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英
(遼寧省本溪市金山醫(yī)院,遼寧 本溪 117000)
手術是臨床最直接有效的治療方式,但會對患者造成比較大的傷害,且會波及患者的情緒,表現(xiàn)為焦慮恐懼等,而這些負性情緒同時會影響機體神經(jīng)、循環(huán)及內(nèi)分泌系統(tǒng),降低機體手術耐受性,不利于手術順利進行以及患者身體健康的恢復[1]。因此臨床提出,為了保證手術的順利進行,手術過程中應實施護理干預。本次研究中,重點探究分析非全身麻醉手術患者實施舒適護理的臨床效果,具體如下。
1.1 研究資料:自醫(yī)院從2015年8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符合研究標準88例非全麻手術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40例,男25例,女15例,年齡為20~60歲,平均年齡為(44.50±9.10)歲;觀察組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齡為24~63歲,平均年齡為(42.51±9.11)歲。兩組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匹配,組間比較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僅實施常規(guī)護理,由護理人員對患者講解手術操作以及相關麻醉知識,告知患者做好術前準備工作;觀察組則采用舒適護理,其護理流程為:術前護理,醫(yī)護人員在術前1d到病房探視患者,并對患者講解手術操作流程,消除患者顧慮、緊張焦慮等,也可以讓患者看電視、聽音樂轉(zhuǎn)移注意力,鼓勵患者家屬多給予患者關懷;術中護理,在手術實施前護理人員注意調(diào)控手術室環(huán)境濕度溫度,術中為患者做好保暖工作,防止發(fā)生低體溫,若患者手術時間較長,護理人員要按摩患者肢體,術中禁止討論手術效果預后,避免引起患者情緒波動,加強對患者麻醉效果的監(jiān)測,而且手術過程中,可多傾聽患者感受,與患者交談,營造和諧的氛圍,緩解患者的緊張,加強非語言溝通,若患者感覺疼痛,護理人員可通過握緊患者雙手,輕撫肩膀或頭部等,讓患者感到安全;術后護理,手術結束后,護理人員用生理鹽水將患者身上血跡擦拭干凈,并做好隱私保護工作,將患者送入病房,注意保護引流管以及傷口。告知患者手術成功,消除患者擔憂,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減輕痛感。
1.3 觀察指標:根據(jù)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對患者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分[2],評分越高,則表明患者心理狀態(tài)越差,反之越好;根據(jù)簡化舒適量表評價患者術中舒適狀況,評分越高,則患者的舒適狀況越好,共30個項目,生理5項、社會文化8項、環(huán)境7項、心理精神10項,根據(jù)1~4 Likert Scale評分法[3],滿分120分。并對比兩組患者的術后康復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該次研究中所有數(shù)據(jù)資料統(tǒng)一由SPSS21.0軟件分析,SAS、SDS以及舒適狀態(tài)均由計量資料分析,且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對比護理前、護理后的SAS、SDS評分情況:護理前,對照組SAS、SDS評分分別為(57.25±5.55)、(56.50±5.45),觀察組則分別為(57.99±5.50)、(56.00±5.82),護理后,對照組分別為(49.20±4.79)、(52.05±4.35),觀察組則分別為(40.30±4.60)、(43.40±4.25),護理前,對照組SAS評分與觀察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261,P>0.05),對照組SDS評分與觀察組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00,P>0.05),護理后,對照組SAS評分與觀察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49,P<0.05),觀察組的SDS評分與觀察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349,P<0.05)。
2.2 兩組舒適狀況對比:對照組環(huán)境、心理精神、生理、社會文化評分分別為(18.76±3.11)分、(29.50±4.55)分、(13.25±2.11)分、(26.20±3.10)分,觀察組環(huán)境、心理精神、生理、社會文化評分分別為(23.45±3.22)分、(35.52±4.55)分、(16.35±2.15)分、(31.85±3.20)分,觀察組的環(huán)境、心理、生理、社會文化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術后康復情況對比:觀察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4.17%(2/48),住院時間為(3.5±0.2)d,對照組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7.5%(7/40),住院時間為(8.5±1.5)d,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少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22,P<0.05),觀察組住院時間少于對照組,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97,P<0.05)。
臨床治療最常用的方法為手術方法治療,但多數(shù)患者對手術治療缺乏認知了解,容易產(chǎn)生緊張恐懼等心理;而且手術作為一種強烈應激原,會引發(fā)非特異性心理、生理反應。再加上麻醉學科領域的發(fā)展,麻醉工作范疇逐漸眼神到麻醉復蘇、急救復蘇、疼痛治療、無痛胃腸鏡等,臨床中采用非全身麻醉患者越來越多,而非全身麻醉給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更為強烈,嚴重者會導致患者病情惡化加劇[4]。因此,如何有效減輕或消除手術對患者造成的應激反應,是臨床研究的重點。
當前臨床護理中越來越認可人性化護理這一新的護理觀點,針對非全身麻醉,可實施更具針對性的舒適護理,對于保證手術順利進行以及促患者身體健康恢復具有重要意義。舒適護理最大的意義在于護理過程中給予患者最大程度舒適,保持患者生理、心理最大舒適度[5]。本次研究中,經(jīng)對比護理前兩組患者的SAS、SDS評分無明顯差異,實施護理后,觀察組的兩項指標水平有明顯下降,且護理后觀察組的兩項指標水平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舒適狀況量表各項維度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住院時間以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大大減少。分析舒適護理實施,有效改善患者因手術而產(chǎn)生的負性情緒,保持患者心情愉悅,積極接受手術治療,提高依從性;術中舒適護理,給予患者鼓勵、關懷,減輕患者痛感及生理不適程度。術后做好導管以及切口護理,轉(zhuǎn)移患者疼痛注意力,保持患者身心放松[6]。
綜上所述,非全身麻醉患者積極舒適護理,可提高手術耐受性及預后效果,為之后臨床應用舒適護理提供可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