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鵬,李珊,竇歡歡,戴玲玲
煙臺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煙臺 264000
乳腺癌是女性排名第一的常見惡性腫瘤,占全身腫瘤的7%~10%,好發(fā)于40~60歲絕經期前后的婦女,在一些大中城市已經成為威脅婦女健康的頭號殺手。在發(fā)達國家,其5年生存率約80%,而在發(fā)展中國家僅40%左右[1]。
西醫(yī)學上按分子分型乳腺癌分為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過表達型和三陰性乳腺癌。近年來,隨著對乳腺癌生物學特性的深入研究,乳腺癌以手術為基礎的綜合治療策略也越來越個體化。隨著對于早期篩查的重視,循證證據(jù)、規(guī)范診治和個體化治療策略的日益完善,以及新技術、新型藥物的應用,乳腺癌總體生存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2]。
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乳腺癌屬于“乳巖”、“乳痞”等范疇,另外,“乳核”“妒乳”、“乳疽”、“石榴翻花發(fā)”等也同乳腺癌類似。祖國醫(yī)學對乳腺癌的最早描述見于晉·葛洪《肘后備急方》:“若發(fā)腫至堅而有根者,名曰石癰”。清代《醫(yī)宗金鑒》中記載“乳中結核....耽延數(shù)月,漸大如盤如碗,堅硬疼痛,根性散漫,串延胸肋腋下”,對乳腺癌淋巴結轉移進行了詳盡的描述。
病性屬本虛標實。發(fā)病之本為氣血不足、臟腑虧損;發(fā)病之標為氣郁、痰濁、瘀血、熱毒等。病位在乳房,與肝、脾、腎、沖任二脈密切相關。
乳腺之“癌毒”乃正虛毒結所致,《醫(yī)宗必讀》曰:“積之成,正氣不足,而后邪氣踞之?!薄秲冉洝吩疲骸罢龤獯鎯?,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四·石癰候》指出:“有下于乳者,其經虛,為風寒氣克之,則血澀結為癰腫……謂之石癰”。由此可見,乳癌致病的決定因素是內因,外邪則是其致病條件,二者合而為病。正氣虛衰,即氣、血、陰、陽虛損,邪實即氣郁、痰濁、瘀血、熱毒等邪氣盛實,因虛可致實,因實亦可致虛,二者相互影響。
乳腺癌的發(fā)病與肝、脾、腎及沖任二脈密切相關,同時肝、脾、腎三臟又與沖任二脈關系密切,并相互影響。
乳腺癌的病因病機多在先天不足、臟腑虧損的基礎上,或外邪內侵,或七情、飲食內傷,導致肝、脾、腎臟腑失調、氣血運行失常,氣滯、痰凝、血瘀在局部形成,三者合而化熱,滯于乳絡,而成乳巖[3]。
首先,從經絡循行方面,足厥陰肝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陰腎經三條經脈均循行過乳房,是乳頭屬肝,乳房屬胃、屬腎的理論依據(jù)。足厥陰肝經之脈,貫膈、布胸脅,足陽明胃經從缺盆下乳內廉,而脾胃兩經相互絡屬,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液下三寸,布胸脅。另外,從臟腑功能而論,乳腺癌的發(fā)病與亦肝、脾、腎三藏密切相關。肝體陰而用陽,主藏血和疏泄,肝失藏血,則血液運行失調,埋下“正虛”之伏筆;肝失疏泄,則氣機不暢,通達乳房的氣血不暢?!肚嗄颐卦E》指出:“乳巖乃性情每多疑忌,……忿怒所釀,憂郁所積……以致厥陰之氣不行,陽明之血騰沸”。由此可見,情志失調,肝失疏泄是乳腺癌發(fā)生的重要因素[4]。脾為后天之本,脾主運化水谷及水液,《靈樞·決氣》說:“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素問·經脈別論》曰:“飲入于胃,游溢精氣,上輸于脾,脾氣散精……水精四布,五經并行”,脾氣健運,水谷精微得以正?;蟛迹⑹Ы∵\則水液不能布散而停滯,乃生痰、生濕、生飲?!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吩唬骸爸T濕腫滿皆屬于脾?!薄端氖バ脑ぬ碉嫺芬嘣疲骸疤碉嬚撸从谕翝瘛⑽改颂碉嬛??!痹僬撸螌倌荆偻?,二者關系密切,一方面肝調暢氣機促進脾胃運化,另一方面肝通過促進膽汁分泌,也可輔助脾胃運化。腎主乎先天之精氣,《素問·六節(jié)藏象論》日:“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薄毒霸廊珪るs證謨》云:“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原;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yǎng)。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醫(yī)貫》有云“腎虛不能制水,則水不歸源,洪水泛濫而為痰。”腎者水臟,主津液。腎陽不足,腎氣開闔失度,無以蒸騰氣化,則水濕流注,日久則淤滯相結成塊,漸而成積[6]。
《奇經八脈考·沖脈》云:“沖為經脈之海,又曰血海。其脈與任脈皆起于少腹之內胞中,其浮而外者,起于氣沖一名氣街……至胸中而散?!睕_者,沖要也。沖脈上行與頭,下行至足,貫串全身,通受十二經脈之氣血,是總領十二經脈之要沖,臟腑經絡氣血有余,沖脈乃湖澤之;不足則灌渠之,與十二經相通,為十二經氣血匯聚之所,是全身氣血運行的要沖,有“十二經之?!?、“血海”之稱。《奇經八脈考·任脈》云:“任為陰脈之海,其脈起于中極之下,少腹之內,會陰之分在兩陰之間……同足厥陰、太陰、少陰,并行腹里……直下兩乳中間……至承泣而終”。任者,妊養(yǎng)也。任脈循行于腹,腹為陰,任脈多次與足三陰經及陰維脈交會,主一身之陰,凡精、血、津、液都由任脈總司,為“陰脈之海”。沖為血海,任為陰脈之海,同為一身氣血之湖澤,沖任同起于胞宮,主乎胞胎,調節(jié)月經。任脈之氣上布于膻中,沖脈之氣上散與胸中,共乳房之生長、發(fā)育。
沖任二脈乃奇經八脈,無本臟,受盛于肝、胃、腎三經。沖為血海,任主胞胎,胞脈系于腎,沖脈與腎脈相并而行,腎氣、天癸、沖任相互影響。肝藏血,主疏泄,可直接調節(jié)沖任之血海的盈虧。沖任為氣血之海,臟腑之血皆歸沖脈,脾胃則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損則生化不足,不能灌養(yǎng)乳絡而致乳房疾病。
綜上所述,乳腺癌的病機與肝、脾、腎及沖任二脈密切相關,其發(fā)病在氣血陰陽虧虛的基礎上,出現(xiàn)“痰”、“濕”、“瘀”、“滯”等“邪實”留滯于乳絡,相互膠結日久化熱而形成乳腺之“癌毒”[5],癌毒一旦形成,則奪人之正氣精微使局部腫塊不斷生長擴增,致使機體氣血陰陽進一步虧虛,正氣虧虛,更無力制約癌毒,而癌毒愈強,則愈益耗傷正氣,如此反復,形成惡性循環(huán)。癌毒留滯于乳絡,進而更加阻礙經絡氣血的運行,進一步加重痰瘀。由此可見,癌毒并非普通之邪毒,乃因虛致實,因實而虛,虛實夾雜的復雜的病理產物[6]。
如前所述,乳腺癌病機為“正虛毒結”,雖病在乳房,實責之肝、脾、腎,乳腺癌以肝失疏泄、脾失健運為起點,沖任失調為關鍵,癌毒膠結為癥結,導致瘀、滯、痰、濕,合而化熱、血敗肉腐,日久相互膠結為而成“乳腺之癌毒”。筆者認為可將乳腺癌的發(fā)病過程進行分期,大致可將其分為“癌毒初結期”、“正虛毒戀期”、“培育正氣期”。
癌毒初結期——此期特點為癌毒熾盛,以“邪勝”為主要矛盾,治療上以應以祛邪為主,以祛邪來扶正。
正虛毒戀期——此期特點為癌毒耗傷正氣,以“虛實夾雜”為主要矛盾,此期治療上應祛邪與扶正兼顧,既要攻逐痰瘀又要調理沖任,補血氣之不足。
正氣虧虛期——此期特點為癌毒滯留體內日久,耗傷人體正氣,以“正虛”為主要矛盾,治療上應以健脾扶正為主,以扶正來驅祛。
乳腺癌在治療上,應以人為本,因人因時因地制宜,若盲目重用有毒的峻猛之品,勢必損傷脾胃,耗傷氣血,也不可一味補益,這樣難免姑息養(yǎng)奸,給癌毒以發(fā)展壯大的機會。根據(jù)其不同的分期,當中西結合,內外兼治,攻守兼顧,攻守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筆者認為可采用“攻調三步法”以治療乳腺之“癌毒”。
“攻調三步法”具體指:一攻利用現(xiàn)代醫(yī)學的手術及放射、化學治療來消滅腫瘤細胞或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一調是調節(jié)患者的臟腑功能以培護正氣,抵御癌毒;二攻是利用中藥攻逐痰瘀的功效來改善患者體內陰陽失衡導致的痰瘀交阻狀態(tài),二調是調理沖任,改善氣血虧虛癥狀;三攻采用內分泌治療以預防其復發(fā);三調是調暢情志,采用疏肝解郁之藥物,從病因上遏制其復發(fā)。
乳腺之癌毒沖任失調,發(fā)病根本;肝郁脾虛,致病之源;滯瘀痰熱,致病關鍵,根據(jù)其病因病機確立治則如下:
3.1 立足于沖任沖為血海,任主胞胎,沖任上養(yǎng)乳房,下盈胞宮,臟腑功能失常,氣血失調均可導致沖任失調而致乳房疾病,沖任為十二經之海,五臟六腑之海,乳房疾病與其息息相關,治療乳腺癌當以調攝沖任為基本治療大法。
3.2 著手于肝脾腎同治沖任二脈乃奇經八脈,無本臟,受盛于肝、胃、腎三經。對沖任的調節(jié)應歸于對肝、脾、腎臟腑功能的調節(jié),肝主疏泄,調節(jié)氣機血量。脾乃中土,為氣機上下之樞紐,乳巖也多由肝脾氣逆所致,肝郁則氣血瘀滯,脾傷則痰濁內生,痰瘀互凝,經絡阻塞,發(fā)為本病,“培土必先制木”、“疏肝則脾安”肝郁日久必致脾虛,故乳腺癌的治療需以肝脾腎三臟同治貫穿始終。
綜上所述,乳腺癌的病機與肝、脾、腎沖任二脈密切相關,其癌毒的形成乃整體氣血虛弱,局部瘀、滯、痰、濕,日久合而化熱所致,屬虛實夾雜癥候。根據(jù)其病因病機,提出“攻調三步法”,確立調攝沖任、肝脾同治為基本治則,旨在通過對乳腺癌“癌毒”及其治療的探討,以拓寬臨床思路,以期延長患者生存時間,提供患者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