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華
(重慶市渝北區(qū)人民醫(yī)院耳鼻咽喉科 重慶 401120)
慢性鼻-鼻竇炎(伴息肉)為耳鼻咽喉科常見病,多發(fā)病,病員因鼻阻、流膿涕,頭昏頭痛,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及生活。手術治療為當前處理該癥最為主要方式。在鼻內鏡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的今天,借助鼻內鏡手術治療慢性鼻-鼻竇炎(伴息肉),已經成為常規(guī)及必然,且結合臨床反饋可以發(fā)現,該手術方案整體運用效果較好。本文對該手術方案的具體應用報道如下。
選入病例98例,為2017年8月-2018年10月所接診,男52例,女46例,年齡在31~71歲,平均為(48.28±1.38)歲。
患者均在鼻內鏡下手術,術前按照常規(guī)方式對患者鼻竇行CT掃描,對其鼻竇解剖情況進一步了解,明確病變范圍。針對鼻中隔偏曲患者,需先行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之后在鼻內鏡直視下切開鉤突,清除息肉組織,依次開放篩竇、上頜竇、額竇、蝶竇等有病變的竇腔。整個手術過程均在內鏡監(jiān)視器下進行,在處理過程中盡量保留竇腔黏膜。在手術后所有患者均需要使用鼻噴激素噴鼻,預防性使用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
若在治療后患者鼻阻,流涕、頭昏頭痛等癥狀均消失,結合對鼻腔檢查,其黏膜光滑程度恢復正常,且竇口開放處在正常狀態(tài),即顯效。若在治療后,患者各方面癥狀均得到顯著改善,且膿液分泌物減少,存在有輕度水腫癥狀,即有效。若在治療后,患者各方面癥狀均未得到改善,且存在有竇口狹窄癥狀,即無效[1]。
對有效率以及住院時間、并發(fā)癥情況進行統(tǒng)計。
總有效率為97.95%(96/98),其中89例為顯效,7例為有效。住院時間平均為(5.23±1.27)d,在術后恢復患者有5例出現并發(fā)癥,其中2例為上頜竇口狹窄,3例為鼻腔粘連。在針對性處理后,所有患者并發(fā)癥均得到有效控制,未影響到患者后期恢復。
從臨床實際接診情況可以發(fā)現,慢性鼻-鼻竇炎(伴息肉)患者數量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而該癥的誘發(fā)機制,臨床尚缺乏較為統(tǒng)一的定論,從患者表現可知,多數患者因過敏或感染所致。對于按照常規(guī)鼻噴激素、白三烯類藥物、黏膜促排劑以及抗感染等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則需要行手術治療。而人體鼻腔結構較為復雜,且生理特點較為特殊,在既往的常規(guī)手術操作中存在有極高的難度,無法充分保障對該類患者治療的整體有效率,患者易出現術后復發(fā)以及多種并發(fā)癥[2]。
在影像學技術持續(xù)發(fā)展的情況下,借助鼻內鏡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得到廣泛運用。在該手術方案的作用下,可有效減少在手術過程中對患者所造成的損傷,且能達到多角度直視的效果,切除息肉徹底,且能避免術中對患者鼻腔以及鼻竇結構造成不必要損傷,能在手術治療的過程中充分保障鼻竇以及鼻腔功能的完整性。同時與常規(guī)手術方案相比,在鼻內鏡手術中,存在有較為清晰的手術視野,可簡化術中操作難度,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較小,有助于患者在術后較短時間內進行恢復,且能實現對并發(fā)癥以及復發(fā)率的有效控制。為保障該手術方案的整體效果,需要做好圍手術期處理,術前需行各個位置的鼻竇CT掃描,確保對患者病灶部位有較為全面的了解。在對病變部位組織進行清理的過程中,需要最大限度保持鼻竇黏膜的完整性[3-4]。此外,在手術中更需要結合患者具體情況對麻醉方案進行優(yōu)化,結合患者綜合體質情況以及病變位置、范圍等多方面因素,對麻醉方案進行選擇,以達到對手術中出血量進行控制的效果,為患者后期快速恢復奠定有效基礎。結合臨床經驗可知,在該手術方案的作用下,部分患者容易出現鼻腔粘連的情況,誘發(fā)該癥的主要原因在于手術過程中存在有對鼻腔黏膜反復摩擦的情況。在手術過程中需要對此問題加以重視。
本次將鼻內鏡手術運用于98例患者的手術治療,結合觀察可以發(fā)現,該手術方案可有效提升對該類患者的整體有效率,并縮短住院時間,使患者在術后較短時間內得到恢復,且并發(fā)癥較少,存在有較高的安全性?;谠撌中g方案的多方面優(yōu)勢,可作為臨床處理慢性鼻-鼻竇炎(伴息肉)的主要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