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毛 偉
內容提要 巴基斯坦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節(jié)點,但目前,我國學界對巴基斯坦輿論場的研究相對較少,本文力爭通過綜合量化分析與內容分析等最新材料、研判最新態(tài)勢并以此為基礎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五年來,國際社會普遍予以高度關注?!耙粠б宦贰背h順應了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內在要求,對人類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但同時,“一帶一路”倡議覆蓋區(qū)域廣泛,貫通目前全球最為嚴重的爭端地帶,核心區(qū)域不僅能源密集、大國博弈激烈,更是宗教重疊、民族沖突不斷;“一帶一路”倡議處于一個復雜多變的國際輿論環(huán)境,一些“黑天鵝”突發(fā)事件經過西方主流媒體的輿論發(fā)酵迅速發(fā)展成為一套負面話語體系,如“地緣擴張論”“經濟掠奪論”“環(huán)境破壞論”“規(guī)則破壞論”“債權帝國主義論”等。
巴基斯坦是“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節(jié)點,中巴經濟走廊更是“一帶一路”倡議的旗艦品牌,也是最早開始實施并初見成效的項目。中巴雙方政府間有著深厚的歷史友誼,在“全天候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背景下,兩國學界、商界、普通大眾間的交往也日益頻繁,“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后,巴基斯坦各界紛紛積極響應。充分掌握巴基斯坦輿論場的“一帶一路”報道態(tài)勢,不僅能夠評估當前“一帶一路”對外傳播的實際效果,更是事關“五通三同”建設乃至“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化推進。
2015年巴基斯坦官方語言改為烏爾都語,但是英語卻依然是巴基斯坦各界在公開領域實際使用最廣泛的語言,而且英語的使用者多為高學歷、高收入階層,社會影響力較強,故本文主要是針對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英文報道的研究分析。
筆者調查發(fā)現,在以英語為主要使用語言之一國家的主流新聞媒體中,習慣上將“一帶一路”譯為“One Belt One Road”,也有“China’s Silk Road”“The New Silk Road”的稱法;我國官方曾對“一帶一路”英文譯法做出過規(guī)范和調整,包括從“戰(zhàn)略”到“倡議”的轉變、簡稱“B&R”到“BRI”的調整等。目前海外主流媒體普遍沒有形成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范,為確保檢索新聞樣本的精確性和準確性,筆者將關鍵詞設定為“One Belt One Road”“The Belt and Road”“China’s Silk Road”“The New Silk Road”“Silk Road Economic Belt”“the 21st-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B&R”及“BRI”8個,包含其中任一關鍵詞的新聞報道皆被列為研究對象。
筆者以Access World News(世界各國報紙全文庫)為基礎數據庫,對2018年1月至10月巴基斯坦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進行了量化統(tǒng)計,報道量排名前二十的主流媒體如圖1所示,其中《黎明報》《新聞報》《國民報》的報道量最多,分別為236篇、206篇和131篇。
從報道量上看,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對于“一帶一路”的報道體量遠高于同期美聯社、路透社、法新社西方三大通訊社。筆者通過隨機抽樣,從“一帶一路”報道量前二十的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中選取了100篇報道作為樣本進行了編碼,分為類型、主題、議題、態(tài)度、信源等五個維度。統(tǒng)計分析發(fā)現,報道主題方面,經濟類報道占比最高約51%;政治類報道其次約28%;報道傾向性方面,客觀中立和積極性報道占比最高,消極性的報道占比只有約5%。整體上看,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對于“一帶一路”高度關注,對華態(tài)度較為友好,少數消極性報道主要集中于個別突發(fā)事件、工程事故等方面。
□ 圖1為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量分布圖(2018年1月-10月)
為更加深入地掌握巴基斯坦輿論場中關于“一帶一路”倡議的報道動態(tài),筆者選取了《黎明報》《新聞報》《國民報》《巴基斯坦日報》及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為重點研究對象,這五家主流媒體不僅在“一帶一路”的報道量方面占據較大比例,而且是在巴基斯坦影響力較強的重點主流媒體。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是由中央政府資助的國營通訊社,是巴基斯坦信息輸出輸入的重要端口;《黎明報》則是巴基斯坦最古老和最廣泛閱讀的報紙,由建國者穆罕默德·阿里·真納在20世紀40年代創(chuàng)建,目前是巴基斯坦最重要的英文日報之一;《新聞報》《國民報》《巴基斯坦日報》則是巴基斯坦國內流通量最高的幾大報刊,一般都設有英文和烏爾都文版面,有的還設有漢文版面。在重點研究對象中,一家為國家通訊社,四家為重要報刊,基本能夠反映出巴基斯坦輿論場中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主流關切和態(tài)度傾向。
從樣本的報道主題統(tǒng)計數據看,經濟類報道和政治類報道占比最高,而從《黎明報》《新聞報》《國民報》《巴基斯坦日報》及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等影響力較強的主流媒體自身的報道統(tǒng)計數據看,聚焦經濟主題的情況更為明顯,經濟類報道分別占其各自報道量的77%、69%、83%、69%及54%,遠超過對其他主題的關注。而且,從報道類型看,經濟主題的特稿占比最高,政治主題的報道更多是消息類型,這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對于“一帶一路”的報道框架,也即更加強調從經濟領域進行解讀。
同時,這種解讀也更多從巴基斯坦自身的視角展開,如《黎明報》的報道《巴基斯坦立即需要120億美元的貸款》,從巴基斯坦國家發(fā)展遇到瓶頸、民眾有巨大的基礎建設需求等展開分析,突出了尋求中國等其他國家投資的緊迫性等。此外,作為與巴基斯坦密切相關的話題——中巴經濟走廊(CPEC),在報道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在《黎明報》《新聞報》《國民報》《巴基斯坦日報》及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中分別占33%、41%、51%、55%及22%;此外,亞投行(AIIB)在報道中出現的頻率也較高,分別占比19%、11%、17%、17%及14%。
從樣本中報道傾向性的統(tǒng)計數據看,巴基斯坦主流媒體普遍持積極性和中立性態(tài)度,一些還曾整版轉載中國主流媒體的報道,如巴基斯坦聯合通訊社的報道《巴基斯坦很可能成為連接中國與歐洲的樞紐》轉自《環(huán)球時報》,《中巴關系可以追溯千年》轉自《人民日報》等;但從報道引用信源的統(tǒng)計數據看,中國媒體并不是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中最重要的信源,反而更多以西方主流媒體為信源。樣本中對信源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巴基斯坦主流媒體更多以本地政府為信源,占比最高約17%;其次是西方媒體,占比約15%;而中國媒體占比只有約4%,甚至不如印度媒體的8%。
此外,在一些涉華報道中,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存在“間接引用”中國媒體報道的情況,如《黎明報》的報道《中國譴責達賴喇嘛對伊斯蘭國的“同情”》信源來自路透社,而實際上路透社是引用了《環(huán)球時報》的報道。諸如此類的報道情況還有很多,這也反映出巴基斯坦主流媒體更多受到西方媒體的影響,而對中國媒體的信任和聯系還不夠;同時,也說明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對于“一帶一路”的積極態(tài)度,更多來自于自身的判斷,而中國媒體對于其“一帶一路”的報道框架和報道基調并未產生明顯的影響。
□ 圖2為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主題分布
□ 圖3為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傾向性分布
□ 圖4為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一帶一路”報道引用信源分布
盡管整體上看,巴基斯坦主流媒體的“一帶一路”報道相對客觀中立,但也發(fā)生過多起由于失實報道而引發(fā)的負面輿情事件,尤其中巴關系緊密,一旦從巴基斯坦媒體中發(fā)布了消極信息或者敏感信息,西方媒體便借機放大負面輿情詆毀“一帶一路”建設,如2018年5月《黎明報》刊登了一則報道指出中巴經濟走廊協議實際上將有損巴方利益,該報道通過解讀一份未經核實的非正式文件繼而引起了巴基斯坦部分受眾對華的負面情緒,而西方媒體如路透社、美聯社都借機發(fā)文,惡意中傷中巴關系、詆毀“一帶一路”,直到巴基斯坦總理首席秘書、規(guī)劃部長等政府高層出面公開辟謠才緩解了輿情。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巴基斯坦等沿線國家將對“一帶一路”產生越來越多的信息訴求,再加上媒體競爭激烈,一些涉華、涉“一帶一路”的敏感問題可能未經核實就播發(fā),繼而發(fā)酵成為國際負面輿情。可以看出,“一帶一路”所處的海外輿論場是較為復雜多變的,需要深化相關領域的研究。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五年來,巴基斯坦主流媒體予以高度關注,《黎明報》《巴基斯坦日報》等還開設了中巴經濟走廊的專版專欄,“一帶一路”在巴基斯坦輿論場的整體傳播態(tài)勢良好。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在報道“一帶一路”時基本形成了以我為主從經濟視角切入、重視西方媒體信源等的話語建構模式與報道框架,這也反映出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對“一帶一路”的認知框架和知識結構是不全面的。從具體報道看,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受到西方媒體的影響較強,在一些重大敏感問題方面缺乏有效的信息源,而一些“黑天鵝”突發(fā)事件、一則失實報道都能在巴基斯坦輿論場迅速引起民眾的焦慮和消極情緒,這也反映出“一帶一路”對外傳播處于一個復雜多變的輿論場,存在較大的挑戰(zhàn)。針對面向巴基斯坦“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本文提出以下幾個方面的思考與建議:
一是深化中巴媒體合作,建立信息互通渠道。當前,巴基斯坦共有超過300家的媒體機構,大部分媒體都使用烏爾都語和英語進行報道,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從建立到發(fā)展,都受到了西方尤其是美國強勢主流媒體的影響;美國政府背景的國際記者中心(ICFJ)近年來也在巴基斯坦開展了諸多“數據新聞項目”“獨立媒體項目”等資助、培養(yǎng)新媒體領域的巴基斯坦本地編輯、記者的項目。由于多種原因,可能在對新聞傳播理念的理解、在具體“一帶一路”報道的角度方面等,中巴媒體存在一定的差異,所以中巴媒體間的合作必須要深化、要具體,不能停留在戰(zhàn)略協議層面。中巴間的媒體溝通,事關兩國的“五通三同”,而中巴媒體的合作機制應該是長期的、多層次的、開放的,不僅是中巴某幾家媒體的對接,而且需要圍繞“一帶一路”、中巴經濟走廊建立一個新聞共享、信息互通的國家級媒體平臺。
▲ 2017年5月14日,“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高級別會議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增進民心相通”平行主題會議。這是巴基斯坦瓜達爾市“法曲爾小學”土地捐贈者納塞姆(左二)在分享自己的故事。(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攝)
二是加強巴基斯坦受眾研究,完善精細化和精準化傳播。巴基斯坦各界普遍對“一帶一路”持積極態(tài)度,但其國內不同政治派別在一些項目的具體實施路線、投資回報的利益分配等方面存在著不同看法,輿論上也表現出一定的復雜性。巴基斯坦以伊斯蘭教為國教,但也有印度教、佛教、基督教等不同教派的民眾與團體,在價值判斷與信息訴求等方面有著較大的差異,即使同為伊斯蘭教徒,遜尼派受眾和什葉派受眾又有區(qū)別;此外,巴基斯坦國內由于歷史原因而殘留的民族問題往往也是當地民眾最為敏感和在意的,這同時也是新聞傳播中應當統(tǒng)籌考慮的要素,如巴基斯坦普什圖人和俾路支人的矛盾等。面向巴基斯坦的“一帶一路”對外傳播,必須以廣泛的受眾調研為基礎,準確掌握當地民眾的民族文化、思維方式和接受習慣等,開展精細傳播和精準傳 播。
三是強化對外報道內容建設,及時回應巴基斯坦民眾關切。當前,我國針對巴基斯坦的對外報道一般使用其官方語言烏爾都語或者英語,一般巴基斯坦的精英群體使用英語,只有約8%的民眾使用烏爾都語,而應用最廣泛的語言是旁遮普語,近48%的人口使用,雖然不是官方語言,也應該引起我國外宣部門的重視。此外,“一帶一路”的對外傳播應當充分認識到巴基斯坦民眾的愿望、意圖和心理認同。當前,巴基斯坦民眾對于中巴經濟走廊的建設還存在不同程度的擔憂和質疑,這些敏感問題亟須中國方面解答,需要挖掘巴基斯坦民眾關心的內容,講好中巴經濟走廊故事,用客觀事實和數據說話,創(chuàng)新短視頻等報道方式,真正將故事“入腦、入耳、入心”。總之,在“一帶一路”對外傳播方面,應當深化中巴媒體合作,廣泛開展中巴兩國編輯、記者的交流互信,逐步引導巴基斯坦主流媒體在涉華、涉“一帶一路”的海外輿論場發(fā)揮更為重要的作用;同時,積極探索將巴基斯坦親華精英群體如政壇領袖、智庫學者、媒體人士等發(fā)展為“一帶一路”故事的主動傳播者,共建“一帶一路”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