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明澤
(撫順礦務局總醫(yī)院神經內科,遼寧 撫順 113008)
優(yōu)質護理的宗旨是為患者提供主動、精細、個性化的高質量護理服務,它不僅最大程度地滿足了患者的需求,而且也是護士職業(yè)素養(yǎng)與品質的體現[1]。腦梗死是老年人的常見病,老年人本應安享晚年,卻被疾病及遺留的功能障礙限制正常的生活,心理打擊很大,不僅影響自身心理衛(wèi)生健康,也會影響康復治療的依從性。本研究旨在探討優(yōu)質護理對老年腦梗死患者負性情緒和康復護理依從性的影響,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5月至2017年6月80例老年腦梗死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診斷標準;②腦梗死康復期;③無嚴重肝、腎、造血系統(tǒng)等其他疾??;④年齡滿60歲。排除合并老年癡呆、惡性腫瘤、精神性疾病者。男48例,女32例,年齡平均(64.11±7.04)歲,隨機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40例,兩組一般資料等均無明顯差異(P>0.05)。
1.2 方法:兩組均接受腦梗死常規(guī)護理,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接受優(yōu)質護理,包括:①心理護理:腦梗死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腦神經系統(tǒng)障礙,所以容易發(fā)生情感或行為方面的異常改變,產生各種各樣的負性情緒,護理人員應密切關注患者的情緒變化,對患者進行個體化的心理輔導,注意心理疏導的方式方法,不能僅限于言語安慰與鼓勵,應為患者尋求更多的家庭社會支持,指導家屬多關心陪伴患者,對于家庭經濟有困難的患者可通過社會求助的方法為其排憂解難。尤其是老年患者,依賴性較強,所以要指導家屬給予患者更多時間的關心與陪伴,幫助患者建立積極的治療態(tài)度。②健康教育:針對患者及家屬的接受能力,通俗易懂地向其解釋腦梗死的相關知識及預后,強調康復訓練依從性的重要性,以提高患者的信任與配合。③康復訓練指導:急性期:生命體征平穩(wěn)即神經系統(tǒng)癥狀不再進展24 h后即開始訓練,主要包括良肢位擺放、肢體被動活動,循序漸進至能達到完全屈曲與伸直;穩(wěn)定期:可進行床上自我輔助訓練,如雙手交叉上舉訓練、下肢橋式運動、坐位平衡訓練、起坐平衡訓練等;恢復期:此時患者的運動能力有所恢復,可進行下地步行訓練、日常生活訓練等。
1.3 觀察指標:①采用SDS、SAS對患者的心理情緒進行評估。②評價兩組患者的康復護理依從性,包括飲食、運動、情緒、服藥、定期復查等,能按照醫(yī)囑做到5項為依從性佳;做到2~4項為一般;否則為差[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t或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護理前,觀察組SDS評分為(59.65±4.34)分、SAS評分為(61.23±4.74)分,對照組分別為(59.88±3.77)分、(60.90±3.81)分,比較差異不顯著(P>0.05);護理后,觀察組SDS評分為(45.69±3.39)分、SAS評分為(45.18±4.11)分,對照組分別為(56.01±3.48)分、(52.32±4.04)分,比較差異顯著(P<0.05)。
2.2 兩組康復護理依從性比較:觀察組依從性佳28例(70.0%),一般9例(22.5%),差3例(7.5%);對照組依從性佳13例(32.5%),一般12例(30.0%),差15例(37.5%);比較差異顯著(P<0.05)。
腦血管病已成為現代人十分常見的一類疾病,其中急性腦梗死的發(fā)病率高達75%。腦梗死的致殘率高,幾乎70%~80的患者遺留有后遺癥,自理能力低下,患者常存在不同程度的異常精神情緒[3]。近年,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過去的以護理疾病為中心的理念開始向以人的認知行為和心理為中心進行轉變。目前,優(yōu)質護理工程在各大醫(yī)院得到積極的開展,旨在為患者提供一個溫馨、舒適、安全、放心的診療環(huán)境,使患者能夠積極主動地配合醫(yī)護人員的工作。加強優(yōu)質護理,擴展了對患者關懷的層面,可使患者得到更多的支持,能夠增加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治療信心,從而有助于提高治療的效果,縮短治療時間,促進患者更快出院,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身心舒適度[4]。本研究顯示,護理后,觀察組SDS評分、SAS評分明顯較對照組降低,康復護理依從性明顯提高,可見,加強老年腦梗死患者的優(yōu)質護理,是消除其負性情緒、提高其康復護理依從性的重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