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明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xué)基礎(chǔ)醫(yī)學(xué)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李可老中醫(yī)是著名的中醫(yī)臨床專家,救治急重癥,治法獨特,療效顯著,對乙型肝炎的治療亦有著豐富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其醫(yī)治乙型肝炎的經(jīng)驗,可以拓寬臨床治療的思路,提高中醫(yī)療效。
李可治病必求脾腎兩本,他說:“正氣即指人體的本氣,也就是與生俱來的先天腎氣與后天胃氣或叫中氣而構(gòu)成的渾元一氣,此為維持人體人生生命之兩本?!盵1]這既稟承《黃帝內(nèi)經(jīng)》“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之旨,也受張仲景《金匱要略》“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影響。培元固本散以參茸胎盤為君藥,李可認為,久損之大虛證,虛必夾瘀,虛甚反不受補,所以加三七、琥珀,補中有通、有化,虛證用之,可以平穩(wěn)收功。又加肉桂,溫補腎命,概因“命門一衰,諸病叢生,較脾胃之傷,又深一層。故固本則枝榮,此即固本培元之義”[2]。
李可說:“我在彭子益‘凡病皆本氣自病’的基礎(chǔ)上,總結(jié)出:病因雖有多端,總根源只有一個,人身皮毛肌肉、經(jīng)脈官竅、五臟六腑,但有一處陽氣不到就是病,這個可以統(tǒng)攝所有病的主要病因?!盵2]他反對濫用寒涼,認為陽虛之體,寒濕之邪,再加寒涼攻瀉之法妄施,易致中陽日困。脾胃為后天之本,有賴先天腎陽之溫煦,才能蒸化水谷。若誤投苦寒,則致先傷脾陽,后及腎陽,陰寒肆虐。在介紹治療此病療效時又說:“保護脾胃元氣為先,不使苦寒敗壞中焦氣化。40余年經(jīng)治此類疾患(包括無黃疸型、甲乙混合型)數(shù)千例,少則10天,多則半月必愈,無一例轉(zhuǎn)為慢性?!盵3]如果濫用苦寒,則往往“敗壞中焦氣化,升降乖亂,濕濁不化,陽證轉(zhuǎn)陰證,漸漸毒入血分而轉(zhuǎn)為肝硬化”。[3]
乙型肝炎常夾濕為患,李可認為脾主“濕”,故治在脾胃。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如其云:“故余治黃疸型肝炎,茵陳蒿湯除人實、證實、脈實外,不用梔子大黃,常用茵陳五苓合藿樸夏苓合方化裁。從芳香化濕醒脾、健脾利濕、活血化瘀利水、降逆和胃、調(diào)燮三焦氣化入手?!盵3]實際上,無論有無黃疸,只要有寒濕濁邪,李可都強調(diào)“以溫藥治其本,芳化治其標”[3]。
七二五廠工人武文榮,33歲。1983年5月7日初診:病程75天,住院73天。服茵陳蒿湯加板藍根、大腹皮30余劑,板藍根注射液160支,計用茵陳、板藍根、大腹皮各1000g多,食納日見減少,體質(zhì)日見瘦削,面色黧黑,泛酸作嘔,腹脹氣急,腰困如折,左脅下隱痛不休,整日怠惰思臥。舌胖淡有齒痕、苔白滑,脈滑細,尺部極弱。日僅進食不足半斤,食進則脹急不堪,惡聞油肉味,吃水果則吐酸水,口中黏膩不爽。追詢得病始末,始知患者素體陽虛,平日即覺胃冷膝冷,食少肢軟。病后倍感困乏無力,食進則吐,不以為意。后被車間同事看出臉色發(fā)青,敦促就醫(yī),一查GPT已高達500單位,愈服藥愈覺不能支撐。據(jù)上證情,屬勞倦內(nèi)傷,冷濕濁邪阻塞中焦氣化所致。既無黃疸見癥,何所據(jù)而用茵陳蒿湯?以陽虛之體,冷濕之邪,復(fù)加冷涼攻瀉妄施,無怪中陽日困。且脾胃為后天之本,必賴先天腎陽之溫煦,始能蒸化水谷。今誤投苦冷,先傷脾陽,后及腎陽,陰冷肆虐,永無愈期矣!其面色黧黑,腰困如折,即是明證。當以溫藥治其本,芳化治其標:黨參30g,靈脂15g,公丁香、郁金、吳茱萸、肉桂、藿香、佩蘭、炙草各10g,炒麥芽60g,生半夏20g,澤瀉18g,鮮生姜10片,棗10枚,姜汁(對進)10ml,3劑。5月11日二診:藥后嘔止,脹消,食納大增,日可進食1斤多,開始想吃肉類。唯腰困仍著,予原方加腎四味120g,胡桃4枚,7劑。11月16日,患者從孝義來信,知藥后肝功陰轉(zhuǎn),體質(zhì)較病前更好。并寄贈名家醫(yī)著3冊,以表寸心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