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晁均 鄒大中 薛勤
(東南大學醫(yī)學院附屬江陰醫(yī)院超聲科 江蘇 江陰 214400)
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BIDP)是一種女性常見的乳腺疾病,是發(fā)生于導管上皮的良性腫瘤,其發(fā)病率在乳腺占位性疾病中僅次于乳腺纖維腺瘤和乳腺癌[1]。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病因較復雜,目前尚沒有明確定論,可能和過高的雌性激素刺激,引起乳腺管擴張,上皮細胞增生有一定關系。多數患者以乳頭溢液、乳腺腫塊等癥狀就診,因其癥狀多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產生困擾。同時由于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較高的惡變率[2],盡早發(fā)現,盡早診斷及治療,可以避免其發(fā)展為惡性病變。
乳腺超聲檢查是一種適宜的檢查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價格低廉、重復性好、無創(chuàng)傷性等優(yōu)點,大大提升了女性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檢出率,逐漸成為了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篩查的主要方法。本文通過分析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在高頻彩色多普勒超聲下的圖像表現情況,以提高超聲醫(yī)師診斷的準確率。
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06月我院經手術病理證實為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病例50例(共44例患者,其中38例為單側乳腺發(fā)病,6例為雙側發(fā)病),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0~67歲,平均年齡(47.7±8.9)歲。
采用PHILIPS-IU22、PHILIPS-ELITE、PHILIPS-EPIQ 5超聲機,探頭頻率5~12MHz,選擇乳腺條件,令患者平臥于檢查床上,顯露雙側乳房,探查是以乳頭為中心,做輪輻狀平行掃查,同時結合縱行、橫行及斜切掃查。
Ⅰ型:導管擴張伴導管內實性腫塊型,導管內皮增生瘤化阻塞導管,引起導管囊性擴張,這是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特征性表現;Ⅱ型:囊實腫塊型,囊性與實性部分混合;Ⅲ型:導管擴張型,僅見導管囊性擴張,或類似囊腫形成,無明顯實性腫塊;Ⅳ型:實性腫塊型,僅見實性腫塊,未見囊性導管擴張。Ⅴ型:無影像表現型。超聲探查結果為陰性,患者多有乳頭溢液的癥狀。
Ⅰ型:8例(16%)其中1例惡變;Ⅱ型:8例(16%);Ⅲ型:7例(14%);Ⅳ型:20例(40%);Ⅴ型:7例(14%),同時所有Ⅴ型患者乳腺鉬靶檢查皆為陰性。此外,彩色多普勒測及血流信號18例,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并發(fā)纖維腺瘤5例。
①導管擴張伴導管內實性腫塊是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特征性表現,超聲診斷與病理結果相符率極高,大于90%[1,3,4]。雖然導管內乳頭狀瘤的特征超聲表現(Ⅰ型)僅16%,但由于其極高的準確率,超聲對Ⅰ型導管內乳頭狀瘤患者仍有十分重要的臨床價值。②臨床上由于許多導管內乳頭狀瘤體積較小,多沒有典型的表現,而表現為囊實性結節(jié)(Ⅱ型)或僅表現為導管擴張(Ⅲ型);Ⅲ型導管內乳頭狀瘤須與單純導管擴張相鑒別,前者或可見局部導管壁增厚或末端粗糙中斷。③單純實性腫塊(Ⅳ型)在所有類型中所占比例最多,此型導管內乳頭狀瘤較難與纖維腺瘤或其他疾病形成的腫塊鑒別。④值得注意的是超聲檢查前,臨床醫(yī)師觸診過程中將積液擠出可能會提高Ⅳ型的表現率而降低Ⅰ型的表現率[5],因此超聲檢查前不擠出乳腺中的積液可有利于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檢查準確性。
本組50例,超聲檢查陽性(Ⅰ~Ⅵ型)率86%,超聲對病灶有較高的檢出率,因此超聲引導下定位對手術病人有較高的指導作用。導管內乳頭狀瘤是富血供腫瘤,本組病例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探及血流信號16例,占比32%,低于預期值,可能與多數瘤體過小,彩色多普勒檢查時條件設置不當有關。血流信號是Ⅳ型導管內乳頭狀瘤與纖維腺瘤鑒別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行乳腺高頻超聲檢查時應足夠重視,有利于提高對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檢出率。另有5例導管內乳頭狀瘤與纖維腺瘤并存,占比約10%,因此當患者有多發(fā)乳腺結節(jié)并高度懷疑纖維腺瘤時,應仔細分辨每一個結節(jié),辨別是否有導管內乳頭狀瘤并存。
綜上,高頻超聲檢查對乳腺導管內乳頭狀瘤有較高的篩查和診斷價值,超聲醫(yī)師提高對導管內乳頭狀瘤的認識,可進一步提高導管內乳頭狀瘤的檢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