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陸 夏
作者單位/ 首都醫(yī)科大學宣武醫(yī)院
一個6歲的孩子,病情需要,得做一個費用很高的手術,但家里缺錢。于是主任幫他聯(lián)系了一個公益基金支持他。有個小條件:配合各路媒體的采訪做宣傳。主任讓電視臺的人有事找我。
術前準備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孩子的媽媽很脆弱,每談病情必然控制不住情緒流淚。
手術前一天,電視臺的人來了,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節(jié)目效果,想拍我安慰家屬的情景。我想了想,不知道怎么安慰。孩子脊髓內(nèi)長了個很大的腫瘤,MRI顯示脊髓被壓得很扁都看不見了,合并脊柱側彎。現(xiàn)在他還能玩耍和學習,而手術如果不順,他很可能就雙下肢癱瘓了,發(fā)生這種情況的風險還很高。于是問:“要怎么安慰呢?”
電視臺的人說:“這很難嗎?就說一切都準備妥當,明天手術一定會順利的,一定會沒事的,不用擔心。你平時是怎么安慰的?”
我回答:“孩子的手術風險很大,我說不出‘不用擔心’這樣的話,因為我自己就挺擔心,換做我是家屬也會很擔心。不好意思,實際情況和電視劇里差別很大。我不能說謊,所以不合適去安慰家屬,要不你們?nèi)グ参浚俊?/p>
——你是醫(yī)生,你說的話病人才會相信呀。
——對啊,所以我不能說謊,我說不出類似“一定沒問題”這樣的話。如果我不是醫(yī)生,是家屬的朋友,我可以那么說。
——哎呀,不用撒謊也能安慰?。?/p>
——你教我。
電視臺的人一副不可思議的表情,估計心里在想“這你都不會?”你可以說:“你看,是最好的專家給你手術,各方面也都考慮周全,一定沒問題的?!?/p>
“不行,我說不出來。”我仍然堅持。
我經(jīng)常覺得,理性的醫(yī)生去撫慰患者和家屬是不合適的。最有效的撫慰是給予足夠的希望,我很想說出類似“放心,一定會好的”寬慰話語,但作為醫(yī)生,我需要為自己的判斷負責,所以說不出這樣的“謊話”。我真希望自己的病人都能有宗教信仰,這樣我就能用來世來給予他們希望。
最后,我仍然沒有說出類似“一定沒問題”這樣強有力的安慰話。但我還是勉為其難地再去和孩子母親聊了一下病情,說:“明天的手術風險很大,但不做又不行,給孩子做手術的都是頂尖的專家,經(jīng)驗豐富。您也看到,孩子的手術被推遲了兩次,因為我們想盡可能做到萬事俱備。不管明天結果如何,我認為,我作為醫(yī)生,您作為母親,都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聊完孩子母親果然又哭了,說,“看得出來,醫(yī)生都盡心盡力了,我們也沒什么更多的要求了,只希望孩子平平安安?!?/p>
術前安慰的作用,目的是讓患者和家人擁有面對手術的勇氣。我沒有刻意去安慰,卻達到了安慰話語希望達到的目的——也許,對于病人,來自醫(yī)生最好的安慰不是暖心的言語,而是病人感覺到醫(yī)生已經(jīng)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