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旻
(黑龍江省大慶市第四人民醫(yī)院檢驗科,黑龍江 大慶 163000)
血凝試驗主要指的是血漿凝血酶原的時間、活化部分凝血活酶的時間測定,反映出的是患者是否患有血性疾病,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檢驗項目,是臨床治療過程當中最為關鍵的檢驗項目,主要是作用在出血性病癥診斷、手術前的檢查、抗凝治療監(jiān)測過程當中[1]?,F(xiàn)就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進行血凝試驗檢驗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血凝試驗檢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2016年10月至2017年11月在我院進行血凝試驗檢驗的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血凝試驗的檢驗結果分為合格與不合格兩組,每組患者60例。合格組男性有32例,女性有28例,年齡均在21~54歲,平均年齡為(35.8±6.8)歲。不合格組男性有33例,女性有27例,年齡均在20~53歲,平均年齡為(36.0±6.7)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
1.2 方法。樣本采集:受試者需在空腹的狀態(tài)下,工作人員方可采集其血液標本,樣本采集完之后,對血液標本進行嚴格校正,從而保證血凝檢驗結果準確性。試劑和儀器:采用全自動血凝儀器與相應試劑,檢測患者血液標本,采用合適試劑。每天進行樣本制作之前,需要對其進行質(zhì)量控制,質(zhì)量控制合格之后實施樣本檢測,保證檢驗結果有效性。樣本檢測:采用抗凝劑和109 mmol/L枸櫞酸鈉實施抗凝,比例為1∶9,采取0.2 mL抗凝劑,加入1.8 mL血液樣本,按照每分鐘3000轉實施離心,維持10 min,之后對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酶時間測定值與凝血酶原的時間實施檢測。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血凝試驗檢驗結果進行觀察,分析影響血凝試驗結果的因素,測定凝血酶原時間、活化部分凝血酶原的時間、凝血酶時間等[2]。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軟件,影響因素情況以(%)表示,行χ2檢驗。各指標測定情況以(±s)表示,行t檢驗。對不同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若P<0.05,則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此次研究的60例不合格血凝試驗檢驗患者當中,發(fā)現(xiàn)影響血凝試驗檢驗結果的因素主要是樣本的采集、處理、檢驗人員操作規(guī)范性等,以及檢驗試劑達標情況等。因樣本采集導致不合格的有16例,樣本處理導致不合格的有30例,檢驗人員操作不規(guī)范導致不合格的有14例,所占比例分別為26.7%、50.0%、23.3%。
2.2 兩組人員的血漿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指標情況比較:合格組凝血酶原時間平均為(12.2±0.6)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平均為(24.6±5.4)s,凝血酶時間平均為(12.6±1.4)s。不合格組人員血漿凝血酶時間平均為(27.8±6.4)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平均為(37.6±6.2)s,凝血酶時間平均為(18.0±3.4)s。兩組數(shù)據(jù)差異有統(tǒng)計意義(t=18.80、12.25、11.38,P<0.05)。
血凝試驗檢驗在操作過程當中,受試者必須處于空腹的狀態(tài),這樣有效降低對患者血液中纖溶酶原、血小板與凝血因子等干擾[3]。檢驗工作人員實施操作的時候,需要嚴格的控制各個環(huán)節(jié),特別是樣本采集,若發(fā)現(xiàn)有不合格的樣本,則需要重新進行采集,減少患者的不舒適感。另外,在進行血液標本采集的時候,脈壓帶不能夠過度拉緊,壓迫的時間不能夠太長,控制血液采集的速度[3-4]。
此次的研究過程當中發(fā)現(xiàn),在不合格的60例標本當中,影響血凝試驗檢驗的因素主要是樣本采集、樣本處理、檢驗人員操作規(guī)范等,所占比例分別為26.7%、50.0%、23.3%。因此在進行血液樣本采集的時候,需要嚴格按照樣本采集規(guī)范進行操作,在采集完之后,需要對樣本及時進行檢測,發(fā)現(xiàn)有不合格現(xiàn)象,則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保證樣本檢驗的合格性。孫穎騫[4]的研究顯示,其研究的80例不合格標本當中,由于樣本采集導致血凝試驗檢驗結果的有30例,樣本放置時間過長的有35例,檢驗人員操作不規(guī)范的有15例。通過以上結果顯示,在血液樣本采集與處理過程當中,需要嚴格規(guī)范樣本采集、規(guī)范檢測試劑與樣本的質(zhì)量等,以確保臨床檢驗標本的合格性[4-5]。
在此次研究當中發(fā)現(xiàn),合格組凝血酶原時間平均為(12.2±0.6)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平均為(24.6±5.4)s,凝血酶時間平均為(12.6±1.4)s。不合格組人員血漿凝血酶時間平均為(27.8±6.4)s,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平均為(37.6±6.2)s,凝血酶時間平均為(18.0±3.4)s。合格組各指標要明顯低于不合格組,因此在血凝試驗檢驗過程當中,若檢驗標本不合格,會致使凝血酶原時間、部分凝血活酶時間、凝血酶時間延長,導致檢驗結果出現(xiàn)誤差,提高檢驗結果差錯率。所以,在實施血凝試驗檢驗的時候,進行血液標本采集時,需要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范進行,采集標本之后,需要對樣本進行檢驗,若發(fā)現(xiàn)不合格標本,需要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確保檢驗標本的合格性[6]。
綜上所述,影響血凝試驗檢驗結果因素主要是樣本采集、樣本處理、檢驗人員操作規(guī)范性等,針對影響因素采取相應的措施,能夠有效提高血凝試驗檢驗準確度,確保檢驗結果的準確性,讓患者能夠得到及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