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師范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郭家樂
性別平等是指男女兩性在人格、尊嚴、價值、權利和機會等方面的平等。作為區(qū)別于其他物種特性的人的本性,性別平等具有公理性。性別平等教育強調用符合受教育者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教育方式改變束縛人發(fā)展的性別觀念和思維方式,促進學生樹立性別平等意識,消除性別平等歧視,使每一個生命體都能夠實現自我發(fā)展。
高中思想政治課作為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應當注重滲透性別平等教育。高中教師應當基于高中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多措并舉滲透性別教育,進而強化學生政治認同、培育學生科學精神、提升學生法治意識、引導學生公共參與。
政治認同關乎學生的成長方向和理想信念的確立。高中生樹立性別平等意識有助于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堅定“四個自信”,是強化學生政治認同的應有之義。但是受家庭、學校、社區(qū)環(huán)境的影響,高中學生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但具有不穩(wěn)性、從眾性?;诖耍處熢诮虒W中要切實強化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在樹立性別平等意識的過程中強化政治認同。
具體說來,教師要立足于當今信息化環(huán)境下學習的新特點,直面多元社會思想文化影響下的價值沖突,著眼于學生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讓學生親歷自主辨析、分析的過程,并作出理性判斷,真正實現有效的價值引領。例如,在“樹立正確的消費觀”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入正面案例和反面案例,讓學生發(fā)表觀點,進行價值澄清,引導學生消除性別歧視,進而堅定“用奮斗創(chuàng)造財富,用奮斗創(chuàng)造幸?!钡挠^念。
高中是培養(yǎng)學生研究能力、思辨能力的重要階段。培育科學精神就是要培育人的實踐創(chuàng)新精神,進而充分激發(fā)學生潛能。融通科學精神的性別平等教育要求教師充分理解教學活動的性別意蘊,引導和支持學生超越性別規(guī)則,實現自由發(fā)展。
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以“性別平等”這一基本議題為依托,確立教學目標,分析教學重難點,優(yōu)化教學設計,完善教學評價機制,實現厚植科學精神。具體說來,現實生活中存在著一些基于性別歧視的偏見,如“男學理女學文”“女生數學肯定學不過男生”“女生不適合讀博”等,教師可以選擇與學生學習生活相關的這一類議題,通過問題探究、小組辯論等形式,解讀教學活動的性別意蘊,逐步讓學生認識到存在的刻板的性別意識可能帶來的消極影響,進而引導學生克服傳統(tǒng)觀念中對于男生、女生的錯誤解讀,消除性別偏見。這樣的議題不僅有利于培育學生的科學精神,更有助于引導學生有規(guī)律地擇業(yè),進而為終身發(fā)展奠基。
男女平等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伴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進程的有序推進,女性權益得到保障和完善。讓學生了解我國基本國策、法律逐步完善的過程是提升學生法治意識的過程。因此,教師可以利用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研讀法律文本的過程中,從法律層面進一步了解國家為保障男女平等做出的努力,進而提升學生的法治意識。
例如,教師在介紹民主選舉的相關內容時,可以向學生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選舉法》中保障民主選舉的相關條款,特別是關于男女平等參與選舉的相關條款,并可以模擬人大投票場景。這樣既從法治層面了解國家在民主選舉中保障性別平等,也可以生動地再現人大代表投票的規(guī)范程序,培養(yǎng)學生樹立健全的法治意識。再如,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yè)觀時,教師可以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的有關條文,讓學生了解到國家在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方面為消除性別歧視做出的保障,促使學生在增強法治意識的過程中,做好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
公共參與是指公民有序參與公共事務、承擔社會責任,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外化于行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終極目標,因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新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公共參與的過程中,取長補短,精誠合作,鍛煉自己超越性別規(guī)則的能力,學會尊重、理解、體諒。
例如,教師可以布置主題式調研任務,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深入當地人大、政府部門、名人紀念館、博物館等進行問題調研。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學生能夠認清自己,取長補短,在合作中建立友誼,在參與中鍛煉超越性別規(guī)則的能力,樹立性別平等的意識,促進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