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逵,羅 波,張 淵
外傷性小腦血腫是顱腦外傷中的一種特殊類型,Satoru分析4315例頭部外傷,在41例后顱窩血腫中有17例小腦血腫[1]。2011年1月~2017年7月本院共手術治療外傷性小腦血腫20例,效果良好?,F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患者共20例,男14例,女6例,年齡22~76歲,平均58歲。均因急性顱腦外傷入院,其中車禍傷10例,平地滑到6例,墜落傷4例。受傷到入院時間均小于6小時。
1.2臨床表現 入院時典型癥狀及體征:頭痛、嘔吐、意識障礙(GCS13~15分12例,9~12分5例,3~8分3例)。入院后急診手術12例;意識障礙、嘔吐癥狀加重,CT復查發(fā)現血腫增加、水腫加重,手術4例;意識障礙加深,未復查CT,手術2例;癥狀體征無明顯變化,CT復查發(fā)現血腫增加、水腫加重,手術2例。
1.3影像學表現 20例患者入院前均在門診行CT檢查,19例首次檢查即有小腦出血影像。動態(tài)CT復查,出血增加6例,水腫明顯加重2例,新發(fā)現小腦挫裂傷1例。出血部位:一側小腦半球12例,小腦蚓部8例;合并腦室積血,僅局限于第四腦室6例,第三腦室、第四腦室2例,第三腦室、第四腦室、側腦室4例;有梗阻性腦積水15例。血腫量:多田公式計算出血量,6例7~10ml,14例10~20ml,在CT圖像上測量血腫最大徑,大于3cm者19例,小于3cm者1例。
1.4手術方法 根據血腫大小、水腫程度、有無第四腦室受壓梗阻性腦積水等綜合分析,選擇以下手術方式:①腦室外引流術+血腫清除術12例:俯臥位穿刺側腦室后角,或者側臥位時穿刺三角區(qū)(圖2A),釋放部分腦脊液,然后清除小腦血腫;②血腫清除術5例:小腦蚓部血腫者選擇枕下后正中入路,骨窗大小約3cm×4cm,根據減壓需要多數咬開枕骨大孔后緣及寰椎后弓2cm減壓,“Y”形剪開硬腦膜,清除血腫,縫合硬腦膜,硬腦膜外留置引流管。半球血腫者選擇旁正中直切口(圖2B),骨窗大小約3cm×3cm,“+”形剪開硬腦膜,清除血腫。其中2例合并額葉腦內血腫,行幕上幕下血腫清除術、顱內壓監(jiān)護術;③腦室外引流術3例:患者年齡大,出血量小于10ml,穿刺腦室前角,行單純腦室外引流術。
圖1術前CT示左側小腦血腫合并右額葉腦挫裂傷
A.左小腦半球血腫;B.第四腦室積血;C.幕上腦積水
圖2術后1d,腦室外引流術+小腦血腫清除術
A.側腦室縮小;B.血腫清除;C.第四腦室顯影
1.5療效評定標準 手術后隨訪6個月,存活者按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判定療效:Ⅰ級(完全恢復日常生活),Ⅱ級(部分恢復或可獨立生活),Ⅲ級(需人幫助,扶杖可行),Ⅳ級(臥床但保持意識)1,Ⅴ級(植物生存)。
術后24小時內均行CT復查。單純血腫清除術5例,血腫清除均在90%以上,均存活;腦室外引流術+小腦血腫清除術12例,清除血腫90%以上8例,50%~90%3例,再出血1例,存活9例,死亡3例(1例術前雙側瞳孔散大,1例術后再出血,以上兩例行顱內壓監(jiān)測,ICP持續(xù)增高>25mmHg,且持續(xù)2小時以上,因腦干功能衰竭未再手術;1例術后死于持續(xù)昏迷肺部感染);單純行腦室外引流術3例,CT復查見側腦室較術前有縮小,均存活。術后6個月療效:Ⅰ級5例(25.0%),Ⅱ級7例(35.0%),Ⅲ級3例(15.0%),Ⅳ級1例(5.0%),Ⅴ級1例(5.0%)。
3.1占位效應是重要的手術指征 較早以前,一些學者建議對于血腫量在15~20ml以內,沒有明顯腦積水和腦干受壓表現者采取保守治療。后來多數學者認為幕下血腫量>10ml時,無論有無腦積水征,即有早期手術指征,以阻止腦疝形成。最近的研究[1]對幕下血腫的管理更為嚴格,不僅單純考慮出血量,更加關注血腫的占位效應。《中國腦出血診治指南(2014)》指出“出現神經功能惡化或腦干受壓的小腦出血者,無論有無腦室梗阻致腦積水的表現,都應盡快手術清除血腫”;AHA/ASA《自發(fā)性腦出血診療指南》2015版認為“當小腦出血直徑>3cm或伴隨腦干壓迫癥狀/腦積水時,采用外科手術減壓預后較好”,歐洲卒中協會《自發(fā)性腦出血處理指南》2014版[2]強調血腫量>7ml,血腫直徑>30~40mm,推薦手術治療。以上三個“指南”均是針對自發(fā)性小腦出血,小腦外傷與自發(fā)性小腦出血比較,因常常合并腦挫裂傷,腦水腫會更加明顯,因此外傷性小腦出血應該比自發(fā)小腦出血的手術指征適當放寬,這是對疾病認識的進步。《中國顱腦創(chuàng)傷外科手術指南》2015版[3]對急性后顱窩血腫的指導性意見是,血腫>10ml、CT掃描有占位效應(第四腦室的變形、移位或閉塞,基底池受壓或消失,梗阻性腦積水),應立即行外科手術治療。我們認為《中國顱腦創(chuàng)傷外科手術指南》2015版,針對外傷性小腦出血,解決了以前某些問題解釋不夠清楚、操作性不強的問題。出血量一般是采用多田公式計算,多田公式對于規(guī)則血腫,如球形,測量結果與實際相差不大,但對于不規(guī)則血腫,如分葉形、長條形血腫的測量就不夠準確[4,5],我們認為在CT圖像上測量血腫最大徑作為手術指征參考的方法,更加簡便、實用。本組病例中,發(fā)現小腦半球血腫,血腫最大徑大于3cm時,即有顱內壓增高征象,尤其小腦蚓部血腫,血腫最大徑大于3cm時,極易出現腦干受壓、梗阻性腦積水,血腫直徑>3cm或出血量>7ml時,應當盡快手術清除血腫。我們總結手術指征如下:①有明顯顱內壓增高癥狀和體征的小腦血腫。②血腫最大徑>3cm或血腫量>7ml。③CT掃描提示第四腦室受壓,和/或合并梗阻性腦積水。④腦挫裂傷灶、血腫周圍的水腫出現早,有明顯占位效應者。
3.2手術方式 外科治療有多種方式:開顱(骨窗、骨瓣)血腫清除術、神經內鏡血腫清除術、微創(chuàng)穿刺血腫抽吸術、腦室外引流術等[6]。建議根據血腫量與部位的不同,結合患者意識狀態(tài)、全身狀況,靈活采取不同的手術方案。Hackenberg[7]認為術前出血量越大,預后越差,對于病情進展較快、有腦疝傾向的大量血腫,聯合施行枕下開顱減壓、血腫清除術和切除寰椎后弓的手術方式,對降低死亡率和改善神經功能有積極作用。本組對枕下后正中入路行血腫清除者,預計術后腦水腫嚴重或手術難以徹底清除血腫者,均咬開枕骨大孔后緣及寰椎后弓,硬腦膜減張縫合,充分枕下減壓;對旁正中切口者,尤其靠近小腦背側的血腫,由于肌層組織少,手術視野好,爭取全部清除小腦半球血腫,可不必咬除寰椎后弓。顱內壓監(jiān)測有利于及時發(fā)現病情變化,避免治療的盲目性,適于臨床運用[8]。
3.3重視腦室外引流術在治療小腦血腫中的作用 小腦血腫量較多,或腦室積血,應采用腦室外引流術+小腦血腫清除的手術方案。腦室外引流術的意義有四點:①需行小腦血腫清除術患者,一般會有程度不同的梗塞性腦積水,應該先行側腦室穿刺外引流,緩解顱內高壓,然后行血腫清除術,否則剪開硬腦膜后小腦急性膨出,影響手術操作。如果消除血腫后進行穿刺,由于腦脊液流出,側腦室形態(tài)發(fā)生改變,增加穿刺成功的難度。②多數學者[3,7]主張清除血腫同時作側腦室引流,理由是雖然血腫已清除,但由于水腫的腦組織壓迫以及第四腦室內血塊阻塞,術后腦積水未能夠得到有效控制。③持續(xù)引流,緩解顱內高壓,減輕臨床癥狀,如果小腦水腫明顯、血腫殘留,可助患者度過水腫高峰期[9,10]。④引流血性腦脊液,對減少蛛網膜下腔粘連,預防交通性腦積水有積極作用,本組無一例行V-P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