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勝昕
(遼寧省沈陽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放射科,遼寧 沈陽 110031)
腸套疊主要表現(xiàn)為人身體某一段腸管凹陷進其遠端的腸管中,阻礙到腸內容物的正常流通,套入與其相連的腸腔內,是一種小兒常見的腹部急癥之一[1-3],春末夏初更是其發(fā)病的高峰期[4]。腸套疊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臨床上較為常見的是急性腸套疊,是一種嬰兒特有的疾病,多發(fā)于一歲以下的小兒群體。慢性腸套疊一般為繼發(fā)性疾病,小兒腸套疊與季節(jié)變化、遺傳、病毒感染、飲食失調等多種因素有關[5]。小兒腸套疊的診斷具有時間性,延誤病情會導致發(fā)生套疊的部分腸管的腸壁的血液循環(huán)受阻,從而使腸壁發(fā)生壞死、穿孔等嚴重狀況。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80例腸套疊患兒在本院放射科在X線透視下鋇劑灌腸治療,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2016年5月至2019年1月80例腸套疊患兒,全部患者首先都進行了超聲檢查初步診斷為腸套疊,男孩發(fā)病率高于女孩,其中男性患兒50例,女性患兒30例,超聲診斷符合率為100%,后來放射科科行鋇灌腸整復診斷治療。年齡4個月~5歲,以12個月以內小兒多見(90%),一般是下行性的,近端腸管套入遠端腸管之內,套入部腸壁發(fā)生充血和水腫,繼而出現(xiàn)腸梗阻[6]。多數(shù)患者可觸及腹部包塊,患兒發(fā)病起初小兒以腹脹、哭鬧、嘔吐、肛門停止排便為主要癥狀,繼而出現(xiàn)排果醬樣血便,患兒發(fā)病時間2~60 h,其中60例患兒發(fā)病時間<24 h,16例患兒發(fā)病時間24~48 h,4例患兒發(fā)病時間>48 h。
1.2 方法:要向患者家屬講明檢查過程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應用灌腸器、GE 800 mA X 線機以及雙腔導尿管,首先要了解患兒的全身情況、發(fā)病時間、大便顏色、體溫、精神等,超聲檢查情況以及臨床有無包塊?;純菏欠翊嬖谀c梗阻,梗阻部位及程度,首先要進行胸腹透視,了解腹部腸曲及小腸積氣擴張情況以及胸部情況,部分套疊時間可能超過24 h的患兒,鋇灌腸明確診斷后不應強求整復[7]。對適應證者方可進行,保持患兒安靜,可適當應用鎮(zhèn)靜劑,鋇劑配置不宜太濃,減少鋇劑沉淀,排除腸內容物,以利于鋇劑流動以及鋇劑的往返回流。鋇劑灌腸時患兒一般取左側臥位,潤滑肛管,經(jīng)肛門緩慢插管注入1000 mL左右已調配好的鋇劑,同時在患兒腹部進行體外按摩,在X線透視下觀察鋇劑流動的情況,以減輕患兒腸管的痙攣,使腸套疊的套入部及鞘部滑動松弛,按摩方向要和結腸的走向保持一致,與套疊方向相反,提高腸套疊復位成功率[8]?;孛げ客悄c套疊起始部,同時要密切觀察患兒的情況,整復較為困難,腸管充血水腫明顯,可以按摩配合灌腸反復多次操作,大大提高腸套疊整復的成功率[9]。
80例患兒鋇劑灌腸68例患兒復位成功,成功率85.0%,12例復位未成功患兒行手法復位治療,80例患兒均痊愈出院,未出現(xiàn)腸壞死等嚴重并發(fā)癥。
腸套疊是3個月~6歲期間引起腸梗阻的最常見原因之一,由于腸管及其腸系膜套入鄰近腸腔造成腸腔通過障礙,健康肥胖男孩多見,是嬰幼兒時期最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嬰幼兒腸套疊多見于1歲以內嬰兒[10],急性腸套疊臨床表現(xiàn)腹痛、嘔吐、身情況改變、果醬樣大便等。男孩發(fā)病率多于女。腸套疊依據(jù)其套入部位不同分為回結型、回盲型、回回結型、結腸型。非手術療法是早期治療本病的首選和主要方法,一經(jīng)確診,條件允許即應用低壓空氣或鋇灌腸整復,目前非手術治療方法[11]:包括鋇劑灌腸復位;空氣灌腸復位;B超監(jiān)視下水壓灌腸。全身情況差,伴有嚴重脫水、高熱或休克前期癥狀者或高度腹脹懷疑腹膜炎者,病程超過48 h以上不宜行灌腸復位治療[12]。
應用鋇劑灌腸進行小兒腸套疊整復治療,隨著病程的延長,可能并發(fā)穿孔,病程越短,復位率越高,鋇劑灌腸整復腸套疊時,當套疊部位停滯不前時,加大壓力到灌腸袋高度100~130 cm,觀察套疊未能復位成功,可在患兒腹部團塊處沿套疊能退縮的方向輕揉按摩,3~5 min后再灌腸,可提高整復成功率[13]。
腸套疊復位成功標準:經(jīng)排鋇后腹部包塊消失或B超檢查未發(fā)現(xiàn)套疊軟組織塊影;患兒隨即進入安靜入睡狀態(tài);鋇劑充滿全部結腸,大量鋇劑必須進入小腸;肛管順利排出積氣和糞便;腸套疊陰影退縮至全部消失;小兒陣發(fā)性哭鬧和不安現(xiàn)象馬上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