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穗
(福建省福州市畜牧站 350007)
大部分肉種鴨開產期在26周齡,而在飼養(yǎng)管理良好的情況下,母鴨在28周后產蛋率達15%,在33~35周時達到產蛋高峰期,產蛋率高達90%以上[1]。產蛋期的鴨子新陳代謝較旺盛,具有較強的覓食能力,且性情較溫順。此時的管理應根據鴨子生理特征為其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與條件,以此提高產蛋率。
設置產蛋箱時每個箱子可以設置為長40cm,寬30cm,高40cm,一般情況下,一只箱子能讓4只鴨子產蛋,擺放時可以將6個產蛋箱列為一組。其底部需鋪設干燥且柔軟的墊料,并堅持更換墊料,每周至少要更換2次,產蛋箱越干凈種蛋孵化率越高。
鴨是耐寒動物,但在管理中也要為其創(chuàng)造適宜的保溫條件,冬天鴨舍溫度應該在5℃以上,夏天溫度應保持25℃以下,若溫度過高應對種鴨進行洗浴或淋浴。冬天溫度一旦低于5℃,鴨舍內應最好防寒準備,夏天鴨舍內溫度一旦高于32℃應立即做好防暑通風準備。
通常情況下,種鴨的飼養(yǎng)密度低于肉鴨,其飼養(yǎng)標準為2~3只/m2。若有露天運動場可以增加1~2只。戶外運動場的面積一般較大,且需為鴨舍的2.5倍左右。且鴨群規(guī)模一般以每群300只母鴨,50只公鴨為宜。
產蛋期鴨子須每日為其提供17h的光照,光照時間過短會影響產蛋率。
通常情況下,公鴨與母鴨配種的比例大致為1∶6,也可將其改為1∶5或1∶7。但若種公鴨的數量較少,會導致精液質量差,而公鴨太多會發(fā)生爭配,降低鴨子受精率。對性成熟的公鴨應定期檢測精液,淘汰不合格的種鴨。
產蛋期的種鴨對營養(yǎng)需求較高,不僅要保證基礎的生命活動營養(yǎng),還須保證產蛋所需營養(yǎng)[2]。能量保持在10.88~11.30MJ/kg可基本維持產蛋與日常需求,產蛋初期,即產蛋率低于50%時,日糧蛋白質控制在15%左右可維持肉鴨產蛋需求。而進入產蛋高峰期,即產蛋率在50%以上后,應適量增加日糧蛋白質水平,可增加5%~6%。日常飼料中應注意添加鈣、磷的含量與比例。
母鴨開產時間為22周齡,產蛋后應根據鴨子體重提供飼料,飼料供給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產蛋開始按每周5g或10g的幅度逐步增加,以增加種鴨產蛋率。
產蛋上升期種鴨的喂食量應快速增加,使其盡快達到產蛋高峰期,尤其是在產蛋高峰期的前3周,飼料的喂養(yǎng)量應逐步達到最大值,以使其為后續(xù)產蛋高峰期儲備充足的營養(yǎng)。
研究顯示,產蛋高峰期每頭肉種鴨每日須消耗飼料220~250g,且在整個高峰期,種鴨的喂養(yǎng)量不能降低。但在高峰期過后,應逐步降低其喂養(yǎng)量,降低幅度為10%~15%,若不降低喂養(yǎng)量會使鴨子過肥,降低產蛋率。
一般母鴨在31周齡后進入產蛋高峰后期,此時飼料喂養(yǎng)量可適當減少,在兩周后對其進行恒料喂養(yǎng)。而在產蛋后期及鴨子48周齡后,其產蛋率會以每周2%得速度降低,此時肉鴨完全成熟期,且蛋重基本穩(wěn)定,母鴨對營養(yǎng)的需求逐步減少,此時需要減少飼料喂養(yǎng),否則會使鴨子脂肪堆積過多,造成鴨型肥胖,減少產蛋數量。
母鴨所產的蛋出現(xiàn)薄殼,且薄殼數量逐步增多時說明種鴨缺鈣、缺磷或缺維生素。此時,應適量增加飼料中的鈣、磷含量,并觀察蛋殼厚度,若蛋殼變厚,說明種鴨缺鈣。若蛋殼出現(xiàn)畸形說明飼料中應加VD3。應定期檢查種鴨飼料配方,并對其磷鈣含量進行調整,同時加強管理,保持鴨舍的干凈與安靜,減少外部原因對鴨子造成應激反應,為其提供較好的產蛋環(huán)境。
若發(fā)現(xiàn)鴨子出現(xiàn)脫肛要立即進行隔離并治療。癥狀輕微的母鴨可以使用濃度為0.1%的高錳酸鉀溶液清洗脫出物,然后熱敷托回去,每天進行3次,如脫出物出現(xiàn)炎癥,需為其涂抹紫藥水,并撒上土霉素粉,直至癥狀消失為止。
對于缺乏營養(yǎng)而導致的種鴨腿病,加強其營養(yǎng),提高飼料中維生素及礦物質的含量,分別將其增加30%、25%,尤其是在夏季及種鴨產蛋后期。降低鴨群應激反應,管理時切勿動作粗暴,造成種鴨的損傷或刮傷。
綜上,種鴨飼養(yǎng)種要注意營養(yǎng)及疾病預防,對鴨舍做好衛(wèi)生控制,定期使用消毒水進行消毒,并清理運動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