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云龍
摘 要:隨著社會體育的不斷發(fā)展與進步,這使得高校體育課程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需要,所以,需要對課程進行新的改革,以此來適應社會體育發(fā)展的需要。在對高校體育課程進行改革的過程中,既需要讓其適應社會體育的發(fā)展趨勢,同時也應當對考核體系、教學方法、課程設置、課程定位等進行改革,以此來確保終身體育理念能夠得到真正的踐行。所以,在本篇文章中,筆者將對基于適應社會體育的高校課程改革提出相應的建議,從而給有關教育工作者提供參考。
關鍵詞:體育課程;社會體育;發(fā)展趨勢;
一 準確定位課程性質
社會體育的核心內容在于預防疾病、增強體質以及娛樂身心,所以,高校體育課程在進行性質定位的過程中,也應當以增強體質、娛樂身心以及預防各類疾病作為重要目標;在進行體育鍛煉的過程中,還應當通過科學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指導,從而確保體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能夠達成,因此高校在開設體育課程的過程中,應當堅持健康為導向的思想,同時要在課內傳授正確的教學方法、體育知識以及體育技能,并且還要強化學生的鍛煉意識,從而將體育課程的影響力從課程本身逐漸擴展至其相關外延。
二 合理規(guī)劃體育課程體系
高校在設置體育課程的過程中,既要遵循體育教育的規(guī)律,同時也應當重視社會需求以及學生的未來發(fā)展方向,這樣不僅能夠充分利用學校已有的優(yōu)勢,還能夠挖掘學生的專項能力,并形成多樣化、獨具特色的高校體育課程內容與模式,這對于體育課程形成良性、開放的循環(huán)極為重要。所以,在規(guī)劃課程體系的過程中,在增加課程內容時,還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改變,從而達到對課程體系的改良與優(yōu)化。當然,在規(guī)劃課程體系的過程中,還應當考慮到特殊學生群體的體育課程需要,例如:部分學生因為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疾病,從而導致其無法參與至正常的體育課程中,而針對此種情況,高校還應當成立專門的保健課程班,并對已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整合,同時應當對患病學生進行科學合理的分類,從而讓其能夠參與自有利于身體恢復的課程。
三 不斷完善考核體系
在進行體育課程評價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課程內容的學習質量,還應當對學生進行主觀能動性的激發(fā),從而讓學生能夠更加積極的參與至體育課程中,因此在進行考核體系完善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對體育課程進行評定,還應當結合學生個體的體質健康測試報告,這樣才能夠使得考核體系更加具有指導性、公平性以及真實性。在對學生進行體育考核的過程中,不應當單純的對某一項進行打分,而應當從多個維度進行打分,并給不同維度賦予一定的權重,這樣所取得的分值才能夠反映學生的實際學習狀況;當然,在設置權重的過程中,還應當重視學生的興趣權重,這樣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體育課程的興趣,還能避免對其學習的熱情造成影響,從而讓其對當前的課程產生抵觸情緒。在對學生體質健康進行測試的過程中,應當在開課前進行相應的測試,并將其報告進行統(tǒng)計匯總,而在課程的中期、課程結束期時,需要對學生體質健康測試報告進行對比,并針對學生的提升幅度以及達標等進行評定。在進行綜合評定的過程中,既要重視量化的考核,即將健康報告以具體的數(shù)值進行呈現(xiàn),同時也要重視定性考核,即通過其他途徑對無法量化的進行指標評價,這樣不僅能夠讓考核體系內容更加豐富,同時也能夠讓最終的評定結果具有較高的真實性。在完成對課程評價后,還應當以教學中的問題為導向,從而達到對已有課程內容的及時優(yōu)化,而在對課程進行調整與優(yōu)化的過程中,還應當重視學生的建議,因為學生是課程的主要受眾,而他們的意愿也將直接該課程實際教學效果。目前,眾多的高校極為重視課程考核結果,因為利用更加合理化、科學化、系統(tǒng)化的考核體系,可以幫助學校高層對已有課程內容的教學效果進行真實了解,這樣在推動教學方式改革、課程內容改變等,其都會發(fā)揮極為重要的作用。
四 結語
綜上所述,我國社會體育內容正在不斷的豐富,并且社會群體的參與積極性也在不斷提高,所以,社會體育的作用正在不斷增強,反觀高校體育,其內容陳舊、教學方式單、考核體系等問題普遍存在,并且存在著以分數(shù)、完成任務等為導向,這樣使得高校體育并沒有對學生的心理健康以及生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并讓高校體育課程成為學生升學過程中的壓力與阻礙。所以,有必要對社會體育的發(fā)展趨勢進行研究,并以此為基礎對高校體育課程進行改革,從而實現(xiàn)二者的無縫銜接,這樣對學生走向社會也將起到極為積極的作用,并最終讓其形成健全的人格,以此來推動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劉玲.高校體育資源與社會體育共享研究[J].統(tǒng)計與管理.2017,(12).
[2]鄒師,周瑩,郭殿祥.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銜接途徑[J].中國學校體育2014,(04).
[3]李鑫,王恩斌,胡彪,王圓悅,孫大威.探究高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結合的意義及途徑[J].當代體育科技,201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