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杭州 310006
樓麗華教授是第五批及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繼承指導老師,四十多年來浸淫中醫(yī)外科,尤其是中醫(yī)乳房病學,是知名的中醫(yī)乳房病大家。樓師在學術上歷來推崇“陽和”學說,繼承并進一步發(fā)揚王維德的全生派思想,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以陽和湯為代表的治療各類乳腺炎性疾病的“溫通治癰”理論,廣為學界所知[1]。
筆者作為第六批全國名老中醫(yī)藥專家學術繼承人,跟隨樓師學習期間總結發(fā)現(xiàn),樓師不僅在乳房炎性疾病治療中廣泛使用陽和大法,而在乳腺癌治療方面,也常用陽和之法[2]。筆者重溫《外科癥治全生集》后,有感于樓師的諄諄教導,現(xiàn)就樓氏乳科“陽和布氣”抗乳癌學術思想做一理論探究。
1.1 癌之所成發(fā)于陰 《靈樞·百病始生篇》:“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積也?!睒菐熣J為癌癥,尤其是乳腺癌,初發(fā)之時,皮色不變,不紅不腫,腫塊散漫無邊,非常符合寒邪凝滯的特點[3]。所謂“陽化氣,陰成形”,乳腺癌的發(fā)展,以原發(fā)腫瘤為基礎,生長迅速,與五臟六腑相連,循經(jīng)絡走散全身,形成新的病灶,有“體陰而用陽”的說法。乳腺癌的發(fā)生發(fā)展,根本病機在于五臟六腑陽氣虛弱,失于溫煦而功能衰弱,津液精血無以推動而留滯不行,陽氣不足復又感受寒邪,久而成癥,所以根本原因還在于陰寒內盛。樓師也不止一次談到,陽氣損傷是腫瘤發(fā)生的根本原因,陽氣不足,則水濕、痰濁、瘀血等致病因素乘虛而入,正不勝邪則任其凝聚,發(fā)為癥瘕積聚。瘤成之后,復又耗氣傷血,更傷陽氣;陽氣虛衰,則陰寒更盛,凝結更劇。
多數(shù)乳腺癌患者本身也是重陰之身。何為重陰?女性屬陰,而乳腺癌患者往往性格偏于憂郁,患病后患者情志郁郁寡歡、憂思過度,皆屬于重陰之象。
1.2 癌之所治重清消 目前臨床上對于乳腺癌的治療,方法和藥物都有很多,經(jīng)典的治療還是手術、化療和放療。樓師認為,按照傳統(tǒng)的中醫(yī)歸屬,這些治療方式多屬于清消之法。手術往往導致患者氣血虧虛,瘀血內停而不能生發(fā)陽氣;化療方面,目前乳腺癌的化療以蒽環(huán)類和紫杉類藥物為基礎,以殺傷腫瘤細胞為目的,但同時也會殺傷正常的造血細胞和免疫細胞;放療雖然是火熱之邪,但是耗傷真陰之后,陰損及陽,臨床上患者常見放療后畏寒怕冷、四肢不溫的表現(xiàn)。
反觀中醫(yī)中藥治療,目前中醫(yī)治療乳腺癌一般是作為輔助治療手段,往往用于圍手術期康復治療[2]和化療、放療期增效減毒[4],而以清熱解毒為主法治療乳腺癌的醫(yī)家也不在少數(shù)[5]。治療之初,方中多用三葉青、半枝蓮、蛇六谷、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等等,這些中藥具有清熱解毒功效,能夠殺死腫瘤細胞,但有些患者以中藥治療一段時間后出現(xiàn)脾胃不能耐受,甚至肝功能損害等,導致患者厭服中藥。對于以上現(xiàn)象,樓師認為乳腺癌屬陰寒之證,一味治以清消之法,則不甚合理。
1.3 癌之所苦多寒證 乳腺癌,古代謂之乳巖,破潰者稱之為翻花乳巖,形如泛蓮,反復流滋滲液;更有甚者,乳房局部僵塊石硬,破潰出血,滲液清澈。乳腺癌容易發(fā)生遠處轉移,多見腋下淋巴結轉移、骨轉移、肺轉移、肝轉移或者腦轉移,而這種遠處轉移,往往表現(xiàn)為無痛性的腫瘤進展,損害相應臟器的功能?!端貑枴ぶ琳嬉笳摗分赋觯骸爸T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屬于寒?!睗B出液的“澄澈清冷”就是寒證的具體表現(xiàn)。
乳腺癌晚期患者,諸臟器功能逐漸衰退,患者活動力明顯下降,多處于“失神”的狀態(tài)。臨床上這部分患者往往精神萎靡、勞倦困頓、不思飲食、不耐勞力、大肉盡脫、形銷骨立,辨證都屬“陰證”的范疇,此時患者對于陽氣,對于生命活力,都表現(xiàn)出極度渴望。因此樓師對于乳腺癌晚期患者的基本狀態(tài)判定,還是以陰證為主,寒證所苦。
乳腺癌的病因、發(fā)展以及治療整個過程中,陰寒之毒始終是其核心。不管是疾病的發(fā)生,還是疾病的中西醫(yī)結合治療,都歸屬于中醫(yī)寒證陰證的范疇。疾病晚期,患者精神渙散、精力不濟,也正是陽氣虛衰的表現(xiàn)?!昂邿嶂?,這是中醫(yī)學基本的治療原則。如何在乳腺癌的治療中體現(xiàn)“寒者熱之”的治則,一直是樓氏乳科的關注點。樓師提出以溫通之法治療乳腺炎性疾病,實際上溫通之法屬于陽和之法,善破一切陰證,如果從“八綱辨證”中陰陽辨證的觀點出發(fā),則陰證的范疇將大大拓展,也就意味著陽和法治療的疾病譜遠遠不止乳腺炎癥[6],乳腺癌也在其治療適應證中。
陰陽本就互根,陽虛及陰,陰證寒證并不代表著沒有陰虛,乳腺癌晚期部分患者形銷骨立,也是真陰耗竭的一個表現(xiàn)。對于晚期乳腺癌來說,扶助溫補陽氣才是“扶正抗癌”的核心[7]。陽和之法,陽者,溫補陽氣,消散一切陰霾;和者,調陰陽以達平和,陽和之法也就是應用溫補陽氣的方法,達到體內的陰陽平和,這正是樓師“陽和布氣”學術思想的核心?!端貑枴ぶ琳嬉笳摗酚性疲骸爸敳礻庩栔诙{之,以平為期……”這也就是“和”的含義。樓師認為,“陽和布氣”就是在溫陽補氣同時,調節(jié)陽氣輸布,以使陽氣通達全身,讓體內陰陽再次達到平衡,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患者,女性,42歲,浙江蒼南人,2019年1月12日初診。主訴:左乳癌術后1年?;颊吣[瘤位于左乳外上,大小約3cm×4cm,1年前行左乳癌改良根治術,術后予表阿霉素聯(lián)合環(huán)磷酰胺序貫多西他賽化療,因為淋巴結轉移2/16陽性,故行放療。放療25次后患者口服三苯氧胺聯(lián)合皮下注射卵巢功能抑制劑內分泌治療至今,復查未見明顯轉移征象?;颊咦詮姆暖熃Y束以來,縱然是暑天時節(jié),依然形寒畏冷。近1個月來,患者精神更加萎頓,語聲輕微,時值冬日但是著衣明顯多于常人,自訴乏力明顯,雙手不任重物,對外在事物興趣索然,昏昏欲睡,胃納差,大便偶溏。舌質淡嫩苔白,脈沉細。中醫(yī)診斷:乳巖(陰陽俱虛證);西醫(yī)診斷:左乳癌術后。予中藥7劑,處方如下:熟地黃12g,生地黃 12g,炮姜 9g,炙麻黃 6g,肉桂 6g,路路通15g,鹿角片 15g(先煎),炙甘草 6g,柴胡 6g,枳實 6g,黃芪30g,黨參30g,紅棗9g。水煎服,日服1劑,分早晚兩次服用。
2019年1月19日復診?;颊呙媛断采T瓉砘颊咧霸啻沃嗅t(yī)就診,服用中藥后即會嘔吐泛漾不適,因此對服食中藥心生畏懼,但此次口服中藥后即感入口溫暖、脘腹通泰,未再出現(xiàn)嘔逆不適。服藥7劑以后精神明顯轉佳,服藥后感微微汗出,胃納漸開,近兩日已經(jīng)可以去附近超市購物而不覺疲乏過度。效不更方,二診加郁金9g,吳茱萸6g,處方14劑,服法同前。之后患者精神明顯好轉,胃納大開,唯口渴多飲,樓師囑鐵皮石斛燉湯頻服。
按語:樓師謂此案患者乳癌術后,攻伐日久而致陰陽俱虛。陰陽俱虛,應如何治療,當先滋陰抑或先扶陽,或陰中求陽、陽中求陰,還是陰陽平補?樓師審前醫(yī)所治,均是清熱解毒抗癌之品,故患者脾胃因寒而傷,滋陰一途,恐不得速效。自丹溪而下,滋陰學說日隆,而扶陽者日稀,縱有火神派之說,而終流于學者交流,或為之奇。葉天士[8]在《臨證指南醫(yī)案·積聚》中強調:“……著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大旨以辛溫入血絡治之……所以必藉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力也?!狈e聚之證,寒多熱少、虛多實少,桂枝、肉桂、吳茱萸能溫脾疏肝、調暢氣機,為治療積聚之要藥,而溫通氣血之法為治積第一法。樓師所倡導“陽和布氣”,以溫補陽氣在先,散布中氣在中,滋陰在后,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陽和方在于扶陽溫補,促使氣血運行;四逆散運暢中焦郁陽;參芪健脾益氣,而生熟地有陰中求陽之意。7劑后患者氣血周暢,效不更方,給予郁金疏肝理氣,吳茱萸溫脾疏肝。扶陽者,火氣旺而水火不得相承,故口渴引飲,故樓師囑鐵皮石斛滋陰解渴,以圖緩效。
乳腺癌患者,病程日久,在經(jīng)歷手術、放化療等現(xiàn)代醫(yī)學多種手段治療后,往往兼證較多,但其根本病機在于患者陽氣虛弱以致五臟六腑失于陽氣溫煦而功能衰弱,津液精血無以推動而留滯不行,陽氣不足復又感受寒邪,久而成癥,最終導致陽氣不足、陰寒內盛。樓師認為,惡性腫瘤的治療,大多以“扶正抗癌”為主,在乳腺癌的治療中,扶正當以扶助溫補陽氣為主,具體治療上應以溫補陽氣在先,散布中氣在中,滋陰在后,實為“陽和布氣”?!瓣柡筒細狻崩碚撌菢菐煂τ谌橄侔┑闹委熖岢龅挠忠粚W術思想,值得深入探索和進一步推廣。