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蓮 (甘肅臨洮縣第三中學)
物理作為初中生學習的主要科目,在學生的中考中占重要作用,此外,在物理教學中涉及的思維拓展和學習能力等,都對初中階段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發(fā)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師應充分抓好物理教學,而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在初中物理教材中編排了大量的物理研究實驗,意在利用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邏輯性、拓展性、發(fā)散性和嚴密性。但是通過實際調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效率低下,原因在于很多教師習慣“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久而久之,挫敗了學生學習積極性。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積極采用“羊群效應”教學方式,從而落實以人為本的教學目標,通過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活動的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綜合能力。
羊群效應是指“從眾效應”,主要指個人的行為或觀念受到大多數(shù)人“一邊倒”的影響而產生了與大多數(shù)人想法、觀念和行為相同的現(xiàn)象。主要表現(xiàn)為人們由于大眾的做法和想法,逐漸從本質上改變自身主觀的想法,從而形成新的習慣和觀念。對于初中物理實驗教學中的“羊群效應”來說,就是要充分利用了人類的從眾心理,讓優(yōu)秀的學生按照正確的做法完成實驗后,其他學生模仿,并逐漸養(yǎng)成習慣最終達到全班學生共同進步、共同學習的現(xiàn)象。
在利用“羊群效應”開展初中物理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從教材中挖掘重點的實驗內容,將課本上抽象、難以理解的知識通過實驗,直觀形象地展示在學生眼前,潛移默化地為學生滲透科學的研究方式,并且在引導學生做相關實驗時,把握大部分學生的從眾心理,突出表揚做法正確的學生,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物理實驗探究的效率。
如在教學“大氣壓”一課時,很多學生都難以理解這個概念,單純地為學生教學概念學生也很難理解。于是教師采用物理實驗教學的方式,結合“羊群效應”,讓“大氣壓”生動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首先,教師準備相關的實驗器材,如杯子、水等,然后選擇一名學習好的學生進行實驗,只見學生將水倒入杯子,將硬紙板蓋在上面,然后將整個裝置倒轉,結果硬紙板沒有掉落。很多學生沸騰起來,躍躍欲試。
物理實驗中還存在很多探究實驗,這類實驗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分析能力、觀察能力等,但是由于探究能力的自主性比較強,大部分學生認為探究實驗比較困難,從而在心理上對探究實驗有一定的抵觸,這對物理教學的展開有一定的阻礙。
針對學生的這種情況,教師積極使用“羊群效應”的教學方式,引導部分優(yōu)秀學生積極開展趣味性探究實驗,并且在班級做出表揚,引起其他學生模仿。如在教學“電壓”的知識后,為了鞏固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教師可以引導部分學生制作水果電池,并將自己的成果帶到班級展示。在展示過程中,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大部分學生都沒想到水果還可以做電池,于是都向實驗成功的學生請教,開始思考水果導電性能的強度和線路連接的方式,提高了自我動手操作能力。
眾所周知,很多物理實驗的開展都是教師提前擬好相應的步驟,再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隨著步驟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教學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yǎng)和知識的掌握,但是并不能達到學生自主探究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利用“羊群效應”,有意識地引導部分學生開展自主實驗探究,從而引發(fā)其他學生的跟隨和模仿。
如在“電與電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導部分學生私下拆裝手電筒等簡單用電設備,了解用電原理,并組成探究小組。這類學習興趣小組經常在課下討論,引起了其他學生的熱情參與,從而紛紛模仿其探究,加強了全班學生對電路知識的了解。
總的來說,“羊群效應”教學模式作為新課程標準改革背景下出現(xiàn)的一種新型教學方法,對初中物理實驗教學質量提高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教師要突破傳統(tǒng)教學的禁錮,利用“羊群效應”將物理實驗教學帶入新的發(fā)展階段,從而將物理實驗以生動、愉快、自由的形象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