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金立旺
內容提要 如何用畫面解讀那些站在科技最前沿的院士、科學家?如何把常人難以深入、接觸的領域通過畫面解讀給讀者?本文作者講述了五年來為近百位院士、科學家留影的思考和創(chuàng)新。
自2013年底開始拍攝第一位院士以來,我利用新聞環(huán)境肖像的拍攝方式,拍攝以院士為代表的近百位中國科學家肖像,作品《中國科學家》獲2014年度新聞攝影“金鏡頭”新聞人物類組照金獎。
面對獲國家科技大獎的吳文俊、閔恩澤、鄭哲、趙忠賢等大家,面對入選萬人計劃的盧柯、周忠和、潘建偉等院士時,如何為科技界德高望重的院士前輩留影?如何擺脫傳統(tǒng)肖像的單調感,區(qū)別影樓攝影的俗套感?如何拍攝出將院士個性風采與科學研究成果相結合的新聞照片?
在拍攝前,我收集每位被攝對象的年齡、經歷、成就、愛好等背景信息,以及曾拍攝過的照片,并對拍攝創(chuàng)意進行頭腦風暴。提前考慮需要拍攝對象配合的細節(jié),例如拍攝場地、服飾衣著、道具設備等,進行框架式的問題匯總,初步形成拍攝方案,并溝通協(xié)調科學家或相關負責人。
圖一
圖二
(一)重視與被攝對象的交流。與被攝對象交流的第一步起始于查閱他們的背景資料。拍攝方案是以對科學家的認識為基礎。記者準備越充分,對科學家的認識就會更到位,同時也會獲得科學家的信任和尊重,促使他們花時間精力認真對待每次拍攝。
同時,在前期,攝影團隊也會通過科學傳播局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傳遞拍攝的重要意義、攝影團隊的專業(yè)能力,促使科學家及相關人員重視相關拍攝。在具體拍攝時,根據(jù)不同院士的性格特點,我會采用不同的溝通方式,有些是間接溝通,以確?;具_成目標。
(二)爭取拍攝前踩點。如果條件許可,我會對科學家所在研究所辦公室、實驗室、野外工作臺站或家里進行踩點。拍攝當天,我一般會提前半小時左右抵達,在拍攝場地按照創(chuàng)意要求設置背景及燈光效果,試拍之后再邀請科學家本人參加拍攝。通常拍攝每個鏡頭需要30分鐘左右。一個創(chuàng)意拍攝完畢之后,請被攝對象休息。調試好下一個鏡頭后,再邀請他們來拍攝,如此反復,對每位科學家安排二至三個拍攝創(chuàng) 意。
對不同的被攝對象,拍攝靈感從何而來?我認為,所謂靈感不是空穴來風,不是拍腦袋就能想出來。好創(chuàng)意至少有三個基礎:一是對被攝對象的熟悉程度。記者越熟悉被攝對象,就越可能想出恰當?shù)男聞?chuàng)意,尤其在把握一些細節(jié)時,每個細節(jié)都可以成為好創(chuàng)意的源頭;二是對攝影技術的掌握程度。使用不同的相機、鏡頭,不同的曝光模式及布燈思路都可以拍出新效果;三是對視覺素材的積累程度。記者要對國內外人像攝影歷史及肖像攝影大師的作品有一定的積累,不是模仿,而是借鑒。在拍攝前,根據(jù)個人情況,可以反復翻看一些作品,進行“預想化拍攝”,把自己的感覺“提”起來?;谝陨先c形成的拍攝創(chuàng)意往往內容與形式結合到位。
每位科學家有自己的研究領域和代表性成果,如何把這些信息和他們完美結合?2013年11月17日,入選首批“萬人計劃”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周忠和院士接受媒體群訪。在會議室里,周院士和他的團隊分別用PPT介紹他們的研究成果。在介紹過程中,我特別留意周院士介紹代表性成就以及在國際知名期刊上發(fā)表文章成果時采用的相關配圖。會議結束后,經過溝通,我特意找出周院士做介紹時采用的一張配圖,投影至白墻上,然后請他出境。畫面里,他呈現(xiàn)了工作中的一個慣常動作,我用一支閃光燈加束光筒拍攝了這張照片(圖一)。
此后,我請研究所的相關工作人員帶我在各個實驗室、標本室等大小科研環(huán)境內進行踩點。最后確定了幾個理想的拍攝點,并設計了用光方案。在標本室內,借用左側的各種脊椎動物的標本,肖像圖片交代了院士的研究領域。圖二是在研究所外一處叢林里拍攝完成。我采用兩支加了束光筒的閃光燈,分別照亮院士和恐龍模型,高速閃光壓低環(huán)境光,營造了一個夜晚院士側身探望恐龍的情景。
2014年5月23日,我對石油化工催化劑專家閔恩澤進行了拍攝。在拍攝完一些常規(guī)環(huán)境肖像后,我在閔院士辦公室柜子上看到許多小瓶子,里面裝滿了各種粉末。通過詢問得知這是閔恩澤院士和他的團隊研發(fā)的石油化工催化劑產品。如何把研發(fā)成果和院士本人結合起來?經過溝通,院士接受了我們的拍攝創(chuàng)意。在拍攝時,我在他身后布置了一塊黑色背景板,院士將研發(fā)的石油化工催化劑產品拋向空中,通過前面兩支閃光燈閃光,幾次嘗試后,我抓到了這個瞬間。黑色的背景中,拋灑在空中的催化劑與院士共同形成了畫面的戲劇性和神秘感(圖三)。
圖三
圖四
圖四是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趙忠賢院士演示磁懸浮現(xiàn)象(2017年1月8日攝)。通過案頭工作,我獲知趙忠賢是當之無愧的超導“大玩家”。40多年里,他的團隊從使用自制的爐子、淘來的二手“土炮”開始,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條件下起步,“玩”出舉世矚目的重大突破,“玩”出臨界溫度的世界紀錄,“玩”出中國高溫超導躋身國際前列的科研地位。因此,展現(xiàn)“玩”的過程成為拍攝創(chuàng)意點。在趙忠賢院士演示的時候,我在前上方布置了一支帶有柔光箱的閃光燈,畫面定格了院士與他研究領域的互動關 系。
此外,每個領域的科學家工作環(huán)境都不一樣。因此,選擇場地是關鍵。選對拍攝場地,拍攝就成功了一半。在拍攝中,有些是在室內,有些是在室外,其核心是判斷哪些環(huán)境能表現(xiàn)被攝者。受條件限制,大部分照片是在室內拍攝完成,主要集中在科學家們的實驗室、家里、辦公室。有條件時,我盡量在科學家所研究領域的野外臺站或工作環(huán)境里拍攝,以便更好的展現(xiàn)他們。
在拍攝過程中,記者會遇到各種問題,需要隨機應變:一是邀約拍攝時間。拍攝院士最大的困難在于和他們約定拍攝時間。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方案盡可能做細。二是鼓起勇氣提出“大膽”創(chuàng)意。院士們眼界開闊,一直站在科研創(chuàng)新的前沿,其實,他們很樂意接受有創(chuàng)意的拍攝方案。三是仔細處理拍攝過程中需要照顧院士身體、調整拍攝節(jié)奏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