語文教學有效性。
教授七年級下冊第17課《紫藤蘿瀑布》時,通過遞進性問題,促使學生逐步探究文章主旨。首先結合文字內(nèi)容讓學生思考:“這篇文章是如何讓紫藤蘿瀑布栩栩如生的,用了何種手法體現(xiàn)紫藤蘿瀑布與眾不同之處呢?”此后引導學生的思維逐步深入:“文章最后為何會產(chǎn)生和生命有關的聯(lián)想呢?這和紫藤蘿有什么關系?”此時學生的思維陷入困擾,可再結合作者的生平,給學生介紹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然后提出問題:“為何在經(jīng)歷了生活的不幸后,作者還有心情欣賞紫藤蘿呢?他通過紫藤蘿感悟到了什么?”學生將第三個問題和第二個問題結合起來思考,逐步深入,探究文章主旨,感悟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
問題設計要有遞進性,讓問題難度螺旋上升,既起到思考“熱身”的作用,又兼顧到全體學生,讓不同層級的學生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悅。
在課堂提問的時候還要注意問題的綜合性。不少教師在提問的時候喜歡圍繞課本的具體詞句提出碎問,殊不知如此提問讓學生的考量變得過于碎片化,沒有機會整合自己的想法。正確的提問方法是從某個細節(jié)切入,然后提出具有綜合性的問題,促使學生及時拓展思維,讓學生的閱讀更具整體性。
在學習七年級上冊第1課《春》時,若提出碎問,讓學生逐一關注作品中的修辭手法,學生的學習就不具有整體性。教師可以嘗試提出能整合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將閱讀焦點擴散到整篇文章?!霸谶@篇文章中,作者是怎樣描寫春天的。他具體描寫了春天的哪些場景?運用了哪些手法?”這個問題雖然關注的同樣為修辭手法,然而卻更具整體性。此后還應追加提問:“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讓讀者感受了一個怎樣的春天?為何作者用筆墨歌頌具有活力的春天?”此時鼓勵學生結合作者的生平進行分析,學生的思維便從文字表面拓展開來,開始關注作品。
具有綜合性的問題不僅能讓學生抓住閱讀的關鍵,更好地讀懂作品,更重要的是還能促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讓學生學會整體性思考,這樣能讓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得到整體發(fā)展。
提出疑問必須關注不同學生之間的細微差距,若疑問更具針對性,則能戳中學生的思維薄弱點。因此提出問題要思考一下是否符合學生的特點,是不是學生感興趣的、感到困擾的。
在學習八年級上冊第13課《背影》時,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不同,所以要用有針對性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逐步體會作品的主旨。有的學生閱讀不夠深入,能力不足,首先提出問題:“文章中有幾次寫到背影和眼淚?作者為何反復寫這些內(nèi)容呢?”促使學生關注作品內(nèi)容,并從內(nèi)容入手,逐步深入探究作品主旨。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鼓勵關注作品細節(jié),如讓學生關注作品最后父親所寫的信:“這封信的內(nèi)容和前面的背影有何關系?父親信中的話語是否有矛盾之處?”這能讓學生發(fā)現(xiàn)被自己忽略的地方有可讀之處,并以此切入展開思考。這樣的問題體現(xiàn)了差異性,能令所有人都獲得提升。
由于不同個體考慮問題的焦點和深入度各有不同,因此對問題的解答程度也不一樣。學生的認知水平參差不齊,所以在提問時也要注意提問的針對性,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條理地進行引導。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學習更高效,要讓課堂提問變得與眾不同,要注重提問是否延續(xù)、是否具有綜合性,是否適合不同的學生,如此方能挖掘學生潛在的閱讀能力,讓學生真正讀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