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艷
(廣州市胸外科醫(yī)院內六區(qū) 廣東 廣州 510095)
食管性結核的分型可分為原發(fā)型和繼發(fā)型,但原發(fā)型食管結核在臨床上少見。原發(fā)型是指咽下含結核菌的食物或痰液時,結核菌附著沉積于食管黏膜上而造成結核感染[1]。
2018年10 月我科收治一例原發(fā)型的食管結核,此類患者在臨床上少見,本文將臨床中的經驗總結如下。
患者,女性,29歲,因“吞咽異物感、間斷腹痛1月余”入院。入院時主訴間有吞咽異物感,胸骨后疼痛,間有腹痛伴隱痛,余無不適。入院后體查:神志清,雙肺呼吸音清晰,雙肺未聞及干、濕啰音,腹軟,無壓痛及反跳痛,雙下肢無浮腫。食管黏膜病理示:鱗狀上皮黏膜伴較多淋巴細胞、漿細胞、中性粒細胞浸潤,表面伴糜爛,局灶區(qū)可見上皮樣細胞肉芽腫,未見干酪樣壞死。外院胃鏡檢查示:食管、縱膈低回聲腫物,縱膈淋巴結結核累及食管可能性大,慢性胃炎。胃鏡示:食管病變性質待定:結核?慢性淺表性胃炎;胃黏膜病灶Gene Xpert MTB/RIF陰性;胃黏膜病灶找抗酸桿菌陰性。外院胸部CT未見異常。上下腹部CT示:肝右葉小囊腫。胸片示:心肺未見異常。心電圖示:大致正常心電圖;B超示:左胸少量積液;右胸未見積液;肝膽脾未見異常。血IGRAS示:抗原A(Esat-6)孔24個,抗原B(CFP-10)孔8個;血象、凝血、生化、腫瘤指標、術前四項、感染四項、二便常規(guī)、淋巴細胞亞群正常;大便致病菌培養(yǎng)陰性。多次痰涂片找抗酸桿菌陰性,痰結核分枝桿菌復合群核酸檢測(TB-RNA)陰性。診斷為“食管結核”,簽字予(H0.3qdR0.45qdZ1.5qdE0.75qd)抗結核治療。
本案例中的食管結核在病理上分型為潰瘍型。潰瘍型:結核菌感染早期食管黏膜下層和淺肌層呈結核性肉芽腫[2],并形成結核結節(jié);隨病程進展,結節(jié)內出現(xiàn)干酪樣壞死、破潰、形成潰瘍。在潰瘍愈合過程中,由于纖維組織增生、瘢痕形成,導致食管腔狹窄,食管壁彈性變低,故上消化道造影顯示為腔內龕影、管壁僵硬[3]。本案例中的患者吞咽異物感1月余前來就診,潰瘍僅限于鱗狀上皮細胞黏膜,尚未出現(xiàn)食管官腔狹窄,故未出現(xiàn)嚴重的并發(fā)癥, 如吞咽困難,飲水嗆咳,乃至消化道的大出血。結核類疾病屬于高消耗性疾病,因而飲食上,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的飲食,又因患者患有慢性胃炎,故宜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加上食管的潰瘍面,食物的性狀宜軟,不宜硬。注意觀察患者體重,每周監(jiān)測一次體重,如體重下降過快,應及時告知醫(yī)生,建議醫(yī)生給予營養(yǎng)支持,嚴重的給予腸內營養(yǎng)。關注患者進食的主訴,如進食不暢加重,應及時評估患者自主進食的能力,必要時靜脈給予營養(yǎng)支持。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床邊備吸痰裝置,告知患者有可能出現(xiàn)大出血。
本案例中的患者主訴胸骨后疼痛和腹痛。本案例中的患者為一名年輕女性。通常年輕人自我覺得疼痛,忍忍就好啦。殊不知疼痛也是一種疾病,疼痛永遠也是惡性的,必要進行正規(guī)的治療。常用的疼痛評估工具有數(shù)字評分法、面部表情疼痛量表。護士根據(jù)其中的一種評分法給予相應的護理,必要時給予止痛治療。
食管結核患者病程長,且呈現(xiàn)慢性消耗,時間長了,患者體質變差,從而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病人會表現(xiàn)為服藥依從性差,意志消極,不擅交際,性格急躁,缺乏戰(zhàn)勝疾病的自信心。本案例中的患者是一名處于生育年齡的年輕女患者,應告知患者服用抗癆藥期間不宜懷孕。護士日常應主動多與患者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家庭的基本情況,心中的疑慮,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個性化的護理,取得患者的信任,及時給予適當?shù)男睦硎鑼?,幫助患者建立?zhàn)勝疾病的信心。
臨床中,每天只需服用1次抗癆藥。但此類藥物不良反應諸多,因此需密切觀察患者口服抗癆藥后的副作用。告知患者應規(guī)范、按時用藥,告知患者化療時間短則6~9個月,長可達一年乃至2年。告知某些抗癆藥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方法。如:食物會影響異煙肼與利福平的生物利用度,需清晨飯前服用[4]。利福平還與蛋白質結合,降低藥物濃度,故須在飯前2h或者飯后4h空腹用藥,口服利福平后,可排出紅棕色的尿液。乙胺丁醇的不良反應主要為惡心、嘔吐、食欲減退等胃腸道刺激癥狀,故易飯后服用。吡嗪酰胺進入胃腸道吸收迅速,不受食物影響,飯前飯后服用均可。鏈霉素有耳毒性,故患者出現(xiàn)耳鳴、聽力下降時,及時告知醫(yī)生,調整用藥。
食管結核病臨床上少見,原發(fā)性食管結核更為少見,其發(fā)病率尚少流行病學調查資料[5]。該病可發(fā)生于任何年齡,男女患病率相似[5]。本案例中的患者以吞咽異物感、腹痛而就診,在整個病程中并無結核中毒癥狀,因而極易造成誤診或漏診。但一旦確診,需及時給予抗結核治療。通過對本案例的護理實踐,筆者認識到:通過幫助患者認識疾病,改變患者由疾病引起的痛苦體驗的看法,增強對疾病斗爭的信心,使患者產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反應,以主動行為來配合治療,影響疾病向好的轉歸發(fā)展[7]。通過對患者實施整體護理,著重心理護理和用藥護理,可減輕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舒適感,從而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